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加繆哲學進行了個人擴充,融合進了我看到的雜七雜八的理論,構成了我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起點”,就像荒誕是加繆哲學的起點一樣。這些觀點很早就初步成型了,不過直到我最近看到加繆的荒誕理論才得以完整表述出來。
一、“起點”的第一荒誕就是意義荒誕。
這點和加繆哲學基本一致。荒誕在加繆哲學中指人追求意義卻得不到世界的回應,這種撕裂性構成了荒誕。“荒誕既不寓於人,也不寓於世界,而在於兩者一起出場。一邊是人的呼喚,另一邊是世界毫無理性的沉默,這兩者對峙,便產生了荒誕。”人們擺脫宗教后,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可能無價值,世界充滿偶然性,失去了立足點和安全感,陷入一種矛盾、無望、無序的境況之中,這就是第一荒誕的痛苦。
但與此同時,存在主義否認了至高無上的人格化神,“西西弗再次來到岩石跟前,靜觀一系列沒有聯系的行動,這些行動變成了他的命運,由他自己創造的,在他記憶的注視下協調一致。並很快以他的死來蓋棺定論”,放到現實生活中,就是即使一個人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也無法“命令太陽下山”,也必須遵守基本的物理框架和你交互,也無法知悉你內心的想法,也必須面對荒誕與死亡,“假如上帝存在,一切取決於它,而我們絲毫不能違背它的意志。假如上帝不存在,一切取決於我們”,這就是第一荒誕的喜悅。
二、“起點”的第二荒誕就是快樂荒誕。
第二荒誕指人追求快樂卻不可能保持快樂,這種撕裂性構成了荒誕。第二荒誕是孕育於人的生物學機制的,分泌多巴胺本身就是設計出來使人努力生存的,是一種調節機制。這種屬性決定了人永遠無法達到“快樂”的人生,因此故事中主人公歷盡磨難“從此過上了快樂的生活”對生物人不可能,因此自己即使實現了某個夢想也不會一直“快樂”,乏味到來的往往很快。第二荒誕的痛苦在於,“人生就像鍾擺,在痛苦和無聊之中擺盪”,快樂就是在擺盪到中間時嘗試從水中撈起“月亮”,而由於“調節機制”的本質,人還要時時提防“調節機制”失靈,就像是走“獨木橋”,抑郁症和吸毒縱欲的深淵分別在“獨木橋”兩側。
第二荒誕的喜悅在於,快樂是普惠的,並不受制於人的外在環境,最操勞的歲月里也有快樂的賞賜,此外,追求達到“快樂”雖然不可行,但追求達到“游戲式生活”是可行的,可以使自己的生活多些及時反饋,使自己過一種有獲得期望、有可預見快樂獎賞的生活,即使快樂不會常駐。
三、“起點”的第三荒誕就是特別荒誕。
第三荒誕指人追求特別卻因工業化大生產和原子化社會不可能真正特別,這種撕裂性構成了荒誕。第三荒誕既出自人的平凡性,也被工業革命大大加劇了,是現代社會進步帶來的一個副作用。記得在教育學書上常常有“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孩子都會在某方面有天賦或潛能”,但由於第三荒誕,人是很難“特別”的,就是存在一些什么也不太擅長的孩子,依然要在這世上義無反顧的生活。在工業化社會的一個人,大概率會與一些人有着相似性格的父母,大概率住在常見樣式的房間里,大概率讀一個很多人讀的專業,大概率發現自己並不是在某方面有自己想的那么有天賦,大概率發現自己的想法別人已經試過了,大概率發現自己的看法並沒有什么先見性,大概率發現自己認為特別的東西其實許多人都擁有,大概率喜歡推薦算法的推薦,大概率找一個普普通通的對象,孩子大概率和你一樣平凡,大概率不會太長壽和許多人得相同的病而死,大概率一輩子平庸非“人上人”,大概率對別人沒有那么重要,大概率改變不了什么。在斯堪的納維亞國家,這就是詹代法則:
1.不要以為你很特別。
2.不要以為你比“我們”溫厚。
3.不要以為你比“我們”聰明。
4.不要想像自己比“我們”好。
5.不要以為你懂得比“我們”多。
6.不要以為你比“我們”更重要。
7.不要以為你很能干。
8.不要取笑“我們”。
9.不要以為有人很在乎你。
10.不要以為你能教訓“我們”什么。
11.不要以為我們對你一無所知。
第三荒誕的喜悅其實也就在其中了:“賜你平等滿足,又賜你永遠別出頭”,沒必要也大概率無法證明自己在某方面是獨特優越的一個,“荒誕人一旦凝注自己的痛苦,就封住了所有偶像的口”,不去崇拜精英或虛幻的偶像,克制自己內心優越感的本能沖動,不難發現,大多數時候同行者也帶來充實感。即使生活再平凡,於自己都是大江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