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饋簡介

上圖是反饋系統的一般表示方式。其中\(H(s)\)叫做前饋網絡,\(G(s)\)叫做反饋網絡。\(H(s)\)的輸入信號為\(X(s)-G(s)Y(s)\)叫做反饋誤差。一個設計良好的反饋系統中,反饋誤差應該應該接近於零,從而使輸出\(Y(s)\)為輸入\(X(s)\)的精確比例復制。
由於反饋誤差接近於零,因此在前饋網絡\(H(s)\)的輸入端可以認為是虛地
\(Y(s)/X(s)\)叫做閉環傳遞函數,\(H(s)\)叫做開環傳遞函數。因此該系統的閉環傳遞函數可以寫作:
圖片中可以認識到反饋系統的四個部分:
- 前饋放大器;
- 檢測輸出的方式;
- 反饋網絡;
- 產生反饋誤差的方式,既減(加)法器。
例子 | 描述 |
---|---|
![]() |
輸出端又兩電阻分壓,再反饋回輸入,屬於電壓反饋 |
![]() |
輸出信號為電流,通過檢測串聯小電阻\(R_1\)的壓降來檢測電流,並反饋會輸入,屬於電流反饋 |
![]() |
輸出端通過分壓形成反饋電壓,屬於電壓反饋;差分對可以對電壓做差,來產生反饋誤差。 |
![]() |
輸出端通過分壓形成反饋電壓,屬於電壓反饋;反饋的電壓\(V_F\)接在輸入管源極,由於電流\(I_D\)是\(V_{in}-V_F\)的函數,因此是通過對電壓做差來產生反饋誤差。 |
![]() |
反饋到輸入的信號與輸入端口處於同一節點時,可以實現電流減法。 |
反饋信號與輸入信號的關系:電壓相減形式獲得反饋誤差時,輸入信號和反饋信號應處於兩個不同節點;電流相減形式獲得反饋誤差時,輸入信號和反饋信號應處於同一節點。
反饋的優勢
- 降低開環系統的增益靈敏度。開環系統的增益會被很多因素影響,例如工藝、溫度、偏置、電源等;但使用負反饋會大大降低其他因素對增益的影響,從而提供一個穩定增益;
- 終端阻抗變化。負反饋可以改變輸入/輸出端口的阻抗,可將相應端口阻抗變化為原來的\(1/(LP+1)\)倍或\((1+LP)\)倍,其中\(LP\)為系統環路增益。
- 帶寬變化。3dB帶寬可以增加\((1+LP)\)倍,但增益帶寬積不變,由於增益減小了\((1+LP)\)倍。
- 降低非線性。
反饋結構
電壓-電壓反饋
- 閉環增益:

由圖中可以得到\(V_F=\beta V_{out}\),\(V_e=V_{in}-V_F\),\(V_{out}=A_0V_e\),因此
其中,環路增益\(LP\)為\(\beta A_0\),可以看出總的增益減小到原來的\((1+LP)^{-1}\)倍。
- 輸出電阻:

上圖為計算輸出電阻的等效圖,輸入信號被置零。\(R_{out}\)代表前饋放大器的輸出阻抗。由圖可得\(V_F=\beta V_X\),\(V_e=-\beta V_X\),\(V_M=-\beta A_0V_X\),並且電流可以表示為\(I_X=[V_X-(-\beta A_0V_X)]/R_{out}\),則有
可以看出輸出電阻減小為原來的\((1+LP)^{-1}\)倍,使系統接近於理想電壓源。
- 輸入電阻:

上圖為計算輸入電阻的等效圖。\(R_{in}\)代表前饋放大器的輸入阻抗。由圖得\(V_e=I_XR_{in}=V_X-V_F\),\(V_F=\beta A_0V_e\),則有
可以看出輸入電阻增加為原來的\((1+LP)\)倍,使電路接近於理想電壓放大器。
電流-電壓反饋
- 閉環增益:

閉環增益為
閉環增益表現為跨導,跨導減小為原來的\((1+LP)^{-1}\)倍。
- 輸出電阻:

