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加缪哲学进行了个人扩充,融合进了我看到的杂七杂八的理论,构成了我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起点”,就像荒诞是加缪哲学的起点一样。这些观点很早就初步成型了,不过直到我最近看到加缪的荒诞理论才得以完整表述出来。
一、“起点”的第一荒诞就是意义荒诞。
这点和加缪哲学基本一致。荒诞在加缪哲学中指人追求意义却得不到世界的回应,这种撕裂性构成了荒诞。“荒诞既不寓于人,也不寓于世界,而在于两者一起出场。一边是人的呼唤,另一边是世界毫无理性的沉默,这两者对峙,便产生了荒诞。”人们摆脱宗教后,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可能无价值,世界充满偶然性,失去了立足点和安全感,陷入一种矛盾、无望、无序的境况之中,这就是第一荒诞的痛苦。
但与此同时,存在主义否认了至高无上的人格化神,“西西弗再次来到岩石跟前,静观一系列没有联系的行动,这些行动变成了他的命运,由他自己创造的,在他记忆的注视下协调一致。并很快以他的死来盖棺定论”,放到现实生活中,就是即使一个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也无法“命令太阳下山”,也必须遵守基本的物理框架和你交互,也无法知悉你内心的想法,也必须面对荒诞与死亡,“假如上帝存在,一切取决于它,而我们丝毫不能违背它的意志。假如上帝不存在,一切取决于我们”,这就是第一荒诞的喜悦。
二、“起点”的第二荒诞就是快乐荒诞。
第二荒诞指人追求快乐却不可能保持快乐,这种撕裂性构成了荒诞。第二荒诞是孕育于人的生物学机制的,分泌多巴胺本身就是设计出来使人努力生存的,是一种调节机制。这种属性决定了人永远无法达到“快乐”的人生,因此故事中主人公历尽磨难“从此过上了快乐的生活”对生物人不可能,因此自己即使实现了某个梦想也不会一直“快乐”,乏味到来的往往很快。第二荒诞的痛苦在于,“人生就像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中摆荡”,快乐就是在摆荡到中间时尝试从水中捞起“月亮”,而由于“调节机制”的本质,人还要时时提防“调节机制”失灵,就像是走“独木桥”,抑郁症和吸毒纵欲的深渊分别在“独木桥”两侧。
第二荒诞的喜悦在于,快乐是普惠的,并不受制于人的外在环境,最操劳的岁月里也有快乐的赏赐,此外,追求达到“快乐”虽然不可行,但追求达到“游戏式生活”是可行的,可以使自己的生活多些及时反馈,使自己过一种有获得期望、有可预见快乐奖赏的生活,即使快乐不会常驻。
三、“起点”的第三荒诞就是特别荒诞。
第三荒诞指人追求特别却因工业化大生产和原子化社会不可能真正特别,这种撕裂性构成了荒诞。第三荒诞既出自人的平凡性,也被工业革命大大加剧了,是现代社会进步带来的一个副作用。记得在教育学书上常常有“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都会在某方面有天赋或潜能”,但由于第三荒诞,人是很难“特别”的,就是存在一些什么也不太擅长的孩子,依然要在这世上义无反顾的生活。在工业化社会的一个人,大概率会与一些人有着相似性格的父母,大概率住在常见样式的房间里,大概率读一个很多人读的专业,大概率发现自己并不是在某方面有自己想的那么有天赋,大概率发现自己的想法别人已经试过了,大概率发现自己的看法并没有什么先见性,大概率发现自己认为特别的东西其实许多人都拥有,大概率喜欢推荐算法的推荐,大概率找一个普普通通的对象,孩子大概率和你一样平凡,大概率不会太长寿和许多人得相同的病而死,大概率一辈子平庸非“人上人”,大概率对别人没有那么重要,大概率改变不了什么。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这就是詹代法则:
1.不要以为你很特别。
2.不要以为你比“我们”温厚。
3.不要以为你比“我们”聪明。
4.不要想像自己比“我们”好。
5.不要以为你懂得比“我们”多。
6.不要以为你比“我们”更重要。
7.不要以为你很能干。
8.不要取笑“我们”。
9.不要以为有人很在乎你。
10.不要以为你能教训“我们”什么。
11.不要以为我们对你一无所知。
第三荒诞的喜悦其实也就在其中了:“赐你平等满足,又赐你永远别出头”,没必要也大概率无法证明自己在某方面是独特优越的一个,“荒诞人一旦凝注自己的痛苦,就封住了所有偶像的口”,不去崇拜精英或虚幻的偶像,克制自己内心优越感的本能冲动,不难发现,大多数时候同行者也带来充实感。即使生活再平凡,于自己都是大江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