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计算机训练题-03


首先放两张知识导图:

 

1. 计算机网络可分为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下列属于通信子网的是( )。

Ⅰ.网桥 Ⅱ.交换机
Ⅲ.计算机软件 Ⅳ.路由器

解析:网桥、交换机、路由器都是属于通信子网,而只有计算机软件属于资源子网。

 

2.协议数据单元包括( )两部分。

A.控制信息和用户数据
B.接口信息和用户数据
C.接口信息和控制信息
D.控制信息和校验信息
 
3.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Ⅰ.广播式网络一般只包含3层,即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
Ⅱ.Internet的核心协议是TCP/IP
Ⅲ.在Internet中,网络层的服务访问点是端口号
 
解析:由于广播式网络并不存在路由选择问题,故没有网络层,故Ⅰ错误;Internet的核心协议是TCP/IP协议,故Ⅱ正确;在Internet中,网络层的服务访问点是IP地址,传输层的服务访问点是端口号,故Ⅲ错误。
 
4.下列哪些项描述了网络体系结构中的分层概念?( )

Ⅰ.保持网络灵活且易于修改
Ⅱ.定义了各个功能执行的方法
Ⅲ.把相关的网络功能组合在一层中
 
解析:分层就是将所有的功能进行分类,每一层分别来实现不一样的功能。这样,当某层的功能需要改变,只需修改某层即可,而不需要修改其他层次,保持了网络的灵活且易于修改,故Ⅰ、Ⅲ正确。计算机网络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称为体系结构,体系结构是抽象的概念,并不包括各层协议及功能的具体实现细节,故Ⅱ错误。
 
5.当一台计算机从FTP服务器下载文件时,在该FTP服务器上对数据进行封装的5个转换步骤是( )。

A.数据、报文、IP分组、数据帧、比特流
B.数据、IP分组、报文、数据帧、比特流
C.报文、数据、数据帧、IP分组、比特流
D.比特流、IP分组、报文、数据帧、数据
 
解析:应用层是用户的数据,数据+传输层首部=报文;报文+网络层首部=IP分组;IP分组+数据链路层首部与尾部=数据帧;数据帧到了物理层变成比特流。
注意:物理层是不参与封装的,物理层以0、1比特流的形式透明地传输数据链路层递交的帧。网络层、应用层都把上层递交的数据加上首部,数据链路层接收上层递交的数据不但要给其加上首部,还要加上尾部。
 
6.在OSI参考模型的划分原则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网络中各结点可以有不同的层次
B.不同的结点相同的层具有相同的功能
C.同一结点内相邻的层之间通过接口通信
D.每层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
 
解析:OSI参考模型将整个通信功能划分为7个层次,其原则:不同的结点都有相同的层次;不同结点的同等层具有相同的功能;同一结点相邻层之间通过接口通信;每一层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并向其上层提供服务;不同结点的同等层按照协议实现对等层之间的通信。
 
7.在下列情况下,计算传送1000KB文件所需要的总时间,即从开始传送时起直到文件的最后一位到达目的地为止的时间。假定往返时间RTT是100ms,一个分组是1KB(即1024B)的数据,在开始传送整个的文件数据之前进行的起始握手过程需要2RTT的时间。

1)带宽是1.5Mbit/s,数据分组可连续发送。
2)带宽是1.5Mbit/s,但在结束发送每一个数据分组后,必须等待一个RTT才能发送下一个数据分组。
3)假设带宽是无限大的值,即取发送时间为0,并且在等待每个RTT后可发送多达20个分组。
4)假设带宽是无限大的值,在紧接起始握手后可以发送一个分组,此后,在第一次等待RTT后可发送2 1个分组,在第二次等待RTT后可发送2 2个分组,依此类推,在第n次等待RTT后可发送2 n个分组。
 
解析:(1)总时延=发送时延+传输时延+握手时延,其中握手时延是题目增加的。
发送时延=1000KB/1.5Mbit/s=5.46s,传输时延=RTT/2=50ms=0.05s,握手时间=2xRTT=200ms-0.2s,所以总时延=5.46s+0.05s+0.2s=5.71s。
 
(2)直接在(1)的基础上加999RTT即可,所以总时延=5.71+999x0.1=105.61s。
 
(3)发送时延为0,只需计算传输时延即可。由于每个分组为1KB,所以大小为1000KB的文件因该被分为1000个分组。由于每个RTT后可发送20个分组,所以一共需要50次才能发送完。第一次只需要0.5RTT,后面的49次都是需要等待一个RTT(注意:在本次等待的RTT中一定是包含了上次传输的传输时延,所以不要认为还需要另外计算传输时延)。所以总的传输时延=2RTT(握手时间)+49RTT+0.5RTT=51.5RTT=5.15s。
 
(4)首先需要计算等待几次RTT可以发送完所有分组,假设需要x次,即1+2+4+.......+2^x>=1000,可得2^x-1<=1000,所以x=9,传播时延=2RTT(握手时间)+9RTT+0.5RTT=11.5RTT=1.15s。
 
 
8.网络协议的主要要素为()
 
A.数据格式,编码,信号电平
B.数据格式,控制信息,时序
C.语法,语义,时序
D.编码,控制信息,数据格式
 
解析:1.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2.语义,规定了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3.时序(同步),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情说明
 
9.计算机网络可分为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通信子网不包括()
 
A.物理层   B.数据链路层    C.网络层    D.运输层
 
解析:通信子网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不包括运输层。
 
10.两端用户传输文件,应属于下列OSI的哪一层处理?()
A.表示层   B.会话层   C.运输层    D.应用层
 
解析:应用层的功能是通过应用进程间的交互来完成特定的网络应用。两端用户传输文件需要用到与文件传输相关的应用进程及协议,因此传输文件应由OSI参考模型的应用层处理。
 
11.TCP/IP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TCP/IP的核心思想是“网络互连”,将使用不同低层协议的异构网络,在运输层,网络层建立一个统一的虚拟逻辑网络,以此来屏蔽所有物理网络的硬件差异,从而实现网络的互连。
 
12.下列与中断相关的操作中,由操作系统完成的是()。
 
Ⅰ.保存被中断程序的断点    Ⅱ.提供中断服务    Ⅲ.初始化中断向量表       Ⅳ.保存中断屏蔽字
 
解析:保存被中断程序的断点是由硬件完成的,而不是由操作系统完成的。硬件将断点的现场信息(PSW)保存至核心栈,使中断处理程序运行时不会破坏被中断程序中的有用信息,以便于在处理结束后返回原程序继续运行。
 
13.下列关于系统调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Ⅰ.在执行系统调用服务程序的过程中,CPU处于内核态
 Ⅱ.操作系统通过提供系统调用避免用户程序直接访问外设   
Ⅲ.不同的操作系统为应用程序提供了统一的系统调用接口     
Ⅳ.系统调用是操作系统内核为应用程序提供服务的接口
 
解析:不同的操作系统所提供的一组系统调用虽然功能大同小异,但是其实现的细节不尽相同。因此,不同的操作系统为应用程序提供的系统调用接口不一定相同。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的文章为个人学习借鉴使用,本站对版权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隐私权益,请联系本站邮箱yoyou2525@163.com删除。



 
粤ICP备18138465号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