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已經接近尾聲,回首這一年,有收獲,更多是惶恐 -- 知道自己還有太多不知道。
該怎么總結這一年呢,用成就嗎?已經是過去式了,況且本來也沒有什么成就;用想做而沒做到的事情,或者沒有完成的計划?難免讓人有些沮喪。那么就記錄這一年的點滴思考吧,畢竟,意識到了只是第一步,要堅持做到尚需更多的努力,2020年值得去踐行。
這些思考並不是打算寫這篇文章的時候臨時總結的,而是翻看這一年的筆記摘錄而成。
本文地址: https://www.cnblogs.com/xybaby/p/12107459.html
第一:給自己找事做,不要等待被動安排
有一段時間,我都在重復做自己看來意義不大或者沒有挑戰的工作,這些工作對於項目組來說,也是需要有人去做的,只是與我在技術上的追求不太匹配。
這可能是一個普遍問題,雖然按照管理學知識,組織應該“給每個人分配他能勝任的最重要的任務”,以讓員工感到自己所做之事有挑戰、有意義、能實現自我價值。但事實上,有多少基礎管理者願意、或者有能力為員工着想呢。
在這種情況下,就得靠自己主動出擊了,不要等老大來分派活,而是主動去想可以做的事情。把自己的興趣愛好、技術追求與項目組的業務需求、長遠發展相結合,然后努力去說服老大。
第二:換位思考
學會換位思考,很多與人打交道所產生的矛盾就解決了。
今年,看完了UCLA的社會心理學視頻,有一些認識,比如:人們往往會低估環境、情景對行為的影響(基本歸因錯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自利偏見(self-serving bias),人也許並不了解自己(the generalized other),刻板印象(implicit stereotyping)。總會,都會盲目的認為自己是理想的、客觀的、標准的,而其他人都是 crazy、mean、biased、stupid。
作為程序員,似乎與PM發生沖突也是一件高概率的事情,自己今年也寫了一篇文章:作為程序員,再也不想和PM干架了 來思考這個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難點在於要在矛盾激化時、回顧反思時,跳出自己的角色,站在對方的角度,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第三:要想別人幫忙,最好是成為利益共同體
有一段時間,需要推廣一個工具,但對接的同事在另一個部門,並不上心,網上討論的時候也經常是愛答不理。原因很簡單,這個工具是我所在的部門在推動,對方是合作方,因此這個事情原本並不在其KPI范圍內,而且前期確實需要做一些工作,無利不起早。
人都是利益驅動的,要么趨利,要么避害,只有成為利益共同體,才會一起使勁兒,才會讓對方從“要我做”,轉變為“我要做”。
回到工具推廣的事情,后來的解決辦法就是拉上對方、對方的Leader一起溝通,明確這個工具的意義,其Leader也表示會將工作納入月度考核目標。
第四:why永遠比what、how重要
發現一個問題,立馬想方法解決,這可能是人的本能。雖然可以在最短時間解決問題,但往往治標不治本,因為解決的是症狀,而不是根本問題,比如發燒就冰敷,溫度雖然降下來了,但感冒並沒有治好。更可怕的是舍本逐末,臨時的解決方案,讓根本問題越來越嚴重,就像我現在一個小時只能掙10塊錢,為了多掙點,除了睡覺就全都加班,反而沒有時間自我充電,提高自己的單價。
關於問題,推薦你的燈亮着嗎這本書。
簡單的問題靠本能,復雜的問題就得三思而后行:多問幾個為什么。
下面的第五、六、七點,都是說在行動之前先問問原因。
第五:達成共識遠比通知任務重要
有時候會發現,Leader會給安排大家安排一些工作,但是不願意(或者沒有意識到)跟大家說說為什么要做這些事。這樣一般會有幾個問題:
- 也許有更優的解決辦法,只是Leader沒想到,沒有發揮群策群力;
- 執行者不知道這樣做的原因,沒法發揮自主能動性,沒法將事情做的更好;
- 對於執行者,任務是被安排的,不是自己主動參與的,沒有認同感,也就不會產生很強的責任感;
- 團隊沒有共同的目標,不能很好的協作。
如果是平級合作,達成共識更為重要,在沒有職權影響的情況下,就需要共同畫一個大餅,比如第三點提到的工具推廣的例子。
第六:做事情講究性價比,選擇最合適的方式
很長一段時間都在犯同一個錯誤,為了看書而看書,為了看源碼而看源碼。沒有在付諸行動之前想想,為什么要去看書或者看源碼,這是不是最好的學習或者解決問題的方式。
對於技術的學習,不管是看文檔、看博客、看書、線上課程,還是看源碼,其實都是比較功利的,都是為了解決當前問題、或者做知識或者技能的儲備。但不同的方法,性價比差異很大,需要根據問題的不同選擇最合適的方式。
第七:看到新知識,不要着急立馬學習
這個時代都在販賣恐慌,仿佛程序員一停下來就會被淘汰,這也是一個知識爆炸的年代,每天都會有新知識、新技術、新框架塞進耳朵。
之前的我就是看到一個新知識,立馬開始看文章、查資料,仿佛錯過就得損失幾百萬。這樣帶來的一個嚴重問題:不停的切換學習的內容。程序員都知道,不管是進程還是線程的切換都是需要時間的,而人有很難並發多個事情。
什么是真正值得花時間去學習的呢,我覺得是基本功:基礎、原理、元知識,而不是花哨的技巧。
如果一個新知識確實很有用,那么應該按照其價值與自己的目標、時間規划,放在學習隊列中適當的位置,不要輕易切換。
第八:先理解、再發表意見
為什么會議總是很低效,看似討論的熱火朝天(爭執得面紅耳赤),但沒有什么實際成果。為什么兩個人交流了半天卻發現是雞同鴨講(摩拳擦掌)。
大家都很忙,於是都急於表達輸出自己的觀點,忘了溝通的本質是要先傾聽。
先理解,再發表意見、或者反駁,這一點今年在how to read a book 、溝通的藝術里都有看到。自己有時候也會很急躁:別人剛說兩句,自己就以為已經聽懂了,粗暴的打斷,然后開始自己的演說,結果跟別人說的壓根不是一回事兒。
發表自己的觀點之前,需要保證自己已經正確理解的對方的觀點。這一點其實很簡單:用自己的話復述對方的觀點,然后讓對方確認。
第九:凡事不應該只有0、1兩個狀態,要有進度條
這一點,其實在兩年前就寫過一篇文章 閑話進度條 來說明進度條的重要性。遺憾的是我並沒有很好的用起來,直到今年再一次感受到其魅力。
進度條讓人心里有個預期(有盼頭),讓人相信總會完成。如果沒有進度條,一個事情就只有兩個狀態:未完成(0)、完成(1)。而一般來說,未完成狀態會持續很久,在這個過程中,斗志被消磨,也就讓人過早的放棄了。甚至,沒有進度條的話,根本不確定這件事情能否完成,這種不確定性也會讓人焦慮,進度條就是安慰劑,讓人相信事情正在往預期的方向進行,心情也放松了許多。
我目前最喜歡的是有TODO LIST,每做完一個步驟就打一個勾。
知易行難
正如文章最開始所說,寫這篇文章的一個目的,就是自己意識到了知易行難。道理懂了,但要應用在自己身上還需要很多努力。
怎么做到呢:時刻提醒,定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