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資料:
- 我們的大腦到底是如何記憶東西的
- 關於大腦工作原理最詳細的圖解
- 人的大腦是如何記憶東西的?知識是怎么儲存在大腦里的?
- 記憶的本質是什么?
- 記憶的分類以及理論模型
- MIT諾獎大牛2萬字雄文:記憶的本質 (qq.com)
大腦的記憶可以分為六種類型,層次由低到高分別為:
- 程序性記憶:
- 一些程序性過程的記憶,例如騎自行車、開車、游泳等。
- 此類記憶的特征就是一旦記住就難以忘記。
- 主要由大腦的紋狀體和小腦控制。
- 通常也稱為“肌肉記憶”。
- 促發記憶:
- 這個記憶類型可能我們平時聽的不多,但是也非常有用。例如我們讀一段文字:“今年有很多節日,春節、清明節,我們都非常喜歡節日,每次過節的時候節目也很多”是不是后面的那個“節目”不注意很容易看錯,看成“節日”?這個就是促發記憶的效果,它的作用就是加速識別,不需要每次都完整調用大腦搜索機制來判別這個詞語是什么。識別圖像也是,如果先看某個類型的圖像,以后就容易把相似的圖像識別為先前看到的(例如識別人臉)。
- 這個作用是非常強大的,如果促發記憶出現了問題,那么快速閱讀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 主要由大腦皮層控制。
- 自動記憶,也稱作為conditioned response memory,表現為特點的刺激對記憶的自動激發(主要存儲在小腦)。
- 語義記憶:
- 這個就是我們平時使用最多的記憶(詞語的意思、人名、概念等)。
- 這種記憶有個特點,就是如果不是經常使用,那么沒有觸發點一般不容易想起來。所謂的舌尖效應,看到某個熟人,忘了對方叫什么名字,感覺就在嘴邊,但是怎樣也想不起來。其實就是因為此類記憶的這個特性。
- 主要由海馬體和大腦顳葉控制。
- 屬於陳述性記憶。
- 人們對一般知識和規律的記憶。
- 短期記憶:
- 大概5分鍾以內的記憶都屬於短期記憶。
- 短期記憶的特點就是容量非常小,大家都知道,沒有經過訓練的人的短期容量大概是5~9個,平均是7個。也就是數字最多記7個,再多就記不住了,要記住就只能使用一些記憶技巧,例如聯想、分組等。
- 主要由大腦皮層控制。
- 情景記憶:
- 這個就是個人親身經歷過的情景記憶。對一些感觸很深的畫面、例如電影、圖畫等也屬於此類。
- 此類記憶特點就是不經意間就能想起。
- 主要也是由海馬體和大腦顳葉控制。
- 情景記憶與語義記憶某些情況下可以互相轉換。例如經歷過的一些比較無聊的情景,像學生時期的掃墓、升旗等,時過境遷之后,當時的場景已經慢慢淡化,留下的只是“掃墓”“升旗”這幾個詞語的意義。相反,如果每遇到某個詞語時,就進行一些與自己相關的場面聯想,那么這個語義就會轉換為情景記憶。這也是很多所謂神奇記憶法的原理由來。
- 屬於陳述性記憶。
- 可以理解成關系記憶或者空間記憶,主要是指位置信息。
- 情緒記憶:
- 所謂情緒記憶,並不是記憶我們日常情緒的,而是對待某人某事某物,如果我們曾經產生了較為強烈的情緒,我們就會記憶下來,當我們再次遇到某人/某事/某物時,此種情緒就會再次涌現出來。
- 這個記憶對於我們生物生存非常重要,例如被蛇咬了,產生了極大的恐懼情緒,那么以后就會對此類危險十分敏感,以便減少我們再次涉足危險區的可能。
- 主要是由大腦的杏仁核控制。
- 杏仁核如果出現問題,將會展現非常奇怪的特征。如果某人讓他大發雷霆,事后再次遇到此人,他只會記得對此人發過脾氣,但是情緒上卻完全沒有波瀾,就好像游戲里的狀態清空一樣。如果狗咬了他,他也不會記得對狗的厭惡和恐懼,下次見到依然如常。
- 情緒記憶總是優先於其他任何一種記憶。
讓我們看看大腦的各個部分:
一、小腦(The cerebellum)
小腦看起來像大腦陰囊,它使人保持平衡、協調和正常移動。
二、杏仁核(The amygdala)
杏仁核有點兒像是大腦結構的情感遺骸。它涉及焦慮,悲傷,以及我們的恐懼反應。有兩個杏仁核,奇怪的是,左邊的已被證明更平衡,有時會產生一些幸福的感覺,而右邊的永遠心情不好。
