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軟工要開始了,所以我來熱個身(* ̄3 ̄)╭


項目 內容
這個作業屬於哪個課程 2021春北航計算學院軟件工程(羅傑 任健)
這個作業的要求在哪里 Here it is.
我在這個課程的目標是 1. 體驗體系化、規范化的軟件工程實踐流程。2. 鍛煉碼力。
這個作業在哪個具體方面幫助我實現目標 1. 從需求分析到發布維護的完整教學流程。2. 項目規模的要求。

Pre 大學生還需要上課認真聽講嗎?

閱讀Scalers:大學生上課為什么一定要認真聽講?后的,我產生了一些想法。

我贊成的

首先,我認為大學生還是需要去上課的,即使是在教室里坐着。

Scalers文章中主要強調的是大學生在課堂上要認真聽講,但其實現在大學課堂還有一個更普遍的問題是出勤。我本人算是一個從小到大的乖乖女,基本沒翹過課(因為慫,怕被發現),曾經就有同學這樣問我:

“你一定要去上課嗎?”

現在大學課堂里老師的教學質量參差不齊是常態,但我認為,任意一個能夠在大學校園(至少在北航)里站在講台上教學的老師,按一個成年人平均語速150字/min,教課內容平均30字/句,也就是450句/90mins,450句話不可能沒有一句是有用的。

這里的有用,不一定指教學內容的傳輸,也可能是具有豐富人生閱歷的老師的一些閑聊對學生的啟發。我始終記得剛上大學時一位老師說過的話:“我不指望我教的東西你們都能接受,但希望我能給你們埋下一顆種子,等幾十年后說不定哪天,你們會突然意識到,當年我說的居然還有點道理。”

所以呢,課堂還是要去的,萬一哪句話進了耳朵里就不出來了呢?

我存疑的

那么,大學生真的有必要認真聽講嗎?我覺得有時並不一定。

我其實也認同Scalers說的,老師的水平不能由學生自己下定論。但若是老師講的東西確實不能進入學生的腦子(可能是難度過高、或者可能是思路與某些學生的思考方式相悖),再認真聽也聽到的不是我們能接受的東西,那何必為難自己呢,不如自己翻翻書來的實在。說到底,有些老師提供的思路並不能適配於所有的學生,如果你發現自己屬於不適配者,那就另辟蹊徑吧。

我有如上結論,也是因為自己有努力嘗試並失敗的經歷。所以,這個問題我覺得不能妄下結論,還是得學生結合個人和老師的實際情況敲定。

第一部分:結緣計算機

我為什么選擇計算機專業?

首先,我一定是會選擇工科的。本人一直對理工課相對偏愛,而且父母都是工科出身,所以我從小就有一種把我們家打造成工科世家的執念。聽上去挺幼稚的,但這種童真也挺有意思。

后來為啥來北航呢,其實這一路也挺波折的。本來自招了國科大,但不太想直接搞研究,而且國科大本科生不多,感覺可能不夠熱鬧,就沒去。后來又自招了港大,結果拿到的加分只有數學上140才能用,好巧不巧高考數學考砸了,就沒去。后來又自招了港科大,來北京參加面試的時候順便進了一次北航,看到了新主樓,哇好漂亮好大氣,是我喜歡的建築風格,然后剛面試完就決定裸分普通批來北航了。

后來為啥要選擇計算機呢,因為高考看成績進了信息類,大一結束看成績進了計算機,好像沒啥其他理由。

沒錯我就是這么隨波逐流沒有主見地來了,但我並不覺得這種方式不好。

你認為你的條件如何?和這些博主比呢?

硬件條件

要是看生存環境的話,我覺得我的條件還是比一些博主優越一些的。從這位博主的學習生涯中,我看到了前輩從小山村摸爬滾打進入計算機行業的勵志過程,仿佛有一些我父母的影子,上個世紀的大學生們大多沒有很良好的基礎教育條件,大學四年對於他們來說比我們現在要珍貴的多。

當然,這位博主的條件顯然就比我要更好一些了,初中就擁有屬於自己的電腦,高中就能遇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研究計算機技術,真是令人檸檬。

個人條件

就我個人的腦子而言,我覺得我的條件不如大部分的博主,這就得從我飽含淚水的中學生涯說起了。

剛上高一的時候,學校選拔數學競賽的苗子,全班50個人去了40個,只有兩人沒過筆試,其中就有我了。雖然后來發現,我的考試成績在前列,數學也成了我當時最強的學科,但我還是精准地意識到了一個問題——我不聰明。當時的選拔考試涉及的很多內容都很靈活,有些需要當場學習並當場使用,顯然我的腦子轉的不如大多數同學快。后來的考試都是上課教學過的內容,我有時間學習、復習、練習,因此才沒有吃虧。

