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設計 —— 第二次結對作業


這個作業屬於哪個課程 軟件工程 (福州大學至誠學院 - 計算機工程系)
洪成龍 211706174
林航 211706186
這個作業要求在哪里 第二次結對作業
這個作業的目標 數據整合以及原型設計
作業正文 見下文
其他參考文獻

簡單的自我介紹

  • 我是來自計算機工程系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洪成龍,學號211706174,喜歡籃球,動漫。
  • 我的結對同伴是來自計算機工程系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林航,學號211706186,是我的好朋友。

此篇博客由我與林航共同完成

整合數據

此次所有同學都共享出自己的問卷數據,由於每個小組的問題都不同,如果盲目將所有問卷共同的問題拼接起來,將得不到有用的信息。所以我選取了數據量最大的兩個小組(張歸國和於佳寧、張露和吳娉婷)的問卷數據,並結合我們小組的數據進行分析。

張歸國和於佳寧小組的數據分析

以下分析數據來自張歸國於佳寧小組,共有583份。
我從中提取了“性別”、“上課地點”、“是否做筆記”、“效果如何”這四個問題,做出了以下分析,並針對分析結果提出建議。

是否做筆記的人數情況

在不做筆記的情況下,大部分同學的學習效果處於中等和較差,並且可以明顯地看出,男同學的學習效果比女同學差。
在做筆記的情況下,只有極小部分同學的學習效果較差,男女同學的學習效果十分接近。

建議:

同學們應該要適當地做些筆記,及時復習鞏固,有助於課堂知識的吸收。

不同學習地點的人數情況

在桌前學習的學習效果明顯要好於床上與其它地方。

建議:

同學們有條件的話盡量在桌前學習,保持清醒,可以提高學習效果。

張露和吳娉婷小組的數據分析

以下分析數據來自張露吳娉婷小組,共有203份。
我從中提取了“與傳統教學相比,您覺得線上授課的阻礙是什么?”、“使用線上授課,您對哪個部分更感興趣 ?”這兩個問題,做出了以下統計,並針對分析結果提出建議。

線上授課的阻礙

線上授課的阻礙前三名分別為“容易走神”、“沒有課本”、“沒有學習氛圍”

給老師的建議:

  • 采用碎片化教學模式。

有研究表明,學生線上連續學習時間一般不超過20分鍾,而且在線教學不在教室見面,降低了教師的吸引力。結合我們目前的上課情況,老師很少給同學們下課,混亂了原本的上下課時間。建議老師合理規划一節課的時間,適度減少課堂教學內容。將一節課的知識點拆成15-30分鍾一段來授課,其余時間可與學生交流互動、答疑。

線上授課學生最感興趣的部分

線上授課的學生最感興趣的部分前三名分別為“老師講課”、“重難點講解”、“在線答疑”

給老師的建議:

  • 強調重難點知識。

線上學習中,面對繁多的知識點,同學們往往難以抓住學習的重點,且容易走神,常常錯過一些重難點知識。老師如果能夠在講到重難點知識時強調一下,可以很好地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提高同學們的學習效率。

我與林航的數據分析

我們組的數據共110份。先了解一下同學們的學習吸收率。

可以看出有一半的同學其實對於知識點的學習吸收並不理想。

於是我們用小提琴圖來分析一下學習吸收率與其他因素的相關性。
注:小提琴圖展示了任意位置的密度,通過小提琴圖可以知道哪些位置的密度較高。

學習態度較差的同學,吸收率在0-33%之間的人數密度明顯比其它兩種態度大。
學習態度中等的同學,吸收率在0-33%的密度較小,普遍在34%-66%和67%-100%之間。
學習態度較好的同學,沒有人的吸收率處在0-33%,且在67-100%之間居多。

學習狀態較差的同學,吸收率主要在34%-66%之間。
學習狀態中等的同學,吸收率在0-33%的密度較小,普遍在34%-66%和67%-100%之間。
學習狀態較好的同學,沒有人的吸收率處在0-33%,且在67-100%之間居多。

學習態度與學習狀態得出的結論基本一致,說明態度和狀態確實影響着我們的學習吸收率。所以希望同學們盡快擺正心態,調整狀態,在這段特殊時期,克服困難,學習漸入佳境,學習效果逐漸變好。

爬蟲和詞雲

我們爬取了知乎關於“網課效率”的有關回答。
由於知乎的頁面經過js渲染而成,不能簡單地進行爬取,我使用selenium模擬谷歌瀏覽器運行,實現所見即所得。
以下是代碼片段

from selenium import webdriver
...
url = 'https://www.zhihu.com/search?type=content&q=網課效率'
browser = webdriver.Chrome()
browser.get(url)
...
text = browser.page_source
parse_one_page(text)
...
browser.close()

我們將爬取到的內容,經過簡單處理做成詞雲。

詞雲代碼

import jieba
import wordcloud
from imageio import imread

mask = imread('china.png')  # 詞雲背景模板圖
with open('zhihu.txt', 'r', encoding='utf-8') as file:
    t = file.read()
ls = jieba.lcut(t)  # jieba.lcut(s)將文本划分成列表
txt = " ".join(ls)
w = wordcloud.WordCloud(font_path='msyh.ttc', mask=mask,  # font_path='msyh.ttc'顯示中文 mask詞雲形狀
                        width=1000, height=700, background_color='white')
w.generate(txt)
w.to_file('grwordcloud.png')

原型設計

在對數據重新進行整理分析后,我們決定對數據進行使用墨刀將可視化做在移動終端上的效果。

首先是選擇界面,可以分別點擊學生老師按鈕,查看相關內容

點擊學生按鈕,就會看到如下畫面:

這是我們對於整理的數據進行可視化的展示
可以點擊左上角按鈕返回選擇界界面,
點擊文中圖片,可以了解我們對該圖片的分析。

點擊左上角按鈕或者右滑,都可以返回之前頁面。

點擊右上角按鈕

進入如下界面:

點擊左上角按鈕可以返回之前界面。

如果我們在選擇界面點擊老師按鈕,就會進入如下界面

點擊左上角按鈕可以返回選擇界面,點擊圖片可以看到我們對數據的分析。

點擊左上角按鈕或者右滑可以返回之前界面。

預覽效果

[電腦端效果展示](https://free.modao.cc/app/411b4706be96c7b8f0ef327c6d85da1b588f05b1?simulator_type=device&sticky) 移動端二維碼: ![](https://img2018.cnblogs.com/blog/1930868/202003/1930868-20200301174900214-1033757505.png)

雲結對過程

結對編程?不不不,面向“對象編程!(第二次,雙倍的快樂)

主要是使用騰訊會議通過分享桌面,加上QQ視頻實現面對面,一起探討代碼和設計原型。

日常對話:
“上班!!!”
“開會!!!”
“散會!!!”
“下班!!!”

總結

最后,根據我們可視化得到的結果,對於如何提高線上教學效果,給老師們提出如下建議:

  1. 采用碎片化教學模式。
  2. 強調重難點知識。

同時根據可視化分析對同學如何改變自己的學習效果,總結了如下建議:

  1. 同學們應該要適當地做些筆記,及時復習鞏固,有助於課堂知識的吸收。
  2. 有條件的話盡量在桌前學習,保持清醒,可以提高學習效果。
  3. 希望同學們盡快擺正心態,調整狀態,在這段特殊時期,克服困難,學習漸入佳境,學習效果將會逐漸變好。

2020,疫情當前,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願諸君共勉。

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