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想閑思錄——為什么感覺年味不在了?


過年是我們中國傳統節日當中,最隆重、最重視、家庭成員團聚最多的節日,沒有之一。每到快過年的時候,濃濃的年味就在大街小巷、村頭巷尾到處洋溢着:街道開始張燈結彩、大門陸陸續續的張貼對聯。父母們開始忙忙碌碌的大掃除,家家戶戶准備年貨,迎接兒女們的回家;返鄉的人們,一掃一年的辛苦與疲憊,義無反顧的踏上了回家的旅途,臉上洋溢着過年特有的幸福與期待。

 

今年由於疫情的緣故,唯一一年沒有返鄉過年,呆在廣東過年的感受就是略顯冷清,似乎總少了些家鄉的年味,總少了那么一份嘈雜與熱鬧,總少了那么一份年味與煙火氣。多了的一份是內心隱隱的鄉愁與羈絆。其實每過一年,心境總有些變化,而又總說不清有啥變化。年味總感覺淡了那么一點。但是又說不出所以然。

 

 

小時候的物質生活相比現在而言,確實非常的匱乏,那時候盼着過年的新衣裳,盼着過年的糖果,盼着過年的鞭炮,盼着過年的壓歲錢。小時候的過年是啥場面呢?看着大人們做糍粑,小伙伴跑去圍着要一個熱乎乎的糯米團,人手一個吃得格外香, 如果爸媽買了新衣服,有的小伙伴會穿出來炫耀一番,家家戶戶殺年豬的時候,也會有小伙伴圍觀,尤其是當案板上的肥豬掀翻案板,大人們圍追堵截的時候,小孩子全部圍過來看熱鬧,歡聲笑語。跟着父母去打年貨,死皮賴臉的祈求父母買自己心愛的玩具。開始變着花樣的玩着各種炮仗,記得當時把沖天炮和划炮玩出了花樣。如果按今天的說法,簡直就是頂級極客玩家。到了大年三十,還會熬夜跟父母守歲,其實是惦記着12點的鞭炮(很小的時候只有鞭炮,后面生活條件好起來了后,煙花禮炮才流行起來),還會在炮紙中翻檢沒有爆炸的小鞭炮。收集起來,跟寶貝似的踹在褲兜里面,跟小伙伴們比誰撿得多。到了大年初一的時候,揣着一個大袋子,挨家挨戶的去拜年,討糖果和餅干。那叫一個開心和歡快!那種樂趣和童真,現在還真不能體會了!

 

也有人說年味,實際上是窮味兒,因為70、80年代老百姓還吃不上肉,只有過年才能打打牙祭,吃肉管夠,還有魚蝦。當然會給童年的心靈打下深刻的烙印,現在日常營養過剩,過年怎么也找不回當年的感覺。這話也對也不對。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時候,物質生活條件比較差,過年的時候豐富物質生活確實給予了我們深刻的記憶。我記得小時候拜年的時候,大部分收到的禮物是發餅,還有老人給你一把硬硬的蠶豆,家里條件好的會給你幾顆糖果。

clip_image001

clip_image002

 

我和弟弟會將這些發餅和一些硬糖慢慢吃上一兩個月,那時候有種小財主的感覺,吃掉一個后,還會數一數還有多少個。精打細算。一個稀有的軟糖會讓我回味無窮,后面經濟條件慢慢好了點以后,拜年的禮物豐富起來了,有發牛奶的,也有發餅干的,也有發奶茶的,也有發一個大紅蘋果的、也有發紅包的、簡直五花八門,眼花繚亂。只是發餅再也吃不出當年的那種感覺。而且現在拜年再也看不見發餅的蹤影了。但是這些依然保留在我的記憶深處。

 

我小孩也特喜歡回老家過年。喜歡玩鞭炮和煙花,也喜歡大年初一拜年這種習俗。倒不是因為現在拜年的禮物豐富的緣故,而是挨家挨戶的去拜年,那種有禮物收的感覺和氛圍,只要你禮貌的喊一句xxx,給您拜年了,主人就會給你給一個禮物的那種開心。但是當我長大了,大概是上了初中以后吧,就不好意思跟一群小屁孩拿着一個大袋子去拜年了。

當我們長大了,內心被各種世事紛擾,內心再也沒有當年的那種單純和純粹,一個鞭炮不會讓我們開心雀躍,即使滿天絢爛的煙花,也讓我們如同枯井一般的心境,很難再起波瀾,現在的糖果,即使再好再甜,吃在嘴里,也體會不到當年的那種美味與幸福,人到中年,很少有一些能讓我們歡呼雀躍,像個孩子般開開心心的事情。時光已逝去,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那些年,春節的味道,也隨着我們長大,漸漸淡去。不是沒有年味了,而是我們都長大了,開心的不再是我們了!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