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無線網絡基本結構
- 1、無線主機:如便攜機、掌上機、智能手機或者桌面計算機。
- 2、無線鏈路: 主機通過無線通信鏈路連接到一個基站或者另一台無線主機
- 3、基站(base station): 蜂窩網絡中的蜂窩塔(cell tower) IEEE 802.11無線局域網中的接入點(Access Point , AP)
- 4、網絡基礎設施: 通常是大規模有線網絡,如 Internet、公司網絡或電話網絡等
無線網絡模式
1、基礎設施模式:無線主機與基站關聯,並通過基站實現通信中繼的無線網絡通常被稱為基礎設施模式
2、自組織網絡(Ad Hoc Network):也稱特定網絡、Ad Hoc網絡,無線主機不通過基站,直接與另一個無線主機直接通信 ;自組織網絡:由一組用戶群構成,不需要基站、沒有固定的路由器的移動通信模式。自組織網絡中的每個結點都兼有路由器和主機兩種功能。
無線鏈路的特點:
- 1、信號強度的衰減:路徑損耗
- 2、干擾:在同一個頻段發送信號的電波源將相互干擾
- 3、多徑傳播:多徑傳播使得接收方收到的信號變得模糊
無線鏈路的隱藏站現象
- 1、站點A、C都向站點B發送數據;
- 2、站點A、C之間有物理阻擋,雙方都無法檢測出對方發送的信號。
- 3、站點A、C都向站點B發送數據時,發生碰撞,站點B無法正確接收任何一發的數 據。
有線網絡與無線網絡的重要區別主要在: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
二、移動網絡
移動網絡基本原理
- 1、從網絡層的角度分析用戶的移動性
- 2、移動結點的地址始終保持不變的重要性
- 3、可用的有線基礎設施的支持
移動網絡的術語
- 1、移動結點的永久居所:歸屬網絡,家網。
- 2、在歸屬網絡中代表移動結點執行移動管理功能的實體:歸屬代理 ,家代理。
- 3、移動結點當前所在非歸屬網絡:外部網絡,被訪網絡。
- 4、在外部網絡中幫助移動結點做移動管理功能的實體:外部代理。
- 5、通信者:與該移動結點通信的實體
移動尋址: 當某移動結點位於一個外部網絡時,所有指向此結點永久地址的流量需要尋向外部網絡。
保持地址不變的解決辦法
- 方法一:外部網絡通過向所有其他網絡發通告,告訴它們該移動結點正在它的網絡中。(不適合用於大規模網絡)
- 方法二:將移動性功能從網絡核心搬到網絡邊緣,由該移動結點的歸屬網絡來實現。(實際上移動網絡采取的做法)
將移動性功能從網絡核心搬到網絡邊緣,由該移動結點的歸屬網絡來實現。
- 1、將外部代理放置在外部網絡的邊緣路由器上。外部代理為移動結點創造一個轉交地址(Care-Of Address , COA)
- 2、移動結點與永久地址和COA都相連。
- 3、外部代理告訴歸屬代理該移動結點的COA
數據報尋址並轉發的方法:間接路由選擇和直接路由選擇
1、移動結點的間接路由選擇:通信者將數據報尋址到移動結點的永久地址。
網絡層新功能:
- 1、移動結點到外部代理的協議:注冊,取消。
- 2、外部代理到歸屬代理的注冊協議:外部代理告訴歸屬代理COA。
- 3、歸屬代理數據報封裝協議:歸屬代理封裝原始數據報,轉發。
- 4、外部代理拆封協議:從封裝好的數據報中提取原始數據報,轉發。
該方式存在 三角路由選擇問題: 通信者和移動結點之間存在一條更有效的路由,發往移動結點的數據報也要先發給 歸屬代理,然后在發送到被訪網絡。
2、移動結點的直接路由選擇
通信者所在網絡中的通信者代理先獲取移動結點的COA。通信者代理將數據報發往移動結點的COA
引入的兩個問題
- 1、需要一個移動用戶定位協議,以便通信者代理向歸屬代理查詢獲得移動結點的COA
- 2、歸屬代理僅在會話開始時被通信者代理詢問一次COA。
三、無線局域網 IEEE 802.11
IEEE 802家族由一系列局域網(LAN)技術規范所組成。 IEEE 802.11發表於1997年,是原始標准
這 4 個 IEEE 802.11 標准具有許多共同特征:
- 1、都使用相同的介質訪問控制協議CSMA/CA(沖突避免)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
- 2、鏈路層幀使用相同的幀格式。
- 3、都具有降低傳輸速率以傳輸更遠距離的能力。
