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之前我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折騰 Linux,略有所得。在 2021 年新年伊始之際,我給自己弄了一台 4K 屏的 Dell XPS 9570,總算滿足了自己有錢了一定弄一台 4K 屏筆記本電腦的心願,也進一步驗證了我之前說過的只要屏幕分辨率夠高字體渲染就不是事兒的說法。總之,這一年的開局我還是很滿意的。
在我的博客中,《Linux 桌面玩家指南》這一個分類已經是干貨滿滿了,甚至《我是認真地在灌水》這一個分類也放滿了有關 Linux 的內容,唯獨《高性能計算和 3D 視覺呈現》這一個分類還是空的,那么今年就從這里開始吧,看這一個興趣,能夠填滿我幾年的時間。
對於這一台筆記本的選擇,我也是幾經考慮,首先是 Dell 的 XPS 系列對 Linux 的支持很不錯,每次安裝和運行 Ubuntu 都很順利,沒有兼容性問題。這台筆記本自帶 Nvidia GTX 1050Ti 獨顯,在 Ubuntu 下的使用也很正常,驅動也很給力,這對我使用 CUDA、OpenGL、Vulkan 都是非常有力的支持。
而且對於 CUDA、OpenGL、Vulkan 開發環境的搭建,我覺得在 Ubuntu 中也比在 Windows 中要簡單方便得多,以后會有詳細的展示。所以,我選擇在 Ubuntu 中完成我博客中的這一個分類。
安裝 Ubuntu 20.10,和 Windows 系統共存
系統就選擇 Ubuntu 20.10,這是目前能夠獲取到的最新版本,我的策略是只要系統穩定,就不升級新版本,所以很大概率上,我會一直在這個版本的 Ubuntu 上進行我的工作。
Dell XPS 15 自帶的 Windows 10 我並不想完全抹除,所以就讓 Ubuntu 和 Windows 共存吧,好在 Ubuntu 的安裝程序能夠很好地完成這項工作。安裝流程是這樣的:
- 到 Ubuntu 的官網,下載 Ubuntu 20.10 的 iso 鏡像;
- 下載 rufus,制作 Ubuntu 的安裝 U 盤;
- 使用 Windows 的設備管理器,把硬盤划分出一定的空余空間,以便於安裝 Ubuntu;
- 插入 U 盤,重啟電腦,按向導進行操作,安裝 Ubuntu;
- 選擇 Ubuntu 和 Windows 共存;
- 安裝時選擇不聯網,這樣安裝起來更快一些;
- 安裝時,選擇安裝第三方驅動,這樣安裝的 Ubuntu 20.10 自帶 Nvidia 顯卡的驅動;
- 安裝完成后,把軟件源設置為國內的阿里雲,這樣更新軟件和安裝軟件會更快一些;
- 將系統升級策略設置為有新版本時不升級。
初步美化
- 改一下終端默認的大小、透明度。
- 安裝 aptitude,方便搜索軟件包。
- 改一下壁紙。
- 准備安裝擴展和主題,需要用到 git、gnome-tweak-tool,而且去 extensions.gnome.org 下載擴展的時候,需要用到 chrome-gnome-shell,這里提前也安裝好。
- 訪問 extensions.gnome.org 安裝擴展。其實我只是想去掉左邊的 Dash 和頂部的 Panel,然后變成像 Windows 任務欄的風格。所以只要 Dash to Panel 就可以了。為了更改 gnome-shell 的主題,再安裝一個 UserTheme。
- 改 gnome-shell 的主題,去 gnome-look.org ,找到排名最靠前的 McMojave-circle 、 McMojave 、McMojave cursors。我這里不在這個網站上直接安裝,而是導航到 github,先 clone 下來,然后運行 install.sh 安裝。除此之外,我以前用過的 adapta-gtk-theme 和 numix-icon-theme-circle 也不錯,可以到 github 上找到它們並安裝。
- 4K屏,grub默認的啟動菜單字體太小了,所以改一個 Grub 主題勢在必行。我選的是 Grub-theme-vimix ,也是 git clone 下來后再安裝。
- 雙系統,Ubuntu 總是和 Windows 時間不一致,改一下。命令為
timedatectl set-local-rtc 1
。
了解自己的系統
可以展示一下自己的系統了。目前系統中有三套主題,分別是 Ubuntu 自帶的 Yaru、我自己安裝的 McMojave、我自己安裝的 adapta-gtk-theme 搭配 numix-icon-theme-circle。 McMojave 的效果如下:
要初步了解以下自己的硬件配置和操作系統版本,使用 screenfetch 就可以了。下面是 adapta 主題的效果:
這是使用 glxinfo 查看 OpenGL 信息的截圖。我對我的這一套配置還是挺滿意的。還可以使用 vulkaninfo 查看 vulkan 的信息。使用 glxgears 和 vkcube 測試 OpenGL 程序和 Vulkan 程序運行的情況。
關於硬盤分區以及 Ubuntu 和 Windows 共存
以前寫過一些關於硬盤分區的安裝多個操作系統的隨筆,現在回顧起來,發現其中有少許錯誤,再加上隨着時間的發展,有些事情發生了變化,比如目前的系統都廣泛支持 EFI 和 GPT 分區,再也不用考慮 WinXP 這樣的系統和 MSDOS 分區了。目前來說,在同一個硬盤上安裝多個操作系統還是非常方便的,我這里使用的都是 Windows 安裝程序和 Ubuntu 安裝程序默認的分區方案。使用 gparted 可以查看硬盤分區的情況,如下圖:
前四個分區都是 Windows 的安裝程序自動創建的,其中第一個分區 500M 是 Windows 的恢復分區,文件系統是 NTFS 格式。第二個分區 100M 是 EFI 分區,這個分區是 Windows 安裝程序創建的,但是可以被所有的操作系統共享,所以其文件系統是 FAT32 格式。第三個分區是 Windows 安裝程序創建的, 16M,不知道干啥用。第四個分區 150G,也就是 Windows 的 C: 盤,Windows 就安裝在這里。第五個分區 500G 是我划出來給 Windows 用的,也就是我的 D: 盤,C盤D盤的文件系統都是 NTFS,也可以看出這兩個分區是給 Windows 用的。我只給 Ubuntu 留了 300G,也就是第六個分區,文件系統是 ext4,掛載的是根文件系統。
還可以看出,Ubuntu 安裝程序並沒有再另外單獨划分一個分區用來做交換分區,可能和 Linux 自身的進步有關吧,好像 Linux 現在可以直接掛載交換文件。最后要說的是,Linux 系統確實比 Windows 系統省空間,這里幾乎都是剛安裝的系統,結果 Windows 占用了 50G,Ubuntu 只占用了 16G。(是不是以后弄虛擬機裝 Windows 10,至少得留 50G 以上的空間啊?汗…)
版權申明
該隨筆由京山游俠在2021年01月15日發布於博客園,引用請注明出處,轉載或出版請聯系博主。QQ郵箱:18410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