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技能之文獻管理Endnote X9——談實用性


首發於知乎(挽年)——科研專欄

0 前言

  一款軟件的靈魂不在於各個功能是如何操作如何實現,而在於如何將這些功能融入實際應用中。我想,大多數教程可能都熱衷於浮於表面,集中精力談如何操作,結果,一批批學子學會了軟件,但好像用於文獻管理、寫作上反而沒那么得心應手。

  比如Endnote中的在線檢索功能,雖然提供了諸多的數據庫,但我卻鮮少能夠用上,可能唯獨能用到一個WOS,還需要在校的時候才可以方便用,更多的時候還是免不了谷歌學術、IEEE、知網等網站搜索,也許是因為我對Endnote還不透徹吧。因此可見,許多教程熱衷於介紹它的功能和操作,可卻忽略了在我們實際應用中這些功能是否適用,又是否方便操作,以及怎么應用才比較方便?如何跟我們實際看文獻做科研相結合?

  這篇文章不會講界面、哪個功能是干什么用的,而是從看文獻的時候如何進行管理,管理中如何做批注,批注后寫文章如何方便調用,收尾時如何快速添加參考文獻這樣的思路進行整理。

  系統性的操作流程,遠比獨立功能的單個介紹更容易深入人心,也更容易充分調動使用效率和科研效益。

  廢話不多說,進入正文。

  以調研《巨量轉移》為例,軟件操作以菜單工具為主,快捷鍵為輔,融合使用提高操作速度。我想你學會的不單單是一個軟件,而是一個學習流程和方法。

1 准備工作

  如果對一個領域完全陌生,或者知之甚少,最好的方式是先從這個領域的綜述文章開始看起。但往往比較大牛的綜述都是純英文的,中文的很少,閱讀起來無論是術語還是遣詞用句可能多少有點懵,所以先讀幾篇中文文章墊墊底,然后再進軍外文綜述。

  進入中國知網,輸入關鍵詞,適當限定搜索范圍。

  搜索結果為3篇,點開每一篇查看摘要,辨別是否有用。

  這篇綜述有我想要的信息,相應的查看另外兩篇,發現一篇適用一篇不適用。於是,選定有用的兩篇,然后導出文獻

  選擇Endnote,導出。

  然后在彈出的對話框中選擇合適的存儲位置,新建文件夾“文獻管理”,在該文件夾里再新建兩個文件夾,一個存放題錄,一個存放原文。(因為知網導出的原文在Endnote中無法自動匹配題錄,而題錄導出無法找到原文,所以針對某些數據庫需要同時下載題錄和原文。)

  最后選擇題錄,將剛剛選中的文獻保存進去。

  再返回文獻,相應的將原文下載,存放到剛才文件夾中的“文獻原文”中

  打開Endnote,操作快捷鍵 ALt +F(菜單欄文件的快捷鍵),然后Enter回車,可以新建一個數據庫,適當命名為“massTransfer”,選擇合適固定的存放位置。這個庫用於存放文獻原文、參考文獻信息、批注筆記等內容,方便整理和學習文獻。

  點擊工具欄中的導入(向下的箭頭),將剛才的題錄文件導入

  但該方式只能導入單個文件,如果要導入文件夾,需要ALT+F,打開文件菜單欄,然后選擇Import中的folder,就可導入,該方法在前期不要使用,在熟悉該領域后,再去大批量找文章,然后批量導入。因為前期閱讀要文章少且精,注重領域的了解和熟悉,到了研究后期才注重文章的廣,了解到方方面面。

  回到剛才導入的題錄部分,導入后是這樣的:

  選中某條文獻,然后點擊右面的連接符號,在彈出的對話框中選擇對應的原文文件,在對話框中選擇如圖,導入即可

  另一個文獻也是同樣的操作,導入原文后的文獻最前面會有一個別針一樣的符號,表示已經鏈接原文。

  不知道有沒有注意到,在導入原文時你會發現,如果之前下載的文件選擇默認的命名方式,那么文件一多就容易搞混,不知道哪條題錄匹配的是哪個原文,所以以后下載文獻和題錄的時候,可以按照文章標題的第一個單詞或詞組進行命名,在導入的時候就不會混淆了。

  在前期熟悉領域的閱讀過程中,不要貪多,而應該在找到比較精煉的論文后,閱讀入門。點擊某篇文獻右側的這個符號

  展開全文,讀摘要對全文有個大致概念,然后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章節仔細閱讀,然后依據自己所需信息適當往前翻或者往后挑。讀完一遍之后,對這篇文獻差不多有了了解。如果覺得是不錯的入門文獻,那么就看下一段,如果文獻自己都覺得不好(定義不好就是看文章是不是通俗易懂的,邏輯上有沒有問題之類)沒有價值,直接刪掉即可,不用心疼。

  遇到有價值的文獻,就要在剛才的文獻管理文件夾里再新建一個文件夾,命名為閱讀筆記,每閱讀一篇比較有含量的文獻就相應的在筆記文件夾中新建一個word,用作筆記。

  打開word,與Endnote並排放置,如圖

  word的第一行要引入這篇文獻的參考文獻信息,之后再根據文獻內容做相應的信息提取和整理。

  在word中的頂部菜單欄選擇EndnoteX9,然后點擊插件Insert Citation,然后參考文獻會被導入。

  細心的你會說,這個參考文獻怎么是這個樣子。在我們論文寫作中,不同的期刊有不同的參考文獻格式,Endnote也提供了導出為不同的文獻格式,但這是寫作時關心的問題,本文不會談,可以參考這個教程進行相應格式的修改。

