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還在為分不清雙賓語和復合賓語煩惱嗎?
還在為無法正確理解復雜的長句煩惱嗎?
那么請留心閱讀下面的教程……
本文主要講述雙賓語(主謂雙賓)以及復合賓語(主謂賓賓補)的結構特征以及它們的區別,希望能在理解長句子上起到幫助。
正文
我們將從三種方法出發,理解和區分雙賓語和復合賓語(下面的前兩條有些不是我自己總結的qwq,是某群的某語言系大佬的總結)。
方法一 · 看動詞
動詞在句子中充當謂語,是句子中重要的角色,往往能確定該句子的某些性質和結構。而在雙賓和復賓中,動詞分別指示了不同的結構。
雙賓語結構
在雙賓結構中,對應的動詞被稱為雙賓動詞,顧名思義,在這之后將接上兩個賓語,舉個例子:
- Natsuno showed us her talent.
在這里,showed 是動詞,us 和 her talent 是賓語。其中 her talent 是直接賓語,表示謂語動作的直接承受者;us 是間接賓語,表示謂語動作的對象。
分析了若干句子后,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動詞的含義帶有“給予、告知、拒絕”含義的是雙賓。
怎么去理解呢?這種動詞一般會帶一個“目標”,就是間接賓語,一般間賓都是人,直賓是物或事,主語通過某種動作將某物“給予”某人。但是這並不一定是字面意義的“給予”,比如 show, teach, speak 等,以某種方式進行“給予”。
雙賓結構一般是 主 + 謂 + 間賓 + 直賓
,但是一般的,可以等價轉化成 主 + 謂 + 直賓 + to/for + 間賓
。
復合賓語結構
我們先提出復合賓語結構的一般形式,即 主 + 謂 + 賓 + 賓補
,大多數情況下,這個句式是固定的。當然,說什么都不能太絕對,我們也不難找到反例:
- Natsuno's channel does not let in people who speak rude words all the time.
可以看出,本來應該是 let people in,但由於 people 的修飾語比較長,作為賓語補足語的 in 提到了前面。
明白了這些后,我們分類討論對應賓補不同詞性的動詞,我們都知道可以做賓補的詞一般有:名詞、動名詞、形容詞、介詞、副詞、不定式、分詞,由此可對動詞進行分類。
-
名詞作賓補的動詞:call, name, make...
-
形容詞作賓補的動詞:keep, find, get, make, think...
-
動詞不定式/分詞作賓補:advise, enjoy, feel, hear, see, notice, make...
動詞不定式、過去分詞和現在分詞,即非謂語動詞。非謂語動詞都有可能作賓補。但注意,感官動詞和使役動詞后接的動詞不定式都去掉了 to(被稱作禿頭不定式),因此我們有:
- see sb do sth
- see sb doing sth
- see sth/sb done
- make sb do sth
- make sth/sb done
這些詞匯主要靠背,主要都是一些固定搭配。
-
介詞及介詞短語作賓補:比較顯然,像 push sth in 之類的,不再贅述。
以上四種是比較常見的復合賓語結構,不難看出,賓語補足語均旨在補充說明賓語的意義、狀態,與賓語之間存在邏輯關系。
方法二 · 分析邏輯關系
但是看動詞,並不能 \(100\%\) 的區分雙賓和復賓,請看下面的例句:
- My mate found me a girlfriend, I found her pretty.
動詞同樣是 find,但是明顯前面的是雙賓語,后面的是復合賓語。讀者可能會有這樣大膽的想法:本題直賓和賓補的詞性都不一樣,像寫代碼一樣,我可以同時定義兩個名為 \(find\) ,形如 \(find(x,y)\) 的函數,前者的 \(y\) 類型為名詞,后者的 \(y\) 類型為形容詞,同樣可以判斷?
哦?那我們繼續:
- During this event, I made our class a big surprise, as a result, my teacher made me the class monitor.
很明顯了,動詞都為 make,但顯然前者為雙賓語,后者為復合賓語。而前者的直賓和后者的賓補均為名詞。所以,為了准確的判斷,我們要回到定義。
記得我們說過復合賓語中,賓語和賓補之間存在邏輯關系嗎?這種關系可能是類似主謂之間和主表之間的邏輯關系。比如 make me laugh 中,me 和 laugh 是類似主語和謂語動詞的關系 (I laugh);make me tired 中,me 和 tired 是類似主語和表語的關系 (I'm tired)。
回到之前的例句,I made our class a big surprise,our class 和 a big surprise 之前的關系是什么?比較明顯,直賓 a big surprise 是主語 I 通過動詞 made “給予” 間賓 our class的。直賓和間賓之間,是沒有上述主謂關系或主表關系的。
而在 my teacher made me the class monitor 中,the class monitor 是主語 my teacher 通過動詞 made,使得賓語 I 成為的狀態,兩者有明顯的主表關系 (I became the class monitor)。
由此可見,雙賓之間並沒有直接的邏輯關系,而賓補是補充說明賓語的狀態或性質,與賓語間可能為主謂或主表關系。
方法三 · 猜結論
這個方法是我作為一名廢柴信息生,猜了幾個結論,一頓分析后給出的判斷雙賓還是復賓的流程。以下討論均建立在大部分情況下,因為語言這個東西,實在不敢以一論全。
我們以 SVAB 這個句式為例進行分析,其中 S 表示主語, V 表示謂語,AB 在雙賓語中為兩個賓語,在復合賓語中為賓語和賓補(只討論雙賓和復合賓語這兩種情況)。
首先,從雙賓的用法,即“給予”這個用法,我們可以推出這樣的結論:
如果原句是雙賓語,那么AB均為名詞性詞。
方便起見我們把名詞、代詞、數詞統稱為名詞性詞。接下來,將上述結論轉成逆否命題,我們得到了如下結論:
如果AB不都是名詞性詞,那么原句不是雙賓語。
既然我們只在討論雙賓和復賓這兩種情況,不屬於雙賓那自然屬於復賓。
還記得雙賓可以轉化成 主 + 謂 + 直賓 + to/for + 間賓
的結構嗎?復合賓語可沒有這樣的說法。比如說我們回到上面的例子 I made our class a big surprise,完全可以改寫成 I made a big surprise to our class 之類的,語法上沒有問題;但是 my teacher made me the class monitor,顯然是不可能改寫成 my teacher made the class monitor to me 的吧。於是,我看了若干句子,猜了以下結論:
在AB都是名詞性詞的前提下,如果 AB 能改寫成 B to/for A,那么原句為雙賓語,否則為復合賓語。
於是我們綜合第二條和第三條結論,可以用如下的方式描述這個判斷流程。
if AB 不都是名詞性詞 then
原句為復合賓語
else
if AB 能改寫成 B to/for A then
原句為雙賓語
else
原句為復合賓語
也就是說,先看AB是否均為名詞性,是,為復合賓語,不是,進入下一個判斷,能否改寫,如果能,雙賓語,不能,復合賓語。我們最終獲得了一個簡短暴力的判斷方法。
總結
講了這么多,總的來說,最重要的,還是要鍛煉語感,學會分析句子的成分,這在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上都是很重要的。
Hope this will help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