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HUD(Head-up Display)的技術難點
首先解析一下HUD是什么原理吧。其實就是把車的前擋風玻璃當成反射鏡,在駕駛員人眼前投射一個儀表盤的虛像。圖像本身來自下方的電子發光屏,發出儀表盤的圖形。
HUD顯示的車輛信息內容有行車速度、自適應巡航功能、變道輔助功能、導航功能、夜視系統開啟標示、疲勞提醒等功能(視車型配置)。
大概是這么個結構:
光學系統放大點,大概長這樣:
技術難點:
一、擋風玻璃的形狀
車前擋風玻璃是個自由曲面,即沒有任何對稱性。一般的光學設計都會盡量要求旋轉對稱,否則成像可能會發生各種扭曲。回憶一下照哈哈鏡的體驗,彎曲的鏡面會帶來成像的各種扭曲,效果讓人捧腹。但是在HUD系統中,如果下方發光屏發出的圖像是正常無扭曲的,那么由於自由曲面擋風玻璃的緣故,到人眼里看到的圖像就會有畸變。
解決方案?可以通過讓系統中其它的反射鏡也做成自由曲面,並最終抵消掉擋風玻璃帶來的畸變。或者在發光屏放出來的圖像本身經過一定的畸變處理,使得最終效果無畸變。
好在,擋風玻璃的扭曲程度一般不大,帶來的圖像畸變程度有限。有的設計廠家直接就忽略掉這點,倒也不會帶來太災難性的后果。也有另一種HUD的流派,不是用擋風玻璃作為反光屏,而是它自帶反光板,這個反光板的形狀就可以選取地更方便設計了,一般球面就好。這個叫做后裝HUD,設計難度上會小很多。
二、重影
HUD設計中,擋風玻璃作為反光面。但是擋風玻璃有前后2個面啊!圖像在前后2個面的反射都會進入人眼,如果不進行消除,就會是重影。就像下圖所示:
解決方案?可以有多種不同的辦法。在此介紹BMW公司HUD的對於重影的解決辦法:在擋風玻璃內側貼一層楔形塑料,即不同位置厚薄不同。這個楔形傾斜度,剛好可以把2次反射的光線聚成同一路。光路說明如下:
三、亮度
之前一直說把擋風玻璃當做反光面使用。但是它畢竟是塊透明玻璃啊,能夠反射回來的光只占總強度的百分之幾,絕大部分光還是直接透出去的。黑夜里,由於車外光線弱,這些反射回來的光也夠用了,但是白天,環境光很強,幾乎是很難看見這個反射光的。
解決方案無非是HUD亮度可調,或者在擋風玻璃上貼膜增加反射。但是都不夠理想。可以說至今還沒有哪一款HUD在陽光好的白天能夠達到理想的使用狀態的。
四、人眼位置
駕駛員的腦袋不可能一直不動吧,所以HUD設計的時候要保證在一個較大的范圍內都能看到清晰無畸變的圖像。而且不同的駕駛者習慣的目視位置也不同。
解決方案?得做2點。首先HUD本身可視范圍要大,光學設計專業術語叫eyebox要大,這點已經對光學設計方面有一定挑戰了。其次HUD得有一定的位置調節能力,可以按照不同駕駛員的身高、坐姿等進行調節,一般通過移動旋轉鏡片來達成。
五.色度,燈廠對於色度有非常嚴格的要求。
led本身發光符合一個規定的色度范圍並不難,但是在不同的工況下,主要是溫度,機械結構等,能保證這色度在變態的耐久測試下都在規定范圍就非常難。舉個簡單的例子,led並不是直接照射在屏幕上面了,背光,或者主屏幕的光很多時候是需要一個光導,或者塑料透鏡的,眾所周知,塑料這東西就是個熱脹冷縮效應非常挑剔的東西,稍微多出個2%都有可能讓整個投射效果一塌糊塗。再及,注塑本身也是需要“老司機”熟識各種注塑參數細節,才能制造出透亮的塑料光導。
六.HUD的兩面反射鏡。
一面曲率穩定沒有瑕疵,起泡的大反射鏡對於很多人來說就是看着好看。但是光學相關行業的人都知道,怎樣使得鍍層厚度均勻,怎樣不發彩。還有對於各類色差的處理,場區色散,說來簡單,其實背后的工藝積累並非一朝一夕。
七.最后一面鏡子。
也許大家都用過高德在手機上所謂的HUD功能,打開手機往屏幕下面一放,就有個模模糊糊的影子投在眼前的風擋上了。
八.鬼影
可是,模模糊糊怎么能是我大燈廠豪華車追求的效果?
模模糊糊的鬼影效果又該怎么處理掉?
這里補充一點背景知識,大部分的風擋都是雙層的,光照射到平行的雙層玻璃上以后會產生兩次反射,反射出來的光會產生兩個虛焦點,也因此我們會觀察到兩個虛像,所謂鬼影。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特質成特殊角度的前擋風玻璃,讓兩個虛焦點可以合並成一個已解決問題。
這些涉及到角度的計算,粘合工藝,HUD的投射位置,范圍, 角度。
總之,HUD看上去技術上難點並不多,更多的考驗的是工藝,然而工藝的完善就是精益求精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