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學習筆記:第八章——函數


 

 

第八章   函數

函數的優點:

  1. 實現結構化程序設計。通過把程序分割為不同的功能模塊,可以實現自頂向下的結構化設計。
  2. 減少程序的復雜度。簡化程序的結構,提高程序的可閱讀性。
  3. 實現代碼的復用。一次定義多次調用,實現代碼的可重復性。
  4. 提高代碼的質量。實現分割后子任務的代碼相對簡單,易於開發、調試、修改和維護。
  5. 協作開發。
  6. 實現特殊功能。

函數分類:

  1. 內置函數
  2. 標准庫函數
  3. 第三方庫函數
  4. 用戶自定義函數

函數的聲明:

def 函數名([形參列表]):
    函數體
  • 函數名為有效標識符,形參列表為函數的參數
  • 函數可以使用return返回值。如果函數體中包含return語句,則返回值,否則返回None(無返回值的函數相當於其他語言中的過程)

函數的調用:

    調用格式:函數名([實參列表])

  • 函數名是當前作用域中可用的函數對象。即調用函數之前,程序必須先執行def語句,創建函數對象,函數的定義位置必須位於調用該函數的全局代碼之前,
  • 實參列表必須與函數定義的形參列表一一對應。
  • 函數調用是表達式。

例:

  • import sys
    def print_star(n):
        print(("*"*n).center(50))           #打印n個星號,兩邊填充空格,總寬度50
    line = int(sys.argv[1])                   #三角形行數
    for i in range(1, 2*line, 2):             #每行打印1、35...個星號
        print_star(i)

     

高階函數(作為對象的函數)

    python語言中,函數也是對象,故函數對象可以賦值給變量。

  例:  

def compute(f, s):
    return f(s)
print(compute(min, (1,2,5,9)))
print(compute(max, (1,2,9,5)))

 

Lamda表達式和匿名函數:

  • Lamda是一種簡便的、在同一行中定義函數的方法。
  • Lamda實際上生成一個函數對象,即匿名函數。

  Lamda表達式的基本格式:

    lamda arg1,arg2,...: <expression>

    例:f = lamda x, y: x + y

           f(12,34)

      結果為:46

 

參數的傳遞:

    1. 形式參數和實際參數
    • 函數的聲明可以包含一個形參列表,而函數調用時則通過傳遞實參列表,以允許函數體中的代碼引用這些參數變量。
    • 聲明函數時所聲明的參數,即為形式參數,簡稱形參;調用函數時,提供函數所需要的參數的值,即為實際參數,簡稱實參。
    • 實際參數值默認按位置順序依次傳遞給形參,如果參數個數不對,會產生錯誤。
    • 聲明函數時聲明的形式參數,等同於函數體中的局部變量,在函數體中的任何位置都可以使用。
    • 局部變量和形式參數的區別在於,局部變量在函數體中綁定到某個對象;而形式參數變量則綁定到函數調用代碼傳遞的對應實際參數對象。

傳遞不可變對象的引用  VS  傳遞可變對象的引用

           不可變對象:在自定義的函數體里不能更改全局變量;

           可變對象:在函數體里可更改該函數的局部變量

默認參數:

      在聲明函數時,如果希望函數的一些參數時可選的,可以在聲明函數時為這些參數指定默認值。調用該函數時,如果沒有傳入對應的實參值,則函數使用聲明時指定的默認參數值。

 

 

 

課后上機實踐

1.求階乘的函數,分別使用遞歸和非遞歸方式實現

#遞歸
def fact(n):
    if n == 1:
        return 1
    return n*fact(n-1)
n = int(input("請輸入整數n(n>0):"))
fact_value = fact(n)
print(n, "! = ",fact_value)


#非遞歸
def fact(n):
    mul = 1
    for i in range(1,n+1):
        mul *= i
    return mul
n = int(input("請輸入整數n(n>0):"))
fact_value = fact(n)
print(n, "! = ",fact_value)
View Code

運行效果圖:

2.編寫程序,第一一個斐波那契數列的函數fib(n),並編寫測試代碼,輸出前20項(每項寬度五個字符位置,右對齊),每行輸出10個。分別用遞歸和非遞歸方式實現

def fib(n):
    if n == 1:
        return 1
    if n == 0:
        return 0
    else:
        return int(fib(n-1))+int(fib(n-2))
for i in range(20):
    print(fib(i))

3.求任意個數數值的最小值的函數

def min_n(a,b,*c):
    Min = a
    if a>b:
        Min = b
    for i in c:
        if Min>i:
            Min = i
    return Min
print(min_n(8,2))
print(min_n(16,1,7,4,15))

4。求系列類型中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元素個數,並編寫測試代碼

s1 = [9, 7, 8, 3, 2, 1, 55, 6]
s2 = ["apple", "pear", "melon", "kiwi"]
s3 = "TheQuickBrownFox"


def Test(s):
    if s is list:
        s.sort()
        max1 = max(s)
        min1 = min(s)
        l = len(s)
        return max1, min1, l
    else:
        li = list(s)
        li.sort()
        max1 = max(li)
        min1 = min(li)
        l = len(li)
        return max1, min1, l


s = s1
m = Test(s)
print("列表s1的最大值%s,最小值%s,元素個數%s" % (m[0], m[1], m[2]))

s = s2
m = Test(s)
print("列表s2的最大值%s,最小值%s,元素個數%s" % (m[0], m[1], m[2]))

s = s3
m = Test(s)
print("字符串s3的最大值%s,最小值%s,元素個數%s" % (m[0], m[1], m[2]))

法二:

def tset(list_x):
    print("List={0}\n最大值={1},最小值={2},元素個數={3}".format(list_x, max(list_x), min(list_x), len(list_x)))

s1=[9,7,8,3,2,1,55,6]
s2=['apple','pear','melon','kiwi']
s3='TheQuickBrownFox'

tset(s1)
tset(s2)
tset(s3)

結果:

List=[9, 7, 8, 3, 2, 1, 55, 6]
最大值=55,最小值=1,元素個數=8
List=['apple', 'pear', 'melon', 'kiwi']
最大值=pear,最小值=apple,元素個數=4
List=TheQuickBrownFox
最大值=x,最小值=B,元素個數=16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