后來學校又選拔信息競賽的苗子,我沒有任何編程經歷,就別談去參加了。

上大學后,由於我沒有編程底子,程設課毫無懸念地上得很艱難,剛開始上機的時候經常在后幾百人晃悠,甚至吊車尾,我下了很大的力氣練習,最后才有所進步,但也不算非常理想。

直到后來學習了計算機學院的專業課計算機組成,我學得居然挺順利,我才發現小時候的編程基礎其實並不會對於計算機專業的學習造成太大影響,說到底計算機專業並不是我曾經想像的只有算法。在CO,OO,OS這些課上,我和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線,我才漸漸有了信心。

從小到大,我一直的特點就是不偏科,說好聽點叫全面發展,但同時也代表了我沒有哪個方向很突出或很感興趣。因此,我一直特別羡慕偏科的同學,就比如這位博主對於英語和化學的極致熱愛。我身邊的很多大佬,雖然某些方面相對薄弱,但都能找到一個自己能做到極致的方向,我覺得這是鐵飯碗呀,這是閃光點呀,這多好。

計算機是我喜歡和擅長的領域嗎?

都不是。

  • 我不愛學習,所以任何學習相關的領域,目前沒有我喜歡的。

  • 因為沒有喜歡的,所以也沒有擅長的。

  • 我個人特點:擅長的才會喜歡。

因此,這仿佛對我來說是一個閉環,我必須要逼迫自己把某個領域堅持干到擅長才可能培養出我喜歡的學習方向。但是,正如這位博主所說的,我認為我現在學到的技能都偏機械,不夠靈活,我並不懂計算機,因此至少到目前為止,我不敢說計算機是我擅長的領域。

但我本人還是持樂觀態度的,畢竟我還有時間摸索我擅長和喜歡的方向,因此目前把眼前的事做到最好就ok辣。

第二部分:在計算機系里學習

你對你的大學生活有什么想要吐槽的地方嗎?

其實還好,我覺得最該吐槽的是一些行政部門,但顯然這略微有點偏題。

硬說的話,我覺得有些課程的安排略微有點一言難盡,比如《數學建模》。數學建模,多美妙的課題,多重要的技能,為什么要讓這種課敗它的好感呢?把納什均衡的定義貼在老師臉上了老師還不承認自己課件中的定義有誤。還有就是全校公選課的評分不公平性吧。《航空航天概論》作為北航所有學生的必修課我認為是合理的,但幾十位老師沒有統一的評分標准,在沒有統一考試、僅靠論文評分的情況下,導致同系兩班之間的平均分相差甚多,這課還算保研,着實讓我和我們班的其他同學產生了不少困擾(19級開始好像航概6系改成一位老師一起教了,說明該問題之后應該不會存在了)。

你理想的大學教育應該是什么樣子的?跟學校給你的有什么區別?

  • 有一定的難度
  • 給予學生足夠的自由
  • 四年英語課不斷
  • 具有良好的教學設備和校園環境
  • 理論實踐相結合,或者能讓學生選擇理論性學習or實踐性學習(工科)

跟學校給你的有什么區別?

  • 核心專業課都有一定的難度,但大一的部分基礎課難度略低,導致后期需要使用數學知識的時候略感吃力。
  • 6系的自由度我覺得算比較好的,因為我們自選的一般專業課學分占比很大,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向。
  • 這個顯然沒有做到,英語只能靠自己課外時間吊着,但我們又能有多少課外時間呢?我覺得這種不會立竿見影但十分重要的技能,需要強制性安排時間學習才能不讓它被人們遺忘。
  • 我認為北航的教學設備和教學環境還不錯,但吃出青蛙的食堂emmm...
  •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6系的專業課中體現的淋漓盡致,但讓學生自選側重點目前不太現實。有的人動手能力很強,但問他理論相關他可能並不知道;有的人理論邏輯一流,但可能並不擅長動手寫碼或者實現。二者都想做到極致實屬不易。

比較你在中國大學的經歷,你的老師和學校能做到和國外那樣嗎?

整體來看,不能。

首先有很多客觀因素限制。中國的人口密度在這里,師生比例基本不可能達到國外大學的水平。國內大學多屬公立,學生上繳的學費很少,和多屬私立的國外頂尖大學形成鮮明對比,國家能給予的教學資源(人力、財力)就這么多,一平均,每位中國大學生能享受到的教師資源、教學設備會相對少一些。

其次,我覺得中國的基礎教育和高考制度已經把大部分進入中國大學的學生塑造成典型的”中國學生“,具有基礎扎實但創新和動手能力偏弱的整體特點,想要在大學直接套用國外的教學模式也不太現實。

