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語言程序設計100例之(9):生理周期


例9    生理周期

問題描述

人生來就有三個生理周期,分別為體力、感情和智力周期,它們的周期長度為 23 天、28 天和33 天。每一個周期中有一天是高峰。在高峰這天,人會在相應的方面表現出色。例如,智力周期的高峰,人會思維敏捷,精力容易高度集中。因為三個周期的周長不同,所以通常三個周期的高峰不會落在同一天。對於每個人,我們想知道何時三個高峰落在同一天。

對於每個周期,我們會給出從當前年份的第一天開始,到出現高峰的天數(不一定是第一次高峰出現的時間)。你的任務是給定一個從當年第一天開始數的天數,輸出從給定時間開始(不包括給定時間)下一次三個高峰落在同一天的時間(距給定時間的天數)。例如:給定時間為10,下次出現三個高峰同天的時間是12,則輸出2(注意這里不是3)。

輸入數據

輸入四個整數:p, e, i 和d。 p, e, i 分別表示體力、情感和智力高峰出現的時間(時間從當年的第一天開始計算)。d 是給定的時間,可能小於p, e, 或 i。 所有給定時間是非負的並且小於365, 所求的時間小於等於21252。

輸出要求

從給定時間起,下一次三個高峰同天的時間(距離給定時間的天數)。

輸入樣例

0 0 0 0

0 0 0 100

5 20 34 325

4 5 6 7

283 102 23 320

-1 -1 -1 -1

輸出樣例

Case 1: the next triple peak occurs in 21252 days.

Case 2: the next triple peak occurs in 21152 days.

Case 3: the next triple peak occurs in 19575 days.

Case 4: the next triple peak occurs in 16994 days.

Case 5: the next triple peak occurs in 8910 days.

        (1)編程思路1。

假設從當年的第一天開始數,第k 天時三個高峰同時出現。符合問題要求的k必須大於d、小於等於21252(23×28×33),並滿足下列三個條件:

1)(k-p) % 23 == 0

2)(k-e) % 28 == 0

3)(k-i) % 33 == 0

對區間[d+1,21252]中的每個k都進行三個條件的判斷,若同時滿足三個條件,則k就是所求。

        (2)源程序1。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int p,e,i,d,caseNo = 0,k;

    while(scanf("%d%d%d%d",&p,&e,&i,&d) &&p!=-1)

    {

        ++caseNo;

        for(k = d+1;(k-p)%23!=0 || (k-e)%28!=0|| (k-i)%33!=0; k++);

        printf("Case %d: the next triple peak occurs in %d days.\n",caseNo,k-d);

    }

    return 0;

}

        (3)編程思路2。

        思路1中對區間[d+1,21252]中的每個k都進行三個條件的判斷,開銷很大,可以進行優化。

        具體優化辦法是:先從區間[d+1,21252]中找到第一個滿足條件1)的體力高峰出現的時間k1,然后從k1、k1+23、k1+2*23、k1+3*23…這些時間中尋找第一個滿足條件2)的情感高峰出現的時間k2,當然它也一定是體力高峰出現的時間;最后在k2、k2+23*28、k1+2*23*28、k1+3*23*28…這些時間中尋找第一個滿足條件3)的時間k3。則k3-d就是所求的答案。

        (4)源程序2。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int p,e,i,d,caseNo = 0,k;

    while(scanf("%d%d%d%d",&p,&e,&i,&d) &&p!=-1)

    {

        ++caseNo;

        for(k = d+1;(k-p)%23;k++);     // 枚舉體力高峰

        while ((k-e)%28!=0)  k+=23;     // 枚舉情感高峰

        while ((k-i)%33!=0)  k+=23*28;  // 找到三高峰

        printf("Case %d: the next triple peak occurs in %d days.\n",caseNo,k-d);

    }

    return 0;

}

習題9

9-1  硬幣方案

問題描述

有50枚硬幣,可能包括4種類型:1元、5角、1角和5分。

已知50枚硬幣的總價值為20元,求各種硬幣的數量。

例如:2、34、6、8就是一種方案。而2、33、15、0是另一個可能的方案,顯然方案不唯一。

編寫程序求出類似這樣的不同的方案一共有多少種?

