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


懷舊,一個沉重、深刻的話題,在一個無邊的夜晚,悄然沖進我的心靈。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說起懷舊,首先浮現在我腦海中的便是這兩句詩。古往今來,懷舊的色調,總是離不開這種惆悵與悼念,幽邃而曠遠的,仿佛一座塵封在歲月里的古塔,在時光的沉淀中,才為人們緩緩打開。

人們懷舊,總會想起某一個特定的時空,那個讓自己魂牽夢縈的事物,記憶的大門便由此打開。“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在“二十余年如一夢”之后,往昔的殘影便只留下杏花影中的笛聲清脆與煙雨迷蒙了。杏花吹笛的畫面,精致而美,美在一種靜謐中帶有些許樂聲,在悠悠天際中暗暗回響,朦朧而深邃,又富有時代氣息的境界。可見我國的古人就已擁有了懷舊的美的追求,以至又有“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無尋處,唯有少年心”,“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懷舊,都是一代人、一個家族、一個社會、一個時代、一個民族乃至一種文化韻味的真實寫照。

所謂懷舊,並不是對往昔的事情在記憶中完全重現,而是尋找記憶里真正撩動心弦的往事。就像故鄉情思,並不是那些日常瑣事所挑起的,而是由故鄉特有的印記,一種真正讓人懷念的東西引起的。比如故鄉的油菜花,家鄉的那座小山坡,故鄉的地域美食,乃至某條路甚至某個巷子,都可以勾起人懷舊的情思。會懷舊的人,都是有自己的生活追求與精神境界的人,他們的思維已經跨越了時空,同多年前的斑駁記憶融為了一體。所以人們長嘆物是人非,過往不再,而懷舊的最高境界卻是不懷舊,因為真正懂得懷舊的人,他們的身在天涯心卻在那個遠去的歸宿。他們並不苟求有多少機會能故地重游,只求默默地回憶着那個記憶深處的一縷清風、一輪明月、一朵杏花、一陣笛聲,甚至是一個再也見不到的人。

一個真正會向前看的人,都是在懷舊中不斷成長起來的。對於如今的某些思潮,我一直保有懷疑的態度。難道人們真的要全盤放下過去,向往未來嗎?過去,真的一文不值嗎?我發現隨着時代的變遷,人們對待過去已經默默養成了一種一言不發的習慣,他們只會向前看,而當我們把心靠近千百年前的文人墨客,便會發現:懷舊,真的好美。通過懷舊,人們知道了要摒棄那些,留下那些,安慰自己歷經歲月風塵的心靈,讓自己的包袱更輕些。而一個再堅強的人,面對自己的往昔也會禁不住發出憑吊的嘆息。懷舊之情是人們情感中最脆弱,也恰恰是最珍貴的那根線,當你一觸即,它就會發出久久的振動,讓你的整個心靈充滿無聲而有力的思緒。

人類從遠古走過來,究竟丟失了什么?他們丟失了懷舊的能力——應該說情感,而這恰恰是一個人的本真。當你在記憶中苦苦追尋“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意境,便會找到一個人最初的本真,沒有世俗的羈絆,也沒有雜念的干擾。此時一個人的精神境界也會得到提高。懷舊,一邊是塵世的煙火,在記憶的那頭,是細雨迷蒙,小橋流水旁,一盞盞和藹的燈鑲嵌在小路的旁邊。曉風殘月,淅淅瀝瀝的雨在半點星光下,悄然滴落在小路、池塘,行人的衣上,在一間窗戶敞開的屋子里,桌上的燈光映襯着窗外的雨點,風輕輕地吹過,在人們的談笑聲中,逐漸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走了時光。

千百年前的人們就開始了懷舊,而事到如今,懷舊這個話題便是越來越沉重了。雖然全盤否定懷舊不對,但懷舊並不是讓人們生活在過去中,而是在迷茫而無所適從時,用過去的點點滴滴來澆灌自己疲憊的心靈,激勵自己更好的前行。懷舊,重在“懷”,而人的眼光總是要向前看的。過去即已成為了過去,過去的美好,如今可念不可即,但唯有相信明天方能創造更多的美好;過去的傷痕,一觸即發,但唯有相信未來才會讓一切都好起來。懷舊,懷的是已成客觀現實的事物,雖說在那時這一切是由我們自己創造的,但到了如今一切都由不得我們。我們應當把懷舊,當作欣賞一幅畫作,一張照片,甚至是一部電影,當我們從中汲取了力量,才能更好地出發。

這個世界上有四種人:完完全全活在當下,這樣的人是平庸的;只會向着未來走,這樣的人是自負的;只會懷念過去,這樣的人是懦弱的;而唯有會懷舊,會想着過去的美好,會正視過去並且有眼光向前看的人,才是生活真正的勇者。人們都要懷舊,但都要向前看。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面對成功不驕不躁,面對苦難堅強以待,面對失意不再彷徨。一個人的心靈,可以追求着過去,追求那段不再的美好,但是他的眼睛,一定不能回頭,一定。這,便是懷舊的最高境界。

世事短如春夢,而明日陰晴未定。承載昨日的小舟,踏着今天的水花,開辟明天的風浪,方為生活的勇士。


第一稿 於 \(2022\)\(2\)\(6\) 日凌晨

第二稿 於 \(2022\)\(2\)\(6\) 日下午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