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路中無源晶振的設計指標


  • 摘要:

  在單片機電路設計中,當我們需要外部時鍾源給單片機提供時鍾信號時,就需要添加外部晶振電路,在平時,一般都不會去考慮這個晶振電路的問題,都是直接把別人的復制過來接上,直到有一天,焊電路時發現晶振旁邊的兩個電容沒有存貨了,然后聯網開始划船,全網扒拉廉價的知識~ ~ ~。

  • 平時直接復制過來的晶振電路:

 

 

 

    電路中一個晶振匹配兩個電容,然后直接接到單片機的XTAL引腳,這是我們看到的外部電路,但實際上單片機內部還有一個反向器。如下圖(圖片來源:網絡扒的)整個結構江湖人稱皮爾斯振盪器:

 

 

    圖中U1 為增益很大的反相放大器, CL1、 CL2 為匹配電容,是電容三點式電路的分壓電容,接地點就是分壓點 。接地點即分壓點為參考點,輸入和輸出是反相的,但從並聯諧振回路即石英晶體兩端來看,形成一個正反饋以保證電路持續振盪,它們會稍微影響振盪頻率,主要用與微調頻率和波形,並影響幅度。 X1 是晶體,相當於三點式里面的電感; R1 是反饋電阻(一般≥1MΩ ),它使反相器在振盪初始時處於線性工作區, R2與匹配電容組成網絡,提供 180 度相移,同時起到限制振盪幅度,防止反向器輸出對晶振過驅動將其損壞。
  晶振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參數,即負載電容 CL(Load capacitance),它是電路中跨接晶體兩端的總的有效電容(不是晶振外接的匹配電容),主要影響負載諧振頻率和等效負載諧振電阻,與晶體一起決定振盪器電路的工作頻率,通過調整負載電容,就可以將振盪器的工作頻率微調到標稱值 。那么負載電容的計算公式長下面這樣:

CL=CS+(CDXCG)/(CD+CG)

  其中, CS 為晶體兩個管腳間的寄生電容(Shunt Capacitance)CD 表示晶體振盪電路輸出管腳到地的總電容,包括 PCB 走線電容 CPCB、芯片管腳寄生電容 CO、外加匹配電容 CL2,即 CD=CPCB+CO+CL2;CG 表示晶體振盪電路輸入管腳到地的總電容,包括 PCB 走線電容 CPCB、芯片管腳寄生電容 CI、外加匹配電容 CL1,即 CG=CPCB+CI+CL1;一般 CS 為 1pF 左右, CI 與 CO 一般為幾個皮法 。

  比如,查看某晶振規格書,負載電容值為 18pF ,假設 CS=0.8pF, CI=CO=5pF, CPCB=4pF ,得:

                          18pF = 0.8pF + CD/2 = 0.8pF + CG/2

  則計算出 CD=CG=34.4pF,計算出來的匹配電容值 CL1=CL2=25pF ,會算匹配電容后,下面來電猛的。~

  • 考慮EMC的無源晶振設計標准電路

 

 

 

   C1,C2為諧振電容,根據上面的方法可以計算。

   R2,R4可根據實際情況更換為低阻抗的磁珠。

   R3為反饋電阻,一般都大於1M。

   C3為預設計,可根據測試情況增加或調整。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