輸入數據

輸出要求

所有可能的方案,輸出格式見輸出樣例。

輸入樣例

無輸入

輸出樣例

1: 0 , 38 , 8 , 4

2: 1 , 36 , 7 , 6

3: 2 , 33 , 15 , 0

……

        (1)編程思路。

        直接對四種類型的硬幣的個數進行窮舉。其中,1元最多20枚、5角最多40枚、1角最多50枚、5分最多50枚。

        另外,如果以元為單位,則5角、1角、5分會化成浮點型數據,容易計算出錯。可以將1元、5角、1角、5分變成100分、50分、10分和5分,從而全部采用整型數據處理。

        (2)源程序。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int a,b,c,d,cnt=0;

    for(a=0;a<=20;a++)

     for(b=0;b<=40;b++)

      for(c=0;c<=50;c++)

       for(d=0;d<=50;d++)

       {

                     if(a*100+b*50+c*10+d*5==2000 && a+b+c+d==50)

                     {

                            printf("%d: %d , %d , %d , %d\n",++cnt,a,b,c,d);

                     }

        }

    return 0;

        (3)窮舉優化。

        上面的程序采用窮舉法求解,比較簡單。但在窮舉結構的設置、窮舉參數的選取等方面存在着改進與優化的空間。

        一般來說,在采用窮舉法進行問題求解時,可從兩個方面來優化考慮。

        1)建立簡潔的數學模型。

        數學模型中變量的數量要盡量少,它們之間相互獨立。這樣問題解的搜索空間的維度就小。反應到程序代碼中,循環嵌套的層次就少。例如,上面的程序中,采用變量a、b、c、d分別表示1元、5角、1角和5分硬幣的枚數,對這4個變量窮舉,循環層次為4層。實際上這4個變量彼此間有兩個條件在約束,或者枚數等於50,或者總價值為20元。因此,可以只窮舉3個變量,另外一個變量通過約束條件求出,從而將循環層次減少為3層。

        2)減小搜索的空間。

        利用已有的知識,縮小數學模型中各個變量的取值范圍,避免不必要的計算。反應到程序代碼中,循環體被執行的次數就減少。例如,在窮舉時,先考慮1元的枚數a,最多為20枚(即0<=a<=20),再考慮5角的枚數b,若采用總價值不超過20元約束,則其枚數最多為(2000-a*100)/50枚(即0<=b<=(2000-a*100)/50),之后考慮1角的枚數c,其枚數最多為 (2000-a*100-b*50)/10(即0<=c<=(2000-a*100-b*50)/10)。這樣窮舉的循環次數會大大減少。

        采用上述思路優化后的源程序如下。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int a,b,c,d,cnt=0;

    for(a=0;a<=20;a++)

     for(b=0;b<=(2000-a*100)/50;b++)

      for(c=0;c<=(2000-a*100-b*50)/10;c++)

        {

                     d=(2000-a*100-b*50-c*10)/5;    // 剩下的用5分硬幣填充

                     if(a+b+c+d==50)

                     {

                            printf("%d: %d , %d , %d , %d\n",++cnt,a,b,c,d);

                     }

        }

    return 0;

}

        也可以采用總枚數不超過50枚約束。先考慮1元的枚數a,最多為20枚(即0<=a<=20),再考慮5角的枚數b,則其枚數最多為(50-a)枚(即0<=b<=(50-a),之后考慮1角的枚數c,其枚數最多為 (50-a-b)枚(即0<=c<=50-a-b)。采用這種思路優化后的源程序如下。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int a,b,c,d,cnt=0;

    for(a=0;a<=20;a++)

     for(b=0;b<=50-a;b++)

      for(c=0;c<=50-a-b;c++)

            {

                     d=50-a-b-c;    // 剩下的用5分硬幣填充

                     if(100*a+50*b+10*c+5*d==2000)

                     {

                            printf("%d: %d , %d , %d , %d\n",++cnt,a,b,c,d);

                     }

            }

    return 0;

}

9-2  和積三角形

問題描述

把和為正整數s的8個互不相等的正整數填入8數字三角形(如圖1所示)中,若三角形三邊上的數字之和相等且三邊上的數字之積也相等,該三角形稱為和積三角形。

 

圖1  數字三角形

例如,和為45的和積三角形如圖2所示。

圖2  s=45的和積三角形

編寫一個程序,輸出和為s的和積三角形。

輸入數據

一個正整數S(36≤S≤300)。

輸出要求

所有和為S的和積三角形,要求輸出的方案不重復。如圖2中,8和9交換,或4和3交換,或同時交換9與4、8和3、2和12,所得到的3種方案均視為與圖2給出的方案是同一種方案。

輸入樣例

45

輸出樣例

1:2 , 8 , 9 , 1 , 4 , 3 , 12 , 6 ,   s1=20, s2=144

說明

對照圖2的數據,注意體會樣例中8個數的輸出順序,另外是s1的值代表各邊上整數的和,s2的值代表各邊上整數的積。

        (1)編程思路。

        按輸出樣例的說明,設圖1所示的數字三角形的8個數分布如下圖3所示。

        因為三角形的兩個腰可以互相交換,為避免重復,不妨約定三角形中數字“下小上大、左小右大”,即 b1<b7、b2<b3且b6<b5。

 