三、海馬體(The hippocampus)
海馬體就像記憶的一塊板子。當老鼠開始記憶迷宮的方向,記憶在海馬體上編碼。大鼠的兩個海馬體的不同部分將在迷宮的不同部分起作用,因為迷宮的每個部分被存儲在自己的海馬體部分。但是,如果學習一個迷宮后,大鼠被給予其他任務,一年后,被帶回原來的迷宮,就會很難回憶起它,因為海馬體記憶板上的大多記憶已經被抹去,釋放給新的記憶。
四、皮層(Cortex)
大腦皮層(主要指新皮層,文中統稱皮層)基本上負責所有事情:看,聽,觸覺,語言,動作,思維,規划和個性。
大腦皮層分為四葉(lobe),它們每個都做了很多事情,且有很多重疊:
- 額葉(Front lobe)處理個性,以及我們認為的許多“思考”—— 推理、規划和執行能力。特別是,許多想法發生在額葉的前部,稱為前額葉皮質。額葉負責身體運動。額葉的頂部條是主要運動皮質。 在其它功能中,頂葉控制觸覺,特別是在初級軀體感覺皮層。
1. 什么是記憶?
記憶就是對信息的保存和再現能力。例如:我讓你閉上眼睛,給你吃一顆糖,讓你猜是什么口味的。你猜是檸檬味的。這個過程就是你在大腦中重現味覺記憶並加以對比的過程。
2. 什么是信息?
信息是人根據自身認知世界的方式而衍生出的概念,信息是人們對事物的描述。可以做個類比,計算機中信息就是2進制序列,但是自然界本身並不是二進制的序列;同樣人腦接受信息是神經電信號和化學信號,然而自然界本身並不是單純的電信號或化學信號。所以,信息是依據主體接受對象而相對存在的用於區分不同客體的信號序列,其形式和量化是由載體決定的。
3. 人腦如何保存信息?
人腦的大腦皮層、小腦、海馬體、杏仁核等結構是有plasticity(可塑性)的。人腦的可塑性簡單說就是可以修改神經間的網絡和單個神經的反應特性。經過修改的網絡,每次有同樣的輸入的時候,都會有同樣的輸出,這么一來,記憶就存在並且可以被調用了。於是自然界的事物被編碼成神經電信號和化學信號在腦中被處理,這些信號被再度編碼成為網絡結構,形成短時或長時記憶。不同的結構有不同的記憶類型和時效,如杏仁核主要參與情緒的短期記憶,小腦參與肢體動作的短期及長期記憶。
- 顯性的是可以用語言描述的,比如個人經歷(autobiographical memory),場景和情節(episodic),以及語義(semantic)記憶。
- 隱性則無法用語言描述,其中最重要的是procedural memory(比如騎自行車的能力)和topographical memory(認路的能力)。
記憶編碼:
具體來說,Ericsson(1988)提出,要想獲得很高的記憶技能,必須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一是意義編碼(meaning encoding),即信息應該在意義層面上加工,把信息和存儲的知識聯系起來;二是提取結構(retrieval structure),即線索應該與信息一起存儲以利於其后的提取;三是加速(speed-up),即廣泛練習以使編碼和提取中所涉及的加工過程越來越快,直至達到自動化的程度。通過這一理論范式,人們相信,超常的記憶技能是可以期待和達到的。
學習與記憶是相互聯系的兩個過程。簡單地說,學習(learning)是獲取新知識或新技能的過程,而記憶(memory)則是對所獲取信息的保存和讀出的過程。學習和記憶一般被認為包括三個主要的階段:
編碼(encoding)是對輸入信息的處理與儲存,主要分為獲取和鞏固兩個階段。獲取(acquisition)是對感覺通路和感覺分析階段的輸入信息進行登記;鞏固(consolidation)是生成一個隨時間的推移而增強的表征。
存儲(storage)是對信息獲取和鞏固的結果,代表了信息的長久記錄。
提取(retrieval)是通過利用所儲存的信息創建意識表征或執行習得的行為,如自動化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