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2021春軟件工程實踐|W班 (福州大學)
千帆競發圖
(按照歷次作業100分為總分的得分)
(折算后)
學期工作總結
本學期完成的助教工作主要包括:
- 線下:各次線下答辯包括(需求分析+原型設計、軟件評測、團隊α沖刺、團隊β沖刺);
- 線上:對同學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
- 作業評分:12次;
- 統計並發布作業成績:12次;
- 答辯評分:4次;
- 博客評論:434;
- ......
工作時間分布
在個人作業的點評上會花費較多的時間,平均一人15分鍾。平均每周花在助教的點評和評分工作上的時間大概是8小時;
點評折線圖
其中,第三周點評為0是因為寒假作業一已完成0點評,暫未發布新作業;第四周點評為0是因為寒假作業二發布不久,截止到第四周提交人數少,還未開始點評;十一至十三周因個人身體原因。
寫給同學們
在點評寒假作業1/2 時,看到同學們的簡歷中代碼量少至10k+,多至150k+。身為“非科班”出身的本科數學系計算專業的軟件工程專業的我來說,自愧不如,真的是想打個地洞鑽進去,但這是沒有辦法改變的事實,代碼量就是從平時的實踐中積累起來的,我覺得同學們都很棒很不錯,繼續加油。
我認為軟工實踐給大家帶去的體驗肯定是以后一提起軟工實踐,定會想到在α和β沖刺階段所踩的種種的坑和滿滿的收獲。
另外,軟工實踐還包括了團隊之間的工作,團隊之間的協作、溝通能力都需要通過不斷的鍛煉來提升,我在每個同學的總結當中都有看到關於團隊項目的不錯的總的體會和收獲。
給下屆助教的建議
- 1、為防止有同學在作業截止后修改作業博文,助教應利用博客園的查看存檔功能查看作業在截止日期前的最后一份記錄;
- 2、發布作業時應將課程目標與之匹配,與老師溝通好各項占比;
- 3、計算好各次作業的分數,最好是以100分為滿分計算,避免后期換算差值大的情況;
- 4、評分要有統一的標准,該嚴就嚴,不得松懈;
- 5、利用好工具,對違背規則的學生,嚴懲不貸;
- 6、考慮到github的不穩定性,可以替換成其他代碼托管平台;
- 7、利用共享文檔評分時注意學生的修訂記錄;
- 8、推動博客點評回復,老師和助教花時間在同學的博客點評上,卻得不到同學的回復;
個人總結與體會
首先,謝謝汪老師給了我這次當助教的機會,這是我首次擔任助教,是一次全新的體驗。我在第一周助教小節中寫到“助教的工作其實並不容易,有很多細碎的小細節,還有繁瑣的評論工作。助教是老師和同學們之間的橋梁,協助老師完成這學期的課程任務,要發現學生們的問題,並指出他們的錯誤,加以指正。”經過一學期的助教經歷,確實是如此。每一周,需要對學生的博客進行點評,其實是需要一整個時間段的,因為閱讀一篇博客需要一個完整的時間,不能零零散散只讀其中一部分。
在第一次對作業評分時采取的是,一個人看學生的所有博客內容並評分,一個人評21或者22個學生。但是這樣,就發現每個人的評分標准不一,所以在第二次之后的作業評分,就采取了每個人對所有學生的某個作業項評分,這樣就有了統一的標准。W班的4位助教也都配合的很不錯。
第一次在點評 寒假作業1/2 時,對於軟工基礎知識很薄弱的我來說,很多問題我也是第一次遇見,不過也正是有了這樣的機會讓我自己通過查閱相關知識來對學生的博客進行點評,對他們所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當然,我的解答並不能說是十分准確的;也通過在同學們的作業中了解明白更多的軟工知識,特別是在寒假作業2中對《構建之法》的提問與回答。
在每次的線下答辯,每個團隊都一展風采,對於老師和助教們所提出的問題都很積極的修正和改進。
謝謝汪老師和單老師的鼓勵、傅老師的幫助,謝謝鄒老師和周老師的支持,謝謝周老師一學期來的監督與點評和團隊問題的打卡督促;
謝謝W班同學一學期來的配合,在博客點評的積極回復以及QQ的回復響應;
感謝助教團隊的其他助教的幫助。曾助教的自動化測試工具,以及在結對作業中的爬取論文工具;徐助教對每次作業發布前的提醒和修改;W班的林助教、孫助教和楊助教的相互配合,大家真的是很好的隊友,而且都很照顧我。
於我,我的履歷上也會寫上【擔任軟工實踐課程助教】這一個人經歷,這是在校園中除去“學生”和“同學”的第三種身份:“助教”,這也是我所沒有體驗過的。
最后給自己:人生的成長,在於學習,也在於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