圖3  三角形分布示意圖

        這樣,可以根據約定對b1、b7的值進行循環探索,設置:

        b1的取值范圍為1 ~ (s-21)/2;    (因除b1、b7外,其他6個數之和至少為21)

        b7的取值范圍為b1+1 ~ (s-28);  (因除b7外,其他7個數之和至少為28)

        b4的取值范圍為1 ~  (s-28);    (因除b4外,其他7個數之和至少為28)

        同理,根據約定b2<b3,b6<b5,可設置:

b2 的取值范圍為1 ~ (s-21)/2;   (因除b2、b3外,其他6個數之和至少為21)

b3 的取值范圍為b2+1 ~  (s-28);

b6 的取值范圍為1 ~  (s-21)/2;  (因除b5、b6外,其他6個數之和至少為21)

b5 的取值范圍為b(6)+1 ~  (s-28);

b8 = s-(b1+b2+b3+b4+b5+b6+b7)

對所取的8個整數,需要進行以下4道檢測:

1)若b8<=0,則不符合要求;

2)若這8個數出現相同數,則不符合要求;

3)若三邊之和不等,則不符合要求;

4)若三邊之積不等,則不符合要求。

若某8個數通過以上4道檢測,即為一個解,打印輸出,並統計解的個數。

        由於需要對8個整數中是否出現相同數進行檢測,因此可以將8個數保存在一個一維數組中,定義一維數組 int  b[9];其中數組元素b[1] ~ b[8]分別對應圖3中的b1 ~ b8。

        程序總體可以寫成一個七重循環結構,如下:

    for(b[1]=1;b[1]<=(s-21)/2;b[1]++)

     for(b[7]=b[1]+1;b[7]<=s-28;b[7]++)

      for(b[4]=1;b[4]<=s-28;b[4]++)

       for(b[2]=1;b[2]<=(s-21)/2;b[2]++)

        for(b[3]=b[2]+1;b[3]<=s-28;b[3]++)

         for(b[6]=1;b[6]<=(s-21)/2;b[6]++)

          for(b[5]=b[6]+1;b[5]<=s-28;b[5]++)

                     {

                            根據窮舉的8個數,進行4道檢測,確定是否為一組解;

                    }

        4道檢測中,除檢查8個數中是否出現相同數復雜點外,其他均是簡單計算並判斷即可。

        為檢測8個數中是否出現相同的數,可以先設定一個標志 t=0;然后用循環依次將每個數與其后的每個數進行比較,若出現相同,則置t=1並退出循環。

        循環執行結束后,若 t==1,則說明8個數中出現了相同的數;若 t保持初始設定值0,則說明8個數中不存在相同的數。算法描述為:

      t=0;

     for(i=1;i<=7;i++)

             for(j=i+1;j<=8;j++)

                         if(b[i]==b[j])

                          { 

                                     t=1; i=7; break;

                           }

        (2)源程序1。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int i,j,t,s,s1,s2,cnt,b[9];

    scanf("%d",&s);

    cnt=0;

    for(b[1]=1;b[1]<=(s-21)/2;b[1]++)

     for(b[7]=b[1]+1;b[7]<=s-28;b[7]++)

      for(b[4]=1;b[4]<=s-28;b[4]++)

       for(b[2]=1;b[2]<=(s-21)/2;b[2]++)

        for(b[3]=b[2]+1;b[3]<=s-28;b[3]++)

         for(b[6]=1;b[6]<=(s-21)/2;b[6]++)

          for(b[5]=b[6]+1;b[5]<=s-28;b[5]++)

            {

                              b[8]= s-(b[1]+b[2]+b[3]+b[4]+b[5]+b[6]+b[7]);

                              if(b[8]<=0)  continue;

                              t=0;

                              for(i=1;i<=7;i++)

                                 for(j=i+1;j<=8;j++)

                                        if(b[i]==b[j])

                                        {  t=1; i=7; break; }

                           if(t==1)  continue;

                           s1= b[1]+b[2]+b[3]+b[4];

                           if(b[4]+b[5]+b[6]+b[7]!=s1 || b[1]+b[8]+b[7]!=s1)

                                     continue;

                           s2=b[1]*b[2]*b[3]*b[4];

                          if(b[4]*b[5]*b[6]*b[7]!=s2 || b[1]*b[8]*b[7]!=s2)

                                     continue;