輸出電阻為
輸出電阻增大為原來的\((1+LP)\)倍。
- 輸入電阻:

輸入電阻為
輸入電阻增加為原來的\((1+LP)\)倍
電壓-電流反饋
- 閉環增益:

閉環增益為
閉環增益表現為阻抗,阻抗減小為原來的\((1+LP)^{-1}\)倍。
- 輸出電阻:

輸出電阻為
輸出電阻減小為原來的\((1+LP)^{-1}\)倍。
- 輸入電阻:

輸入電阻為
輸入電阻減小為原來的\((1+LP)^{-1}\)倍。
電流-電流反饋
- 閉環增益:

閉環增益為
- 輸出電阻:
輸出電阻增加為原來的\((1+LP)\)倍
- 輸入電阻:
輸入電阻減小為原來的\((1+LP)^{-1}\)倍。
反饋對噪聲的影響
在四種反饋類型中,如果反饋網絡不引入噪聲,則輸入參考噪聲電壓和電流均保持不變。實際上,反饋網絡本身包含有電阻和MOS管,會使總的噪聲性能變差。
加載效應
實際上反饋網絡的非理想效應會使得前饋網絡的傳遞函數發生變化,從而改變最終的閉環增益。因此我們需要將加載效應的影響等效進電路之中。
電壓-電壓反饋

電壓-電壓反饋使用G模型來表示,其中\(G_{11}\)表示前饋網絡輸入導納\((Z_{in})^{-1}\),\(G_{22}\)表示前饋網絡輸出阻抗\(Z_{out}\),\(G_{21}\)表示前饋網絡的電壓增益\(A_0\),\(G_{12}\)表示前饋網絡的內部反饋;\(g_{11}\)表示反饋網絡的輸入導納,\(g_{22}\)表示反饋網絡的輸出阻抗,\(g_{21}\)表示反饋網絡的反饋系數\(\beta\),\(g_{12}\)表示反饋網絡的內部反饋。
為了方便求出該電路,首先將所有環路“單向化”,既去掉前饋網絡和反饋網絡的內部反饋,令\(G_{12}=g_{12}=0\)。在輸入環路使用KVL,在輸出節點使用KCL。
求得閉環增益,並表示為熟悉的形式\(A_{v,open}/(1+\beta{A_{v,open}})\):
則開環增益和反饋系數可以表示為:
可以看出,開環增益縮小了\([(1+{g_{22}\over{Z_{in}}})(1+g_{11}Z_{out})]^{-1}\)倍,相當於\(A_0\)乘以系數\({Z_{in}/(Z_{in}+g_{22})}\)和\(g_{11}^{-1}/(g_{11}^{-1}+Z_{out})\),可以發現兩系數表現為分壓器的形式,因此加載效應可以體現為以下形式:

其中,\(g_{11}\)可以通過反饋網絡輸出開路得到,\(g_{22}\)可以通過反饋網絡輸入短路得到。
- 電路示例:
![]() |
![]() |
---|---|
原電路 | 考慮加載效應的開環電路 |
左圖是原電路圖,可以看出是電壓-電壓負反饋。右圖是考慮了加載效應的開環等效圖。則開環增益為:
由於\(A_{v,close}={A_{v,open}/(1+g_{21}A_{v,open})}\),因此只需要找到\(g_{21}\)即可得到閉環增益。在電壓-電壓反饋考慮加載效應的模型中,關於\(g_{21}\)在反饋網絡中有
其中,\(V_{fb}\)為反饋網路的輸出電壓(位於前饋網絡輸入端),\(I_{fb}\)為反饋網絡的輸出電流。因此為了求得\(g_{21}\),可令\(I_{fb}=0\),此時在電路中求得
此時根據\(A_{v,close}={A_{v,open}/(1+g_{21}A_{v,open})}\)即可求得閉環增益。
電流-電壓反饋