- 4、都支持“基礎設施模式”和“自組織模式”兩種模式。
IEEE 802.11體系結構的基本構件:
1、基站:接入點(Access Point , AP)
2、基本服務集(Basic Service Set , BSS) : BSS包含一個或多個無線站點和一個接入點的中央基站。
AP發現:(無線主機怎么找到AP)
- (1)被動掃描:無線主機掃描信道和監聽信標幀。
- (2)主動掃描:無線主機向其范圍內的所有AP廣播探測幀。
IEEE802.3標准采用的介質訪問控制方法是( CSMA/CD )
IEEE 802.11的MAC協議
- 1、IEEE 802.11的MAC協議采用CSMA/CA協議。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 :帶碰撞避免的載波 監聽多路訪問協議。
- 2、CSMA/CA協議工作原理:通過請求發送(RTS)幀和允許發送(CTS)幀的交換,實現信道預約占用,避免數據幀傳輸過程中沖突;該方式可以有效避免隱藏站問題。
CSMA/CA協議工作步驟
- 1、源站發送數據:先監聽,若空閑,等待一個分布式幀間間隔(Distributed Inter-Frame Space , DIFS)的短時間后,發送一個徑短的請求發送(Request To Send , RTS)控制幀。 RTS控制幀:源地址,目的地址,本次通信所需的持續時間。
- 2、目的站正確收到源站發來的RTS幀且物理介質空閑,等待一個短幀間間隔(Short InterFrame Spacing , SIFS )時間后,發送一個徑短的允許發送(Clear To Send , CTS)控制幀作為響應。 CTS控制幀:本次通信持續時間等
- 3、其他站點監聽到兩者要通信,則在其持續通信時間內不會發送數據。這個時間被稱為網絡分配向量(Network Allocation Vector , NAV)。 NAV是其他站根據監聽到的RTS或CTS幀中的持續時間來確定數據幀傳輸的時間。
- 4、源站收到CTS幀則等待一段時間后,發送數據幀,若目的站正確收到了數據幀,在等待時間后,就向源站發送確認幀(ACK)。
IEEE 802.11幀總共有3種類型:
- 控制幀:提高工作站數據傳輸的可靠性。
- 數據幀:運輸想要發送的數據。
- 管理幀:加入網絡,退出網絡的管理事宜。
IEEE 802.11數據幀結構
持續期:IEEE 802.11的MAC協允許傳輸結點預約信道一段時間,持續值被包括在該幀的持續期字段中
序號控制:在IEEE 802.11網絡中,站點正確收到其他站點的幀后,都會發一 個確認幀。確認幀可能丟失,發送站點會發送一個幀的多個副本,使用序號可以區分新傳輸的幀和以前幀的重傳。
四、蜂窩網絡
1、蜂窩網絡體系絀構
- 小區(Cell):蜂窩網覆蓋的區域分成的六邊形的區域。
- 收發基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 BTS):負責小區內的移動站點發送或接收信號。
- 基站控制器(Base Station Controller , BSC ):服務於收發基站,為用戶分配BTS 無線信道、執行尋呼, 執行移動用戶的切換;收發基站(BTS)和基站控制器(BSC)組合形成基站系統 (Base Station System , BSS)
- 移動交換中心(Mobile Switching Center , MSC):在用戶鑒別和賬戶管理以及呼叫建立和切換中起決定性作用。可以管理5個基站控制器
2、蜂窩網絡中的移動性管理
間接路由選擇方法管理移動性:
- 1、歸屬網絡維護一個歸屬位置注冊器(Home Location Register , HLR)的數據庫: 每個用戶的永久蜂窩電話號碼,用戶個人信息,用戶當前的位置信息。
- 2、被訪網絡維護一個訪問位置注冊器(Visitor Location Register , VLR)的數據庫: 為每一位當前在其服務網絡的移動用戶提供一個表項。
通信過程:
- 第一步:通信者撥打移動用戶的電話號碼。
- 第二步:歸屬移動交換中心收到該呼叫,查詢歸屬位置注冊器來確定移動用戶的位置。確定移動用戶的漫游號碼。
- 第三步:漫游號碼確定后,歸屬移動交換中心通過網絡呼叫被訪網絡的移動交換中心,被訪網絡的移動交換中心呼叫移動用戶
3、移動通信2G/3G/4G/5G網絡
