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為兩種:強緩存與協商緩存, 強緩存是不需要發送HTTP請求的, 而協商緩存需要; 發送請求之前, 會先檢查一下強緩存, 如果命中直接使用,否則就進入下一步;
強緩存
Expires強緩存(http/1.0):
Expires
字面意思表示的是有效期, 表示的就是一個具體的時間. 例如:Expires: Wed, Nov 11 2020 08:00:00 GMT;
但是服務器的時間與瀏覽器的時間不一致的時候(比如你手動修改了本地的時間), 那么就可能會造成緩存失效, 因此這種方式強緩存方式並不是很准確, 它也因此在HTTP/1.1
中被摒棄了.
Cache-Control強緩存(http/1.1):
1.返回頭Response Headers 有 key 是 Cache-Control鍵值對;根據值判斷是否緩存,確定緩存,那么不需要發送HTTP請求;
2.會覆蓋Expires;
3.HTTP/1.1
使用的是Cache-Control來判斷,下面是常用指令,可以組合使用
;
public和private:
public:客戶端和代理服務器都可以緩存;比如一個請求要經歷 Browser -> proxy1 -> proxy2 -> Server. 下次再請求同一資源的時候, 直接到proxy1
中拿緩存的東西而不必向proxy2
拿;
private: 只有客戶端(瀏覽器)緩存,服務器不緩存;
現在的應用基本不會有B/S結構,整個web架構都是一層層堆砌起來的,瀏覽器到服務器中間或者還有很多層代理服務;業務邏輯產生的內容來看,緩存分為2類,公共的資源(最新文章列表)和私有資源(猜你喜歡),如果服務器都緩存,當海量請求發送過來,服務器分分鍾都可能被壓爆,所以才會對緩存分級,對應的就是 Cache-Control 的 public 和 private。中間層的代理服務器不應該把 private 的內容給緩存下來;
no-cache
: 表示不進行強緩存驗證, 而是用協商緩存來驗證.
no-store
: 所有內容都不會被緩存, 也不進行協商緩存
max-age
: 過期時間, max-age=300
表示在300s
后緩存內容失效.
max-stale
: 能容忍的最大過期時間。max-stale指令表示願意接收一個已經過期了的響應。
例子:Cache-Control: public, max-age=300
任何對象(客戶端, 代理服務器等)緩存, 且過期時長為300秒
;
Cache-Control 與 Expires 對比:
-
Expires
產於HTTP/1.0
,Cache-control
產於HTTP/1.1
; -
Expires
設置的是一個具體的時間,Cache-control
可以設置具體時常還有其它的屬性; -
兩者同時存在,
Cache-control
的優先級更高; -
在不支持
HTTP/1.1
的環境下,Expires
就會發揮作用
協商緩存
協商緩存(前提是cache-control標識的 max-age 過期了,或者設置了協商緩存)
概括來說就是瀏覽器會攜帶緩存標識(tag)向服務器發送請求, 服務器會根據緩存標識(tag)來決定是否使用緩存;
兩種情況:1.協商緩存生效,返回304 Not Modified; 2.返回200數據庫獲取最新數據;
緩存標識(tag)也是有兩種: Last-Modified 和 ETag;
協商緩存 Last-Modified / If-Modified-Since:
1.第一次向服務器請求這個資源,服務器返回資源時, 在響應體的header
中添加Last-Modified
, 值為該資源在服務器上最后的修改時間;
2.瀏覽器接收到后緩存文件和這個header,再次請求檢測到有
Last-Modified
, 就會在請求頭中添加If-Modified-Since
這個header
, 值就是Last-Modified;
3.服務器再次接收到該資源的請求, 則根據If-Modified-Since
與服務器的最后修改時間做對比;
4.對比相同,返回304,不同則重新獲取數據,返回200(同時返回最新的Last-Modified)
協商緩存:ETag / If-None-Match:
ETag
其實與Last-Modefied
的原理差不多, 不過它不是根據資源的最后修改時間來判斷的, 而是通過一個唯一的標識;
1.在瀏覽器請求服務器資源的時候, 服務器根據當前文件的內容, 給文件生成一個唯一的標識, 若是文件發生了改變, 則這個標識就會改變
2.服務器會將這個標識ETag
放到響應體的header
中與請求的資源一起返回, 瀏覽器會緩存文件與這個header
3.下一次再次加載該資源時, 瀏覽器會將剛剛緩存的ETag
放到請求體頭部(request header)的If-None-Match
里發送給服務器
4.服務器接收到了之后與該資源自身的ETag
做對比, 一致,返回304知會客戶端直接使用本地緩存;若是不一致, 返回200和最新的資源文件(包括最新的ETag
)
ETag 與 Lasr-Modified 的對比:
Last-Modified缺點:
打開了緩存文件, 並沒有進行修改, 也還是會改變最后修改時間, 導致緩存失敗;
Last-Modified
是以秒來計時的, 某個文件在一秒內被修改了很多次, 這時候的還是返回304;
有可能存在服務器沒有准確獲取文件修改時間,或者與代理服務器時間不一致等情形;
時間改變了,但是內容沒有修改,還是認為文件被修改(etag沒有這問題)
ETag缺點:
性能上的不足,只要文件發生改變,ETag
就會發生改變. ETag
需要服務器通過算法來計算出一個hash值;
總結:
-
- 准確度上
ETag
更強; - 性能上
Last-Modified
更好; - 兩者都支持的話,
ETag
優先級更高.
- 准確度上
緩存狀態碼:
未緩存:Status Code: 200
強緩Expires/Cache-Control存失效時,返回新的資源文件
強緩存:Status Code: 200 (from disk cache)
從磁盤當中取出的,不會請求服務器;
存在硬盤當中的,瀏覽器關閉后,再次打開仍會from disk cache;
強緩存:Status Code: 200 (from memory cache)
字直接從內存中拿到的,不會請求服務器;
頁面關閉內存釋放,再次打開不會出現from memory cache;
協商緩存:Status Code: 304 Not Modif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