電流-電壓反饋前饋網絡采用Y參數進行建模,反饋網絡采用Z參數。這是由於前饋網絡的輸入為電壓信號,輸出為電流信號,因此前饋網絡的增益為跨導量綱;而反饋信號的輸入為電流信號,輸出為電壓信號,增益為阻抗量綱。
電流-電壓反饋的加載效應可以體現為以下形式:

- 電路示例:

開環增益計算為:
反饋系數\(z_{21}\)可由\(I_2=0\)條件下求得
則閉環輸出電流為
開環時的負載看到的阻抗為\(r_O+r_M\),反饋調節了輸出電流使輸出阻抗提高了\(A_1g_mr_M\)倍,為
使得該電路更接近理想電流源。
電壓-電流反饋

電壓-電流反饋前饋網絡采用Z參數進行建模,反饋網絡采用Y參數進行建模。加載效應可表現為以下形式:

- 電路實例:

開環增益可通過考慮加載效應的開環等效電路圖得到
反饋系數\(y_{21}\)可由\(I_{fb}=V_{fb}y_{22}+V_{out}y_{21}\)當\(V_{fb}=0\)時求得:
則閉環增益\(R_{0,close}\)為
電流-電流反饋

電流-電流反饋前饋網絡和反饋網絡都屬於電壓放大器模型,都是用H模型進行建模。其加載效應如下所示:

- 電路實例:

開環增益為:
反饋系數由\(I_{fb}=V_{fb}h_{22}+I_{out}h_{21}\)得到:
則可由\(A_{i,close}={A_{i,open}/(1+\beta A_{i,open})}\)求得閉環增益。
加載效應小結
四種反饋結構的加載效應開環等效如下表所示:
![]() |
![]() |
---|---|
電壓-電壓反饋 | 電流-電壓反饋 |
![]() |
![]() |
電壓-電流反饋 | 電流-電流反饋 |
計算閉環增益的步驟為:
- 畫出相應電路包含加載效應的開環等效電路圖;
- 根據等效圖計算開環增益\(A_{open}=OUT/IN\),此時求得的開環增益包含了加載效應的影響;
- 計算反饋系數\(\beta\),根據使用的等效參數模型(Z,Y,G,H)的等式來求得反饋系數;
- 根據得到的\(A_{open}\)和\(\beta\)即可求得環路增益\(LP=\beta A_{open}\)和閉環增益\(A_{close}=A_{open}/1+{\beta A_{open}}\);
- 求系統的輸入/輸出阻抗。根據等效電路圖先求得開環時的輸入/輸出阻抗,然后根據反饋類型和環路增益可以求得閉環時的輸入/輸出阻抗。
二端口等效的優勢與局限
優點 | 缺點 |
---|---|
計算開環增益時包含加載效應 | 忽略了前饋效應(可能會忽視零點) |
能較為簡單且精確地求得環路增益和閉環增益 | 不能應用於非規范結構 |
可以遞歸地應用於多重反饋機制 | - |
波特法
波特法原理與意圖
詳見拉扎維第二版282~286頁。
波特分析
波特分析中需要計算A,B,C,D四個系數。以具體電路為例:

圖(a)為原始電路,為了求得A,C系數,將電路中的一個受控源去掉,得到了圖(b);為了求得B,D系數,將輸入信號置零,得到了圖(c)。
受控源為0 | 輸入信號為0 |
---|---|
$$A={V_{out}\over{V_{in}}}={R_D\over{R_D+R_S+R_F}}$$ | $$B={V_{out}\over{I_1}}=-{R_D(R_S+R_F)\over{R_D+R_S+R_F}}$$ |
$$C={V_1\over{V_{in}}}={R_F+R_D\over{R_D+R_S+R_F}}$$ | $$D={V_1\over{I_1}}=-{R_SR_D\over{R_D+R_S+R_F}}$$ |
-
環路增益:\(LP=-g_mD\)
-
開環增益:\(A_{open}\approx g_mBC\)(不精確的等效)
-
閉環增益:\(A_{close}=A+{g_mBC\over{1-g_mD}}={A+g_m(BC-AD)\over{1-g_mD}}\)
\(-g_mD\)還可被稱作返回比(RR),表示環路增益。
布萊克曼阻抗定理(Blackman’s theorem)
該定理采用與波特方法類似的計算形式,用來計算所關心端口的阻抗。