第一代蜂窩移動通信(1G):淘汰
第二代蜂窩移動通信(2G):
- 全球移動通信(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GSM)系統
- 短信服務
- 通用無線分組業務(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 GPRS)、
- 增強數據速率的GSM演進技術 (Enhanced Data Rate for GSM Evolution , EDGE)
GSM:
- 1、GSM系統是第二代移動電話系統的開端。
- 2、GSM業務可以分為承載業務、電信業務、附加業務三大類。
- 3、GSM系統采用的是FDMA和TDMA混合接入的方式。
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3G):
- 1、國際電信聯盟(ITU)提出並研究。 WCDMA、CDMA2000、TD-SCDMA三大技術標准。
- 2、3G 是采用寬帶 CDMA 技術的通信系統。
- 3、3G 中最關鍵的技術是無線傳輸技術。除了衛星接口技術外,被分為CDMA和TDMA兩大類,其中CDMA占主導地位。
4G/LTE
- 1、3GPP組織在2004年開始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LTE)標准化項目。 在2008年9月開啟LTE-Advanced項目。
- 2、4G特點:高速率傳輸,智能化,業務多樣化,無縫接入,后向兼容,經濟
LTE系統在無線接入技術(空中接口)和網絡結構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LTE 系統的無線接入技術(空中接口)采用的無線傳輸技術:
- 下行空中接口:正交頻分多路復用(OFDM)技術。
- 上行空中接口:單載波頻分復用(SC-FDMA)技術。
從網絡結構上看,LTE 系統分為兩部分:
- 接入網(E-UTRAN)
- 核心網(EPC): 1、移動管理實體(MME):負責移動性控制;2、服務網關(S-GW):負責數據分組的路由與轉發。
5G 5G技術目的:構建網絡社會。 5G特點:超高速率傳輸,超高容量、超可靠性、隨時隨地可接入性。
五、移動IP網絡
移動IP(Mobile IP):國際互聯網工程任務組(The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IETF)開發,允許計算機移動到外地時,任然保持其原來的IP地址。
代理發現:當移動IP站點到達一個新網絡時,移動站點都必須知道相應的外部代 理或歸屬代理的身份。
- 1、代理通告:代理周期性的廣播一個ICMP報文。
- 2、代理請求:移動結點廣播一個ICMP報文。
向歸屬代理注冊:移動 IP 定義了外部代理向一個移動結點的歸屬代理注冊或注銷COA所使用的協議。 步驟:
- 1、移動結點向外部代理發送一個移動IP注冊報文。
- 2、外部代理收到注冊報文並記錄移動結點的永久IP地址,分配一個COA。
- 3、外部代理把注冊請求發送給歸屬代理,歸屬代理檢查真實性和正確性。
- 4、外部代理接收注冊應答
六、其他典型無線網絡簡介
其他典型無線網絡簡介: WiMax、 藍牙 、ZigBee
全球微波互聯接入(World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 , WiMax):又名IEEE 802.16標准,寬帶無線標准;
- Wi Max優勢:更近的傳輸距離;更高速的寬帶接入。
- Wi Max劣勢: 不能支持用戶在移動過程中無縫切換, 產業基礎薄弱 和傳統的蜂窩網絡無法完全兼容
藍牙
- 1、IEEE 802.15.1標准。 無線個人區局域網(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 , WPAN)標准。
- 2、工作在全球通用的2.4GHz的頻段。
- 3、特點:小范圍,低功率、低速率和低成本運行。 (一小三低)
ZigBee
- 1、 IEEE 802.15.4標准
- 2、第二個個人區域網絡標准。
- 2、低功率、低數據速率、低工作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