本人也有過一小段時間的交流訪學經歷,而且我所在的高中出國比例很大,導致我身邊最好的朋友們現在遍布歐美加澳日新...(好像只剩我自己還在國內混)。通過自己的經歷和跟他們的交流,我發現國外的大學整體授課難度高於國內,無論是理工科對於代碼能力、建模能力的要求,還是人文學科paper、考試的密度都很大,有位UCB的同學期末數學考試竟然連考6個小時(從上午連續考到下午)。但同時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對於成績的追求心遠小於我們,很多人都在以及格為目標,而且及格確實也已經足夠讓他們有出路。對比我們現在下90就算差的整體狀態,確實還是風格迥異的,但到底哪種方式更好,我也難以下結論。

雖然整體做不到,但我能感受到有些老師、有些教學細節中存在着模仿國外頂尖大學教學方式的影子。正如這位博主提到的清華大學朱仲濤老師的“數據結構”課,還有我自己學過的計算機組成課,都能感受到老師吸取國外大學教育優點,並傳輸給我們的苦心。

迄今為止,你寫了多少代碼,描述你做的最復雜的軟件項目/作業。

大一基本就算沒寫過大的,規模最大的就數據結構的大作業。

大二CO大約2000行左右,OO大約4000行左右。

OS基本沒多少,yysy我也沒學明白,不好意思算進來。

大三比較多,編譯器4000~5000行的樣子。數據庫大作業、Ruby大作業大部分都是框架代碼,且具有很大的重復性,實質一行一行敲出來的也不算多。

其他的專業課大作業,或多或少也寫過一點,但都沒啥質變。

最復雜的應該是如下這倆:

  • 編譯器,碼量大,而且從0開始自己搭建,除了遞歸下降,優化部分碼量占比也挺大的。
  • 數據庫大作業,第一個web開發完整項目,我主要負責后端實現。

這么看來,還真是沒寫多少(#°Д°)。

科班出身和北大青鳥有什么區別?

我感覺這個區別可以用非常通俗的一句話來總結:做計算機的和用計算機的。對於北大青鳥,或者一些高職院校學習計算機技術的學生,我們某些軟件,或者開發框架的使用並不如他們熟練,這是因為科班選手會將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更加底層的實現上,包括計算機是怎么組成的、操作系統是怎么一回事等等,二者對於計算機技術的涉獵重點的所在層次有所不同。

第三部分:未來規划

對於你未來在IT行業的發展,你有什么樣的夢想或者未來想從事什么樣的工作?

正如我前文所說的,我目前沒有擅長的領域,也沒有什么喜歡的領域,所以最近的夢想大概就是找到自己今后適合做什么吧。畢竟,清晰的目標比盲目努力重要,深入的思考比低水平重復重要。

我本人是沒怎么在學習上踏出過舒適圈的人,跟着學校的教學大綱一步一步走一直是我逃離困難的方式,所以本來的想法就是畢業之后找一個安安穩穩的重復性工作,或者如果有幸獲得一定資本后創業干一些其他的事情。

直到去年暑假,我由於工作原因,開始進行系統運維的工作,我才深刻地意識到自己目前所有的計算機知識是多么的有限且不足。在學長的指導下,我陸陸續續接觸了許多不存在於課堂的知識,也感受到了從恐懼到快樂的刺激感,或許搞點有挑戰性的東西也未嘗不可。

本學期的許多課程都和網絡方向相關,我也自選了一些網絡攻防方面的課程,希望通過本學期的學習摸索一下自己對於網絡安全方面是否有可以繼續學習的興趣和能力。

你對於實現自己的夢想已經做了或者計划做什么樣的准備?

首先就是多個領域的涉獵。比如正在搞理財管好自己的小金庫;上咖啡課學點小手藝;好好學英語並保持語感;還有個癖好是閑的沒事干喜歡背各個航空公司的圖標、簡稱啥的,等等等等....。

然后就是多嘗試一些挑戰性的工作,參加點比賽啊,當助教啊之類的。

還有多多向父母長輩取經,多向學長學姐和朋友了解各種不同出路的優劣,拓寬自己的選擇面。

最重要的當然是保證健康的身體,合理地運動,還要保持干凈精致,時刻注重自己的形象。

哦對了,還得准備敲門磚——gpa。

你們馬上就要面臨實習了,你打算在企業內實習還是在實驗室實習?

我傾向於在實驗室實習。

本科階段的專業課感覺涉及的知識都比較淺顯,如果我進入企業進行開發的重復性工作,就仿佛把我的路子定在了應用方面,科研估計就要與我say bye了。雖然我不確定自己能否對實驗室的科研工作產生興趣,但是嘗試一次的機會我認為還是應該給自己的。

結語

感謝老師和助教的精心設計,讓我在開課前對於自己目前人生20余年和計算機的羈絆進行了梳理,希望本學期的軟工課能學得開心ε=ε=ε=( ̄▽ ̄)

參考資料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