如何用Endnote分分鍾搞定參考文獻

  到這里,就可以開始閱讀文獻了。注意,有些人喜歡用Endnote中自帶的筆記功能,但我更偏向於word,畢竟最后的論文寫作、交流PPT等從word中提取關鍵內容是十分方便的。另外,Endnote中有一些標記功能,也應當充分利用起來,但不能隨便用,我簡單介紹一下我的使用方法。

  在閱讀原文時,Endnote提供了五種工具,從左到右依次是批注、高亮色標注、下划線、刪除線、查找功能。其中批注筆記我習慣於借助word,所以這個功能我很少用。

  比如我閱讀這篇文章的摘要發現,文章主要講了三種技術,而我只關心其中一種技術,我可以在查找框中輸入“巨量轉移”,然后前后翻直接定位到我想要看的那部分,省去了自行查找的過程。

  定位到想要閱讀的部分,便開始仔細閱讀。

  閱讀的時候我們會關注這樣兩種內容:有用且能看懂的信息、不懂但不知道有沒有用的信息,因此從這兩個目標出發,用高亮標注從文中獲取的信息點,下划線標注文中看不懂的部分。

  那么刪除線呢?是用來刪掉沒有用的信息嗎?對不起,沒有用的你直接跳過就好了,對它操這份閑心干嘛。刪除線是用於精簡剛剛標注的兩部分內容,比如標注了一大段內容,但其中某些內容沒用、信息明顯錯誤;或者是下划線不懂的部分在后期搞明白了,有用的標高亮,沒用的刪除線。這些標注不僅復現了當時讀文獻時的狀態,更能很好的服務區分信息。

  然后相應的將這些信息整合到word中充當筆記,但切記整合的時候不要原文抄過來,而是用自己的話闡述一遍,除了公式等原創性成果、數據等不能篡改外,其他的表述性語句都可以用自己理解了的話表達出來。

  讀完一篇文獻,相應地做完批注和標識后,將word鏈接到相應的文獻里,點擊右上角別針的符號,選擇word文檔,然后導入,之后就可以在reference中看到word筆記。

  此外,經過閱讀后對文獻有了一定的認識,可以在rating處按文獻價值打星級,方便后續復習查看的時候,從價值度排序查看;另一方面,給文獻分類,在左側的資源管理器處,在My Group上右鍵,選擇Create Group Set可以創建一個系列,而Create Group 則是在這個系列下創建新的文獻類,通過這樣兩級分類對文獻進行管理。

  至此,准備工作的流程就算結束了。

  注:有些領域是沒有最新中文論文進展的,一般可以通過行業資訊、科技訊息等途徑閱讀入門,比如下面這個網站,可以綜合論文、新聞資訊等多個維度追蹤領域。

X-MOL科學知識平台​www.x-mol.com

2 上路

  在熟悉領域后,相應的搜索范圍需要擴大,而搜索的關鍵信息也開始精准,有針對性。

  下面針對常用幾種數據庫介紹一下我的方法。

  通常在閱讀綜述后,會相應的看文中引用的參考文獻,找到這些原始文獻以加深理解。這類型文獻的搜索往往是知道篇名,我一般通過百度學術查找,找不到的文章上谷歌學術查找(別跟我說上不了谷歌,科研人員不會FQ那研究的得多局限,實在不濟私信我),再找不到的就通過參考文獻中所述期刊官網去找,這三步絕對可以使你找到文獻。

  那找到文獻后的下一步,就是管理文獻。

  通常情況下,百度學術或者谷歌學術會提供下載原文的方式,如果沒有權限或者無法免費下載,可通過提供的DOI在SCI-HUB中下載。(下載方法后期會另外推文,前期可私信獲取相關下載方式)

  文獻管理,依然是兩步——原文與題錄。但必須說明,像IEEE、WOS等期刊或數據庫下載的原文,一般只導入PDF即可自動搜尋到題錄信息,只有少數不行。

  而對於不同的數據庫,題錄類型是不同的,在導入時需要更改類型,不再一一枚舉。但在上路后,文章通常是看完摘要后便一次性批量導入,這個時候之前建立的文件夾就顯得很有用,可以直接以源文的方式導入文件夾,事半功倍。而閱讀的時候切記,當收集到10篇文獻的時候,就可以着手先讀了,不要貪多!篩選工作放在檢索過程中,進了endnote后就不再做大批量篩選了。

  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上路后,基本上要靠個人去找適合自己的文獻閱讀方式、整理方式。但要記住,這個階段往往面臨的文獻數量龐大,一個方向可能牽扯不同領域,一個領域又有很多方向,在管理時,以領域為數據庫總庫,下分二級為方向和該方向關鍵內容,這樣就形成了三級划分:

  領域(LED領域)——方向(芯片轉移方向)——細節(轉移工藝參數細節研究)。

  而不要領域、方向、細節都重新新建一個數據庫作為管理,這種無章法的管理是不合理的。在前期准備工作時 就要整明白大領域是什么,大領域下細分的小領域又是什么,自己鑽研的主要領域是哪一個,相關領域有哪些?以這些領域建文獻庫,然后在每一個領域中細分方向和技術細節。

  啰嗦了這么多,想必龐大的數據庫能夠行之有效地解決了。

3. 尾聲

  不知道有沒有發現,Endnote還有一個web版本,目前還在摸索該版本在科研工作中的使用方式,后續會持續更文。

https://www.myendnoteweb.com/EndNoteWeb.html?returnCode=ROUTER.Success&Init=Yes&SrcApp=CR&SID=8CsVnoMQWmF4THD2NQj​www.myendnoteweb.com

  如今信息發達,可用工具眾多,但在日常工作中,並非會的工具越多越好,而應當有一兩個自己非常熟練且成體系的工具,深入到自己的學習中,形成體系和習慣,這樣才能行之有效,事半功倍!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