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人工智能之父,很多人會想到圖靈,但你用bing搜索,會發現它默認是馬文·明斯基,第一個獲得圖靈獎的人工智能學者。
馬文·明斯基(1927年-2016年),出生在美國紐約,小學和中學上的都是私立學校,對電子學和化學表現出興趣。1945年高中畢業后明斯基應征入伍。1946年他進入哈佛大學主修物理,但他選修的課程相當廣泛,從電氣工程,數學,到遺傳學等涉及多個學科專業,有一段時間他還在心理學系參加過課題研究。1950年畢業,進入普林斯頓大學研究生院深造。
1951年,他提出了關於思維如何萌發並形成的一些基本理論,並建造了一台學習機,名為Snare,是世界上第一個神經網絡模擬器,是人工智能研究中最早的嘗試之一。
他與麥卡錫、香農等人一起發起並組織了成為人工智能起點的"達特茅斯會議",在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會議上,明斯基的Snare,麥卡錫的α-β搜索法,以及西蒙和紐厄爾的"邏輯理論家"是會議的三大亮點。
1
958年,明斯基從哈佛轉至MIT,同時,麥卡錫也由達特茅斯來到MIT與他會合,他們在這里共同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人工智能實驗室。
明斯基還把人工智能技術和機器人技術結合起來,開發出了世界上最早的能夠模擬人活動的機器人Robot C,讓機器人技術躍上了一個新台階。
明斯基也是"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的倡導者,他作為人工智能的倡導者之一,是堅信人的思維過程可以用機器去模擬,機器也可以有智能的。
他說,"大腦無非是肉做的機器而已"。
“如果只用一種方式了解某樣事物,你就不會真正了解它。了解事物真正含義的秘密取決於如何將其與我們所了解的其他事物相聯系。通過聯系,你可將想法內化於心,從各種角度看問題,直至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這才是思考的真諦。”
蕭伯納說,一個嘗試錯誤的人生,不但比無所事事的人生更榮耀,並且更有意義。生活不需要完美,很多時候,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在一次次完成中迭代,就是值得驕傲的進步。
用行動來對抗自己的完美主義。在開始做一件事的時候,你需要先停下來問問自己:對於這件事,一個拿得出手,又不過於復雜的方案是什么樣的?然后行動,最快地完成一件事,避免把時間花在做准備和糾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