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圖靈測試
圖靈測試最早出現在1950年圖靈發表的一篇名為《計算機械和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的論文中,是判斷機器是否具有人工智能的一套方法。而圖靈測試是人工智能最初的概念,它甚至早於“人工智能”這個詞本身,人工智能一詞是在1956年才被提出的。圖靈測試的方法很簡單,就是讓測試者與被測試者(一個人和一台機器)隔開,通過一些裝置(如鍵盤)向被測試者隨意提問。進行多次測試后,如果有超過30%的測試者不能確定出被測試者是人還是機器,那么這台機器就通過了測試,並被認為具有人工智能。 它的發明者圖靈被譽為計算機科學之父、人工智能之父。
1966年,麻省理工學院(MIT)的教授約瑟夫·維森鮑姆發明了一個可以和人對話的程序,名為Eliza。Eliza被設計成一個心理治療師,可以通過談話幫助有心理疾病的病人。當時的人們十分驚訝,因為Eliza能夠像真人一樣與人交流幾十分鍾。但實際上這個程序並沒有達到真正的智能,它用了一些語言技巧來裝作自己理解了對方說的話。例如下面一段對話,模擬了當時Eliza和患者的對話程序。
Eliza: “我是心理治療師,請問有什么問題。每次說完話,請按兩次回車鍵。”
患者:“你好嗎?”
Eliza:“還不錯,跟我講講你自己。”
患者:“我感覺好孤獨,好憂傷。”
Eliza:“為什么你感覺好孤獨,好憂傷?”
患者:“家人和朋友都不關心我。”
Eliza:“跟我講講你的家庭。”
……
這段對話可以明顯感覺到其實Eliza並不能理解患者說的話然后進行回應,而是在用引導性的話讓這段對話延續下去。現在流行的微軟小冰、蘋果Siri、谷歌Allo以及亞馬遜Alexa都是運用了類似的語言技巧,它們都是Eliza的現代加強版。它們給人感覺已經基本能與人溝通了,但是離真正的人工智能還是有所差距。圖靈測試里,有一項非常有效的測試,就是不停地問對方同樣的問題,看對方什么反應。比如,不斷地問:你是你媽生的嗎?問很多很多遍,如果對方總是不急不慢很有耐心的回答你這同一個問題,那么對話的多半是個聊天程序了。
到了2014年,為了紀念圖靈逝世六十周年,雷丁大學在倫敦進行了一場圖靈測試。其中一名叫尤金·古斯曼(Eugene Goostman)的聊天機器人程序達到了33%的成功率,即在場有33%的評判員誤認為,尤金·古斯曼是一個真實的人。這是第一次通過圖靈測試的程序,但是,也有人認為這場測試的時長只有5分鍾,用短短5分鍾來判斷一個程序是否人工智能,實在太草率。但不可否認的是,時至今日,人工智能已經有了質的變化。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有程序能通過圖靈測試,真的像人一樣與人溝通。到那個時候,你就無法分清在網上和你曖昧的妹子是人還是機器;也無法判斷警告你別亂發帖子的是網警,還是機器警。
(資料來自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28210234)
說白了,圖靈測試可以說是一套判斷機械是否具備人工智能的測試方法,測試機械是否有如人類似的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