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產品從設計到上線的過程中,產品經理大致需要經歷:「需求設計」-「產品內審」-「工程評審」-「開發過程」- 「產品驗收」-「測試過程」-「灰度發布」-「全量上線」這幾個流程,我剛開始實習時,對於自己在各個流程中應該扮演的角色認知其實是很模糊的。所以,這篇文章主要講解各個環節的內容、目的以及產品職責,希望對產品新人能有所幫助。
一、需求設計
簡單來說就是寫PRD,這部分大家都比較熟悉,就不作展開。
二、產品內審
產品內審即產品經理內部的評審,有可能是同級互評或者上級評審。一般是辨別需求的真偽,設計的合理性。有時也會有多個項目PK的情況。
產品內審的目的其實就是讓你的產品同事為你的產品方案把關,保證最終輸出的PRD的下限。通過產品內審的需求,即認為該需求在產品內部達成共識,這個需求就不再是”xx產品經理的需求“,而是”產品部門的需求“。產品經理的一大禁忌,就是在工程評審時(產品內審已通過),在研發和測試面前,產品經理之間互相質疑需求的合理性和嚴謹性。
在這個環節中,產品經理主要要做的是將自己”為什么要這么做“”為什么不這么做“表達清楚,合理聽取意見,會后改進文檔。
三、工程評審
工程評審是產品功能涉及到的研發和測試們評審需求的環節。有以下幾個目的:
一、讓工程師了解需求,遇到疑惑隨時提問
二、前端、后端等不同研發工種間討論如何配合實現
三、測試同學了解需求,便於寫測試用例
我剛開始實習時,對於工程評審是十分恐懼的,很擔心在會上被研發或測試同學當面質疑,或者找出PRD里的漏洞。同時,我是屬於思考比較慢比較穩的類型,所以臨場反應往往很慢,當他們提出問題,以及問我解決方案時,我往往會停頓很久,導致場面十分尷尬。
經過N多次評審后,我慢慢解決了這個問題,我的經驗是:
一、轉換心態。當開發或者測試提出疑問時,不要覺得他們在”質疑“你的需求或者產品能力。大多數情況下,開發更關心的是如何實現,測試更關心的是如何測試,而不是去推倒你的需求。所以,當他們提出疑問時,不要將它理解成對你個人的一種質疑。這樣,有助於你更加輕松地掌控場面。
二、工程評審前先對需求。評審前先找前端/后端負責人對大致對需求,這是很多產品新人容易漏掉的環節。
設想一下,如果你在工程評審前,已經跟所有涉及的開發都溝通過產品的可行性,那這個工程評審不就跟走過場一樣輕松了。
當然,為了效率考慮,我們不可能這么做。但是跟主要的負責人簡單對下,還是可以做到的。將文檔發給負責人,簡單約個時間,對一下技術可行性,以及部分細節。這樣,你相當於在工程評審前獲得了負責人的背書,在評審時,遇到問題,有可能負責人會出面提你回答,何樂而不為。
三、評審過程中遇到問題,可以會下解決。無論你的文檔寫得多嚴謹,終究會有一些技術細節或者特殊情況難以考慮周全。在會上被同事提問,又無法及時想出解決方案時,完全可以跟大家說,我會后想一想,再補充在文檔里。不是所有問題都必須在會上解決。
在工程評審環節,產品經理的職責是充分表述需求的內容,涉及到的風險點,解答疑問,協調確定實現方式,會后完善文檔。
四、開發過程
工程評審完就消失的產品經理是不負責的。在開發過程中,產品經理的職責就是為工程師順利開發解決一切困難!比如涉及到跨部門溝通、配置問題、資源問題等等,產品經理都應該第一時間站出來,推進解決問題,讓工程師集中精力開發,這樣你才能成為工程師們值得托付的產品經理。
同時,要定時的查看產品完成情況,如果產品驗收時是你第一次見到產品,這個風險是非常高的。最好是能在開發過程中,時不時去開發的電腦前看看半成品,避免產品偏離你想要的方向。
五、驗收環節
有些公司驗收環節是在測試環節之后,這兩個過程各有優劣。
產品經理先確認產品功能、UI符合要求,再讓測試同學測一些細節,可以節省測試同學在測試過程來回於產品校對,但是產品經理由於驗收的產品只經過研發自測,可能存在較多問題,所以可能會花費較多時間;
測試先介入測試,測試完成后產品發現不符合預期,重新調整,測試,測試資源是有一定浪費的。
產品驗收的目的是確保研發出來的產品符合產品經理的預期,避免上線后回爐重做的事故。
在這個階段,產品經理的職責是檢驗產品功能是否符合PRD描述,主流程能否跑通,關鍵功能是否正常。注意避免陷入細節之中,那是測試同學要做的事前。
六、測試過程
測試過程是測試按照測試用例,全面測試產品功能、可用性、可靠性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涉及到產品、測試、研發三方的溝通,但是主要是產品來拿主意。哪些缺陷可以忽略,哪些未實現功能可以下版本再做等等,都需要產品經理合理衡量決策。
在完成測試服測試后,一般會進行線上白名單測試,即將功能發布到線上,對測試同學白名單可見,線上去測試功能確保萬無一失。線上配置一般只有產品經理或運營才有權限,需要配合配置。
七、灰度發布
產品新人常常搞不清「灰度發布」和「AB測試」兩個概念。
「灰度發布」更多的是一種基於安全性、穩定性考慮的發布策略。比如我線上版本是3.49,即將上線3.50版本,那么我們可以先灰度10%的用戶,發現各項數據正常(業務數據、服務器),無用戶反饋異常,則可以加量至30%,50%,直至全量。如果中途遇到問題,則可以取消灰度。
「AB測試」則是一種測試方式,例如我們在考慮圓形按鈕和方形按鈕哪個效果更好時,就可以采用AB測試的方式,測試組10%的流量是圓形按鈕,對照組10%的流量是方形按鈕,觀察點擊數據。
此外,產品策略、數值設置(特別是游戲)也有經常用到AB測試,觀察不同數值設置的效果。
這時候我們就不能說我們在”灰度“這個策略了,因為我們實際上是將兩個策略進行比較,是一種試驗,並不是在從A策略過渡(灰度,即從黑到白,從低級到高級的過渡)到B策略
灰度過程中,產品經理需要留意上線數據是否有異常,有異常時及時回滾。
八、全量上線
終於到最后一環了。全量上線后產品經理就可以觀察數據是否符合預期了,調整策略,持續觀察,准備下次迭代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