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工作中的總結出來的質量管理體系框架:
質量分級管理:並不是每個產品對於公司的價值都很高,我們依據對產品的價值進行分級,分為關鍵業務,和非關鍵業務。對於關鍵業務的人力,標准上,所有傾斜,制定不同的質量目標進行管控。
比如:
1. 關鍵業務的核心服務都需要進行性能摸底,保障增加50%的訪問量,系統仍然能很好支持
2. 關鍵業務不能出現優先級高的prod bug等
控制框架要建立在公司軟件部門的管理體系上,比如,我在XX公司,我敏捷管理模式,戰隊和火車共存,基於敏捷框架的人和流程去控制。每個節點的可交付物的過程數據作為控制依據
補充一下該體系提出的背景:
1. QA人數69人,開發測試比率達到:3.3的比率,成本很高
2. 3月各大產品線同時且頻繁出現線上問題
3. 戰隊擴張,大家各自為陣,且每個戰隊的自動化技術五花八門,且並不產生自動化的價值,大家本能地拒絕自動化測試規范
4. 即使這樣,很多戰隊報,測試人手不足,測試資源成為項目的瓶頸,並因此造成項目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