由圖(a)引出
則端口阻抗為
為了獲得更加直觀的表達式,我們將公式變形。首先,由式\((8.18)\)可得,當\(I_{in}=0\)時\(V_1/I_1=D\),我們稱\(-g_mD\)為“開路環路增益”,並以\(T_{OC}\)表示;在式\((8.17)\)中令\(V_{in}=0\),則可得到\(I_{in}=(-B/A)I_1\),將該式帶入\((8.18)\)中即可得到\(V_1/I_1={(AD-BC)/A}\),我們將該量乘以\(-g_m\)稱為“短路環路增益”,並以\(T_{SC}\)表示。
將\(Z_{in}\)用\(T_{OC}\)和\(T_{SC}\)表示為
- 電路實例:

- 計算\(A\),將晶體管受控源禁用,有:
- 計算\(T_{OC}\),將所關心的端口開路,有:
- 計算\(T_{SC}\),將所關心的端口短路,有:
- 計算端口阻抗\(R_{out}\),有:
環路增益計算
計算環路增益時常常會斷開環路進行計算,而斷開環路的位置不同可能會導致加載效應。以下是斷開環路並插入測試源的一些建議
如果希望注入電壓:在MOS管柵極斷開環路,一端注入測試電壓,在另一端得到輸出電壓;
如果希望注入電流:替換MOS管的受控源,在MOS柵極得到輸出電壓,此時環路增益為\((-V_{GS}/I_1g_m)\)。
使用返回比RR計算時可能會遇到一種情況:系統中的晶體管(\(g_m\)級)不止一個,此時應該對哪個晶體管計算返回比呢?建議是
盡量不要破壞系統中存在的反饋
波特法的另一種解釋
增益漸進形式
已知閉環增益為\(A_{close}=A+{g_mBC/{1-g_mD}}\),禁用受控源時,即\(g_m=0\)時\(A_{close}=A\);當受控源非常強,即\(g_m\rightarrow\infty\),則\(A_{close}=A-BC/D\)。我們將\(g_m=0\)時的閉環增益稱為\(H_0\),可以理解為直接饋通增益,將\(g_m\rightarrow\infty\)時的閉環增益稱為\(H_{\infty}\),可以理解為理想增益。令\(T=-g_mD\),則可得到閉環增益的增益漸進形式:
電路實例:

圖中存在兩個MOS管,即存在兩個受控源。選擇\(M_1\)作為受控源,當\(g_{m1}=0\)時,有
當\(g_{m1}=\infty\)時,有
令輸入\(V_{in}=0\),用獨立源\(I_1\)替換\(M_1\)的受控源,計算\(T_1\)
雙零值方法
根據布萊克曼阻抗定理,我們可以考慮將傳輸函數也寫作\(Z_{in}=V_{in}/I_{in}=A(1+T_{SC})/(1+T_{OC})\)的形式,即將阻抗中的\(V_{in}\)替換為增益計算時的\(V_{out}\),將阻抗中的\(I_{in}\)替換為增益計算的\(V_{in}\),我們將增益表示為
其中,\(T_{out,0}\)表示\(V_{out}=0\)時的返回比,\(T_{in,0}\)表示\(V_{in}=0\)時的返回比。
注意滿足\(A\neq 0\)才能使用雙零值方法。
波特法優勢與局限
優點 | 缺點 |
---|---|
不用斷開環路就能計算閉環增益 | 只存在一種反饋機制時才能得到環路增益 |
可以應用於任意結構 | - |
麥德布魯克方法
利用“分離定理”,在不斷開環路的情況下能得到閉環傳輸函數,並且包含非單向環路的影響。
詳情見拉扎維第二版8.7小節(也是較為簡單的描述),以后有需要再做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