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投資在國內主要分為兩大塊,一是股票量化,二是CTA。為什么主要是這兩塊?因為沒有門檻。只要你有錢就可以進場,幾千幾萬也行,幾個億也行,各有各的玩法,也各有各的圈子。固收就不一樣了,首先,個人想玩固收,你很難參與銀行間市場,只能參與交易所,雖然目前交易所交易品種還很少,但是固收量化其實是個特別迷人、而且我相信未來會有大發展的領域。介紹一下可以做的方面:
1. 國內是沒有統一的覆蓋從隔夜到50年各個期限的利率曲線的。
不是因為國內的固收從業人員專業性差,而是因為國內沒有一個完善的利率品體系。短端的東西很多,R ,DR , shibor, swap, 交易所回購,剛兌理財利率,短期國債,短期金融債,而且由於參與者的隔離和本身量價限制互相之間很難套利,中長端無風險利率,國債無風險利率,金融債也無風險利率,地方債還是無風險利率。 反正一個公司要是說我有統一的折現用的無風險利率的曲線,那不是吹牛逼就是理想主義或者系統過於僵硬只能這么設定, 但隨着市場未來不斷發展,總一天會有大神展現真正的技術的時候。
2. 套利
雖然固收市場缺點這么多,但是優點也有,那就是機構做空債券的成本比賣空股票低很多(雖然公募和資管還是沒法做空...)。因此,可以做很多相對價值策略,而這個也是目前國內有的固收量化團隊的主流業務。做這個牛逼與否不是看會不會寫代碼,更多的還是靠分析,做固收,邏輯永遠比技術重要。常見的相對價值策略有:稅收利差、基差交易、期限利差交易等等。
3. 國債期貨.
作為國內固收市場唯一一個場內流動性好的品種,無論是程序化交易還是手工自己做,無論看基本面還是看技術面,反正這玩意跟CTA玩法差不多。唯一的缺點是波動真的小,做偏高頻擇時的話來回打對手盤的價差都能讓你心痛。
4. 大類資產配置
固收在大類資產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大類資產配置的邏輯也可以用於固收的分析,然而99%的做固收的都只能做固收,所以這套武功在大部分人手里沒啥用武之地。
5. 衍生品交易與定價
衍生品其實可以算在套利里,但是之所以把他單獨拎出來,就是因為定價利率衍生品是件比定價權益衍生品困難的多的事情。現在開始的未來五年,絕對是利率衍生品大發展的五年,而利率衍生品對於相關專業學生的基本功的要求是很高的,在學校踏實學東西的比在學校就開始混社會混簡歷的人,至少在這個領域里,會獲得應得的回報。
6. 做市業務
現券做市(各種交易和報價方式的做市)、期貨做市、ETF做市、IRS做市、標債遠期做市,甚至以后可能會出現的期權做市等等,其對於系統、策略、數據的要求和實現難度是遠高於其他主流資產的。你可以選擇為了榮譽無腦虧錢做,但是並不代表這里沒有潛在的機會和空間。
7. 基本面量化.
我一直覺得用宏觀邏輯分析股票大勢不如擲硬幣。不信大家去翻翻各大券商研究所每年發布的對新的一年股市的預測報告,算一下打臉比例.... 然而, 固收是和宏觀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品種。因此基本面量化在固收領域是大有可為的。市場已經涌現了很多高手,金融工程賣方近兩年開始也逐漸關注到了這塊內容,並有了一些研究成果。
很多人不過是直接僵硬判斷利率方向,各種技術分析各種上。一把梭,贏了會所嫩模,輸了下海干活。事實上,很多小基金的基金經理就是這么干的,利率高位了滿倉做多,絲毫不管產品成立時的策略說明, 贏了我就是當年前十的基金經理,要啥有啥年薪好幾個零,輸了反正nothing to lose,管理費有穩穩地幸福,靠基本工資還是可以再買套學區房。
9. 信用違約分析
由於信用債投資在國內資管領域的絕對主流地位,基於大數據和機器學習的企業資質分析和評級廣受關注,市場已經有很多做的出類拔萃的機構和創業公司了,這樣的公司簡直是風投們的心頭肉。這也反應了信評在市場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信評,尤其是牛逼的信評,在未來幾年里面都會是搶手的人才。
10. 債券因子投資
信用債其實是個截面,有截面就有因子。但由於債券的特殊性,因子分析很困難。這個在國外也是個很新的領域,感興趣的可以去讀讀AQR發的那篇style investing in fixed income
11.可轉債
中國可轉債是最難精准定價的品種之一。這玩意波動大,T+0,流動性不錯,數據標准,有截面。
固定收益證券量化其實主要還是集中在頭部券商、銀行和少數私募中。中國的固收市場還很年輕,而且少說落后美國20-30年。 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的固收市場中,債券期權就已經是流動性極佳的品種了,現在已經被更多其他品種所替代而做的人不多,但這種衍生品在國內還沒有官方正式的出現過。學界在用美國國債利率做研究時,數據都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而我國....
這是機遇,也是挑戰。2009-2019年,中國固定收益證券市場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希望可以見證中國固定收益證券市場未來更加繁榮的十年。
最后感慨一下:
利率是國之重器,是國家經濟的命脈和核心。利率每個基點的變化,都會牽動着全國無數大大小小企業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