                         cnt++;

                         printf("%d : ",cnt);

                         for(i=1; i<=8; i++)

                                 printf("%d , ",b[i]);

                         printf("  s1=%d, s2=%d\n",s1,s2);

            }

    return 0;

             }

        (3)窮舉優化思路。

        上面的窮舉程序設計雖然可行。但是,這個程序的運行速度太慢。例如將程序中的s=45改成s=89,即計算和為89的8個整數組成的和積三角形,程序運行后,可得到如下所示的結果。

1 : 6 , 14 , 18 , 1 , 9 , 8 , 21 , 12 ,   s1=39, s2=1512

2 : 8 , 12 , 15 , 1 , 16 , 9 , 10 , 18 ,   s1=36, s2=1440

3 : 8 , 4 , 27 , 2 , 12 , 3 , 24 , 9 ,   s1=41, s2=1728

4 : 15 , 9 , 16 , 1 , 12 , 10 , 18 , 8 ,   s1=41, s2=2160

        程序得到以上4個解需等待較長時間。為了提高求解效率,必須對程序進行優化,可以從循環設置入手。具體思路為:

       1)增加s+b1+b7+b4是否為3的倍數檢測。

        因為三角形三個頂點的元素在計算三邊時各計算了兩次,即s+b1+b7+b4=3*s1,則在b1、b4、b7循環中增加對s+b1+b7+b4是否能被3整除的檢測。

        若(s+b1+b7+b4)%3≠0,則直接continue,繼續新的b1、b4、b7探索,而無需探索后面的b2、b3、b5和b6;

        否則,記s1=(s+b1+b7+b4)/3,往下進行探索。

        2)精簡循環,把七重循環精簡為五重。

        保留根據約定對b1、b7和b4的值進行的循環探索,設置同前。優化對b2、b3、b5和b6的循環探索。可根據約定對b3、b5的值進行探索,設置:

b3的取值范圍為(s1-b1-b4)/2+1 ~  s1-b1-b4;   注: s1=(s+b1+b7+b4)/3

b5的取值范圍為(s1-b4-b7)/2+1 ~  s1-b4-b7;

同時根據各邊之和為s1,計算出b2、b6和b8,即

         b2=s1-b1-b4-b3

         b6=s1-b4-b5-b7

         b8=s1-b1-b7

       這樣,還同時精簡了關於b8是否為正的檢測,也精簡了三邊和是否相等的檢測。只需檢測b數組是否存在相同正整數與三邊積是否相同即可。

        (4)改進后的源程序。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int i,j,t,s,s1,s2,cnt,b[9];

    scanf("%d",&s);

    cnt=0;

    for(b[1]=1;b[1]<=(s-21)/2;b[1]++)

     for(b[7]=b[1]+1;b[7]<=s-28;b[7]++)

      for(b[4]=1;b[4]<=s-28;b[4]++)

        {

                  if((s+b[1]+b[4]+b[7])%3!=0)

                            continue;

                  s1=(s+b[1]+b[4]+b[7])/3;

                 for(b[3]=(s1-b[1]-b[4])/2+1;b[3]<s1-b[1]-b[4];b[3]++)

                     for(b[5]=(s1-b[4]-b[7])/2+1;b[5]<s1-b[4]-b[7];b[5]++)

                      {

                              b[2]=s1-b[1]-b[4]-b[3];

                               b[6]=s1-b[4]-b[7]-b[5];

                              b[8]=s1-b[1]-b[7];

                              t=0;

                              for (i=1; i<=7; i++)

                                 for(j=i+1;j<=8;j++)

                                        if(b[i]==b[j])

                                       { t=1;  i=7; break; }

                             if(t==1)  continue;

                             s2=b[1]*b[2]*b[3]*b[4];

                            if(b[4]*b[5]*b[6]*b[7]!=s2 || b[1]*b[8]*b[7]!=s2)

                                   continue;

                           cnt++;

                          printf("%d : ",cnt);

                         for(i=1; i<=8; i++)

                                 printf("%d , ",b[i]);

                         printf("  s1=%d, s2=%d\n",s1,s2);

                     }

           }

    return 0;

}

        運行以上改進窮舉的程序,當s=89時所得解與前相同,但時間大大縮短。

9-3  完美運算式

問題描述

把數字1、2、…、9這9個數字填入以下含加減乘除與乘方的綜合運算式中的9個□中,使得該式成立

         □^□+□□÷□□-□□×□=0  

要求數字1,2,…、9這9個數字在式中都出現一次且只出現一次。

輸入數據

輸出要求

輸出所有可能的填寫方式,輸出格式見輸出樣例。

輸入樣例

輸出樣例

1:3 ^ 5 + 87 / 29 - 41 * 6=0

 ……

        (1)編程思路1。

        設式中的6個整數從左至右分別為 a、b、x、y、z、c,其中x、y、z為2位整數,范圍為12~98;a、b、c為一位整數,范圍為1~9。

        設置a、b、c、x、y、z循環,對窮舉的每一組a、b、c、x、y、z,進行以下檢測:

        1)若x不是y的倍數,即 x % y!=0,則返回繼續下一次窮舉。

        2)若等式不成立,即a^b+x/y-z*c!=0,則返回繼續下一次窮舉。

3)式中9個數字是否存在相同數字。將式中6個整數共9個數字進行分離,分別賦值給數組元素f[1]~f[9]。連同附加的f[0]=0(為保證9個數字均不為0),共10個數字在二重循環中逐個比較。

若存在相同數字,t=1,不是解,繼續下一次窮舉。

若不存在相同數字,即式中9個數字為1~9不重復,保持標記t=0, 是一組解,輸出所得的完美運算式。並統計解的個數 n 。

      (2)源程序1。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int a,b,c,x,y,z;

    int i,j,k,t,n,f[10];

    n=0;

    for(a=1;a<=9;a++)

     for(b=1;b<=9;b++)

      for(c=1;c<=9;c++)

       for(x=12;x<=98;x++)

        for(y=12;y<=98;y++)

         for(z=12;z<=98;z++)

         {

                   if (x%y!=0) continue;

                    k=1;

                    for (i=1;i<=b;i++)     // 計算k=a^b

                       k=a*k;

                   if(k+x/y-z*c!=0) continue;

                   f[0]=0;

                  f[1]=a;f[2]=b;f[3]=c;   //  9數字個賦給f數組

                  f[4]=x/10; f[5]=x%10;

                  f[6]=y/10; f[7]=y%10;

                  f[8]=z/10; f[9]=z%10;

                   t=0;

                   for(i=0;i<=8;i++)

                    for(j=i+1;j<=9;j++)

                         if(f[i]==f[j])

                         { t=1; break; }      //  檢驗數字是否有重復

                    if(t==0)

                    {

                        n++;             //  輸出一個解,用n統計個數

                        printf("%d:%d ^ %d + %d / %d - %d * %d=0\n",n,a,b,x,y,z,c);

                    }

           }

    return 0;

}

         (3)編程思路2。

        對上面的程序進行優化。

        由於要求的綜合運算式為:a^b+x/y-z*c=0,那么,x=(z*c-a^b)*y。因此可設置a、b、c、y、z循環,對窮舉的每一組a、b、c、y、z,計算x。這樣處理,可省略x循環,同時省略x是否能被y整除,省略等式是否成立的檢測。

        計算x后,只要檢測x是否為二位數即可。若計算所得x不是二位整數,則返回繼續下一次窮舉。

        另外,式中9個數字是否存在相同數字可采用這樣的方法:

        定義f數組對6個整數分離出的9個數字的出現次數進行統計,即f[i]的值為式中數字i的個數,初值全賦值為0。統計后,若某一f[i](i=1~9)不為1,則一定不滿足數字1、2、…、9這九個數字都出現一次且只出現一次,標記t=1,不是解,返回繼續下一次窮舉;若所有f[i]全為1,滿足數字1、2、…、9這九個數字都出現一次且只出現一次,保持標記t=0,是解,輸出所得的完美綜合運算式。

        (4)源程序2。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int a,b,c,x,y,z;

    int i,k,t,n,f[10];

    n=0;

    for(a=1;a<=9;a++)

     for(b=1;b<=9;b++)

      for(c=1;c<=9;c++)

        for(y=12;y<=98;y++)

         for(z=12;z<=98;z++)

          {

                 k=1;

                for (i=1;i<=b;i++)

                        k=a*k;

                x=(z*c-k)*y;

                if(x<10 || x>98)  continue;

                for(i=1;i<=9;i++)

                        f[i]=0;

                f[a]++; f[b]++; f[c]++;   //  記錄9個數字各自出現的次數

                f[x/10]++;  f[x%10]++;   f[y/10]++;  f[y%10]++;

                 f[z/10]++;  f[z%10]++;

                 t=0;

               for(i=1;i<=9;i++)

                    if(f[i]!=1)

                    { t=1; break; }      //  檢驗數字是否有重復

              if(t==0)

                {

                         n++;

                        printf("%d:%d ^ %d + %d / %d - %d * %d=0\n",n,a,b,x,y,z,c);

                 }

           }

     return 0;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