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計算機訓練題-03


首先放兩張知識導圖:

 

1. 計算機網絡可分為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下列屬於通信子網的是( )。

Ⅰ.網橋 Ⅱ.交換機
Ⅲ.計算機軟件 Ⅳ.路由器

解析:網橋、交換機、路由器都是屬於通信子網,而只有計算機軟件屬於資源子網。

 

2.協議數據單元包括( )兩部分。

A.控制信息和用戶數據
B.接口信息和用戶數據
C.接口信息和控制信息
D.控制信息和校驗信息
 
3.以下說法錯誤的是( )。

Ⅰ.廣播式網絡一般只包含3層,即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
Ⅱ.Internet的核心協議是TCP/IP
Ⅲ.在Internet中,網絡層的服務訪問點是端口號
 
解析:由於廣播式網絡並不存在路由選擇問題,故沒有網絡層,故Ⅰ錯誤;Internet的核心協議是TCP/IP協議,故Ⅱ正確;在Internet中,網絡層的服務訪問點是IP地址,傳輸層的服務訪問點是端口號,故Ⅲ錯誤。
 
4.下列哪些項描述了網絡體系結構中的分層概念?( )

Ⅰ.保持網絡靈活且易於修改
Ⅱ.定義了各個功能執行的方法
Ⅲ.把相關的網絡功能組合在一層中
 
解析:分層就是將所有的功能進行分類,每一層分別來實現不一樣的功能。這樣,當某層的功能需要改變,只需修改某層即可,而不需要修改其他層次,保持了網絡的靈活且易於修改,故Ⅰ、Ⅲ正確。計算機網絡各層及其協議的集合稱為體系結構,體系結構是抽象的概念,並不包括各層協議及功能的具體實現細節,故Ⅱ錯誤。
 
5.當一台計算機從FTP服務器下載文件時,在該FTP服務器上對數據進行封裝的5個轉換步驟是( )。

A.數據、報文、IP分組、數據幀、比特流
B.數據、IP分組、報文、數據幀、比特流
C.報文、數據、數據幀、IP分組、比特流
D.比特流、IP分組、報文、數據幀、數據
 
解析:應用層是用戶的數據,數據+傳輸層首部=報文;報文+網絡層首部=IP分組;IP分組+數據鏈路層首部與尾部=數據幀;數據幀到了物理層變成比特流。
注意:物理層是不參與封裝的,物理層以0、1比特流的形式透明地傳輸數據鏈路層遞交的幀。網絡層、應用層都把上層遞交的數據加上首部,數據鏈路層接收上層遞交的數據不但要給其加上首部,還要加上尾部。
 
6.在OSI參考模型的划分原則中,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網絡中各結點可以有不同的層次
B.不同的結點相同的層具有相同的功能
C.同一結點內相鄰的層之間通過接口通信
D.每層使用下層提供的服務
 
解析:OSI參考模型將整個通信功能划分為7個層次,其原則:不同的結點都有相同的層次;不同結點的同等層具有相同的功能;同一結點相鄰層之間通過接口通信;每一層使用下層提供的服務,並向其上層提供服務;不同結點的同等層按照協議實現對等層之間的通信。
 
7.在下列情況下,計算傳送1000KB文件所需要的總時間,即從開始傳送時起直到文件的最后一位到達目的地為止的時間。假定往返時間RTT是100ms,一個分組是1KB(即1024B)的數據,在開始傳送整個的文件數據之前進行的起始握手過程需要2RTT的時間。

1)帶寬是1.5Mbit/s,數據分組可連續發送。
2)帶寬是1.5Mbit/s,但在結束發送每一個數據分組后,必須等待一個RTT才能發送下一個數據分組。
3)假設帶寬是無限大的值,即取發送時間為0,並且在等待每個RTT后可發送多達20個分組。
4)假設帶寬是無限大的值,在緊接起始握手后可以發送一個分組,此后,在第一次等待RTT后可發送2 1個分組,在第二次等待RTT后可發送2 2個分組,依此類推,在第n次等待RTT后可發送2 n個分組。
 
解析:(1)總時延=發送時延+傳輸時延+握手時延,其中握手時延是題目增加的。
發送時延=1000KB/1.5Mbit/s=5.46s,傳輸時延=RTT/2=50ms=0.05s,握手時間=2xRTT=200ms-0.2s,所以總時延=5.46s+0.05s+0.2s=5.71s。
 
(2)直接在(1)的基礎上加999RTT即可,所以總時延=5.71+999x0.1=105.61s。
 
(3)發送時延為0,只需計算傳輸時延即可。由於每個分組為1KB,所以大小為1000KB的文件因該被分為1000個分組。由於每個RTT后可發送20個分組,所以一共需要50次才能發送完。第一次只需要0.5RTT,后面的49次都是需要等待一個RTT(注意:在本次等待的RTT中一定是包含了上次傳輸的傳輸時延,所以不要認為還需要另外計算傳輸時延)。所以總的傳輸時延=2RTT(握手時間)+49RTT+0.5RTT=51.5RTT=5.15s。
 
(4)首先需要計算等待幾次RTT可以發送完所有分組,假設需要x次,即1+2+4+.......+2^x>=1000,可得2^x-1<=1000,所以x=9,傳播時延=2RTT(握手時間)+9RTT+0.5RTT=11.5RTT=1.15s。
 
 
8.網絡協議的主要要素為()
 
A.數據格式,編碼,信號電平
B.數據格式,控制信息,時序
C.語法,語義,時序
D.編碼,控制信息,數據格式
 
解析:1.語法,即數據與控制信息的結構或格式
2.語義,規定了需要發出何種控制信息,完成何種動作以及做出何種響應
3.時序(同步),即事件實現順序的詳情說明
 
9.計算機網絡可分為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通信子網不包括()
 
A.物理層   B.數據鏈路層    C.網絡層    D.運輸層
 
解析:通信子網包括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不包括運輸層。
 
10.兩端用戶傳輸文件,應屬於下列OSI的哪一層處理?()
A.表示層   B.會話層   C.運輸層    D.應用層
 
解析:應用層的功能是通過應用進程間的交互來完成特定的網絡應用。兩端用戶傳輸文件需要用到與文件傳輸相關的應用進程及協議,因此傳輸文件應由OSI參考模型的應用層處理。
 
11.TCP/IP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TCP/IP的核心思想是“網絡互連”,將使用不同低層協議的異構網絡,在運輸層,網絡層建立一個統一的虛擬邏輯網絡,以此來屏蔽所有物理網絡的硬件差異,從而實現網絡的互連。
 
12.下列與中斷相關的操作中,由操作系統完成的是()。
 
Ⅰ.保存被中斷程序的斷點    Ⅱ.提供中斷服務    Ⅲ.初始化中斷向量表       Ⅳ.保存中斷屏蔽字
 
解析:保存被中斷程序的斷點是由硬件完成的,而不是由操作系統完成的。硬件將斷點的現場信息(PSW)保存至核心棧,使中斷處理程序運行時不會破壞被中斷程序中的有用信息,以便於在處理結束后返回原程序繼續運行。
 
13.下列關於系統調用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Ⅰ.在執行系統調用服務程序的過程中,CPU處於內核態
 Ⅱ.操作系統通過提供系統調用避免用戶程序直接訪問外設   
Ⅲ.不同的操作系統為應用程序提供了統一的系統調用接口     
Ⅳ.系統調用是操作系統內核為應用程序提供服務的接口
 
解析:不同的操作系統所提供的一組系統調用雖然功能大同小異,但是其實現的細節不盡相同。因此,不同的操作系統為應用程序提供的系統調用接口不一定相同。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