生物總結(一)——種群Part1


種群

種群的概念和特征

概念

生態學上把一定時間一定自然區域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稱為種群。

理解

兩個要素:“同種生物”和“全部個體”。日常生活中所說的“魚”“蛇”“老鼠”“牛”等都是一類動物,而不是一種動物,所以不能看作一個種群。
兩個條件:“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空間”。
兩個方面:從生態學講,種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單位,也是組成生物群落的基本單位;從進化觀點來講,種群是生物精華的基本單位,也是基因庫的最小單位。

種群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划分是隨研究工作需要划分的,如大到全世界的藍鯨種群,小到實驗室內飼養的一群小白鼠。

同一物種在一個區域內可以有多個種群,而一個種群中都是同一物種。

種群區別於個體

  1. 種群不是個體的簡單累加,種群內個體之間通過特定的關系構成一個有發展、有自我調節能力、能維持動態穩定的有機整體。種群具有個體不具備的特征。
  2. 個體生命有限,種群不會因為個體的消失而消失。
  3. 同一區域內往往生活着多個生物種群,不同的種群之間構成一個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整體。

種群的特征

  1. 種群的數量特征:種群的數量特征主要有種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遷入率、遷出率、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等,均可影響種群的數量。
  2. 種群的空間特征:組成種群的個體,在其升獲得空間中位置狀態的分布叫做種群的空間特征。包括 隨機分布、均勻分布、集群分布等。
  3. 種群的遺傳特征:種群內的雌雄個體能通過有性生殖產生后代,實現基因的交流和傳遞。一個種群全部個體所帶有的全部基因稱為種群的基因庫,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庫的組成(基因頻率)的改變

種群的數量特征

種群密度

  1. 概念:種群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就是種群密度。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
  2. 特點
    1. 不同物種的種群密度,在同樣的環境條件下差別很大。
    2. 同一物種的種群密度,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也有差異。
  3. 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樣方法標志重捕法
  4. 意義:種群密度反映了種群在一定時期的數量,在農林害蟲的監測和預報,漁業上捕撈強度的確定等方面有重要意義。

種群的出生率

  1. 出生率:在單位時間內新出生的個體占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
  2. 死亡率:在單位時間內死亡的個體占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
  3.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決定種群大小和種群密度的主要因素

繁殖能力強的種群出生率高,而自然增長率 = 出生率 - 死亡率,因此要控制人口過度增長,必須控制出生率。

遷入率和遷出率

遷入率和遷出率直接影響種群數量的變動。

種群的年齡組成

  1. 概念:種群的年齡結構是指一個種群中各年齡期的個體數目的比例。
  2. 類型及特點
類型 圖例(暫缺) 年齡特征 出生率與死亡率大小 發展趨勢
增長型 幼年個體數大於老年個體數 出生率 \(>\) 死亡率 種群密度越來越大
穩定型 各年齡期個體數目比例相當 出生率 \(\approx\) 死亡率 種群密度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穩定
衰退型 幼年個體數小於老年個體數 出生率 \(<\) 死亡率 種群密度越來越小
  1. 意義:預測種群數目的變化趨勢。

種群的性別比例

  1. 概念:種群中(可育)雌雄個體的數目的比例
  2. 類型
    1. 雌雄相當,多見於高等動物
    2. 雌多於雄,多見於人工控制的種群
    3. 雄多於雌,多見於營社會性生活的昆蟲
  3. 意義:性別比例直接影響種群的出生率間接影響種群密度。這是由於性別比例失調,個體間交配繁殖的機會減少,種群密度也逐漸降低。
  4. 應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誘劑誘殺某種害蟲的雌雄個體,破壞了害蟲正常的性別比例,會使該害蟲的種群密度明顯降低。

調查種群密度的方法。

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

  1. 內容:在被調查的種群的分布范圍內,隨機選取若干個樣方,通過計數樣方內的個體數,求得每個樣方的種群密度,並以所有樣方種群密度的平均值作為種群密度的估計值。
  2. 適用范圍:植物和活動范圍較小的動物
  3. 樣方的選取
    1. 樣方數目的確定:取樣多少隨調查地段的總體面積而定。一般來說,選取的樣方越多,求得的種群密度越接近實際情況。
    2. 樣方大小的確定:視被調查的生物類型而定,一般來說,喬木為 \(100\text{m}^2\), 灌木為 \(16\text{m}^2\), 草本為 \(1\text{m}^2\)。樣方的形狀以正方形為宜。
  4. 常用取樣方法
    1. 五點取樣法(圖暫缺):當調查的總體為非長條形時,可用此法取樣。在總體中按梅花形取五個樣方,每個樣方的長和寬要求一致。這種方法適用於調查對象分布均勻的地方。
    2. 等距取樣法(圖暫缺):當調查的總體為長條形時,可用此法。先將調查總體分為若干等份,抽樣比例決定距離或間隔,然后按這一相等的距離或間隔抽取樣方。
  5. 一般步驟:確定調查對象->制定調查計划->實施計划->計數並做記錄->數據處理->得出結論。
  6. 種群密度 = \(\dfrac{\text{所有樣方內個體數之和}}{\text{所有樣方面積或者體積之和}}\)
  1. 調查時,要選取熟悉又容易計數的植物,一般不選叢生或蔓生的單子葉植物,而選個體數目容易辨識的雙子葉植物
  2. 隨機取樣。不能主觀隨意更換樣方位置和面積。選取的樣方必須有良好代表性,一般在該種群分布較為均勻的地塊上。
  3. 對於樣方邊緣上的個體,“計左不計右,記上不計下”。

標志重捕法調查種群密度

  1. 內容:在被調查種群的生存環境中,捕獲一部分個體,將這些個體進行標記后,將這些個體進行標記后再放回到原來的環境,經過一定時間后重捕,來估計該種群的數量。
  2. 適用范圍: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大的動物,包括哺乳類、鳥類、兩棲類、魚類和昆蟲。
  3. 計算:\(N = \dfrac{n(\text{重捕個體數})}{m(\text{重捕中標記個體數})} \times M(\text{標記個體數})\)
  4. 一般步驟:確定調查對象->捕獲並標記->重捕,計數->估算種群數量。
  5. 注意事項
    1. 標志重捕法的前提是標記個體與未標記個體在重捕時概率相等
    2. 標記物和標記方法必須對動物的身體不產生關於壽命和行為的傷害。
    3. 必須在一個有比較明確界限的區域內使用。
    4. 被標記的個體必須在種群中完全混合均勻后,再進行重捕。
    5. 在研究期間沒有大量個體的出生,死亡,遷入或遷出;或者有個體的遷移,出生和死亡但數量可以測定。
    6. 標記物或者方法必須能維持一定時間但是不能過分醒目

其他方法

  1. 黑光燈誘捕:可用於調查具有趨光性昆蟲的種群密度。黑光燈發紫外線。

(順便一提,這是第100篇隨筆。但是太細化了,下次要再精簡。)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