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參加建模比賽,能有這樣的結果已經比較滿意了(雖然有很多人說這個比賽怎么怎么樣,確實我並不否認,但是比賽經歷更重要,能拿個獎也是意外所得)
經歷&建議
在放寒假之前都沒想過參加這個比賽,是在保研分享群里看到大家討論才想要嘗試嘗試,我自己是之前從來沒有嘗試過數學建模,感覺與程序員無瓜。但是現在面臨夏令營,想給自己的簡歷添點東西,最終決定參加。
對與大三現在來說,春季學期(在夏令營投簡歷之前)已經沒有什么級別比較高的比賽了,所以能抓住的還是盡量抓住機會,嘗試嘗試比賽總沒有太大壞處。
組隊過程:比較艱辛,各路找認識的朋友,數理學院、經管、外院都找過(這時候一定要發揮QQ好友列表的優勢,不管熟不熟悉,先聯系再說)我是通過自己幾年學生會積累的一些其他學院的好友,讓他們幫我宣傳找的隊友。最終找到數理學院和外院倆女生。數理學院專業第五,參加過國賽、美賽,有一定經驗。外院專業第一,英語好,但是沒參加過建模比賽。當然,我也比較菜,以前沒接觸過建模,組隊后自學一星期MATLAB課程以及其他軟件。我覺得程序員學習軟件的使用還是比較容易的。
組隊建議:
不一定非得能力有多么強,參加過多少比賽(當然有的話更好),但是一定得是靠譜的,我認為專業成績是一個比較好的評價指標,成績好並不一定能力強,但是絕大多數專業績點高的對一件事(比較重要的事)都會盡全力辦好,比較有責任意識。這里只是一個建議,僅做參考。
比如我的兩位隊友,建模的隊長不用說了,有參賽經驗,很認真負責組織我們討論和建模,耐心給我們講解模型原理。外院的隊友雖然技術方面經驗不太夠,但是很踏實地聽我們講,有自己的思考和意見,其中有些題目的翻譯准確性和意思理解上幫了大忙,不然得在錯誤的方向越走越遠。最后她也是通宵地進行人工翻譯,翻譯的質量得到保證。
比賽經歷:
我們是做的第二階段的C題(大數據),也是有點無奈,當時出的三個題,一個建模我根本不了解,一個關於環境的感覺自己也不太擅長,看到數據相關的就熟悉多了。但是建模的隊長想做B,但是聽我說了B一點不會,C能做很多,就很快堅定做C(當時第一天上午10點就確定了)。
所以題目的難度是一方面,隊伍成員是否能動手,是否有可做性很重要,雖然現場學也能做,但是確實會浪費一些時間。
然后就是四天的比賽,建模&求解&論文一定要盡量保持差不多的進度,不然最后論文會很趕,或者會忘記了前面的建模細節。
比賽建議:
比賽之前還是做一次模擬,能寫出論文最好,重要的是模擬過程,討論、發表意見、進度的把控這些更重要。
比賽中,隊長一定得有明確的時間點規划,把控好進度。
論文中能做出比較多的圖是較好的(有質量的圖),論文的格式、排版、頁碼這些細節。
最后,一定一定一定注意,摘要修改修改再修改,能直觀體現本文的所有工作,少一些廢話。我們最后的摘要就是在天亮的時候改了快兩小時修改修改+精簡(其實是寫的一頁半,硬是刪到了一頁,這也對最后的結果有比較大的影響吧)。
大概就是這些吧,希望能對看到的小伙伴有所幫助,有什么問題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