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OSI七層模型
模型圖
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制定了osi七層模型,iso規定了各種各樣的協議,並且分了7層
每一層的詳細信息
具體7層 | 數據格式 | 功能與連接方式 | 典型設備 |
---|---|---|---|
應用層 Application | 數據ATPU | 網絡服務與使用者應用程序間的一個接口 | 終端設備(PC、手機、平板等) |
表示層 Presentation | 數據PTPU | 數據表示、數據安全、數據壓縮 | 終端設備(PC、手機、平板等) |
會話層 Session | 數據DTPU | 會話層連接到傳輸層的映射;會話連接的流量控制;數據傳輸;會話連接恢復與釋放;會話連接管理、差錯控制 | 終端設備(PC、手機、平板等) |
傳輸層 Transport | 數據組織成數據段Segment | 用一個尋址機制來標識一個特定的應用程序(端口號) | 終端設備(PC、手機、平板等) |
網絡層 Network | 分割和重新組合數據包Packet | 基於網絡層地址(IP地址)進行不同網絡系統間的路徑選擇 | 網關、路由器 |
數據鏈路層 Data Link | 將比特信息封裝成數據幀Frame | 在物理層上建立、撤銷、標識邏輯鏈接和鏈路復用 以及差錯校驗等功能。通過使用接收系統的硬件地址或物理地址來尋址 | 網橋、交換機 |
物理層Physical | 傳輸比特(bit)流 | 建立、維護和取消物理連接 | 光纖、同軸電纜、雙絞線、網卡、中繼器、集線器 |
每一層作用
應用層
應用進程
產生數據
表示層
對應用層來的數據進行壓縮,格式化、解壓縮,加密,解密
會話層
數據傳輸之前建立一個應用程序之間的會話,傳輸過程中維持一個會話,結束終止這個會話
傳輸層
標明上層是那些應用程序(流控)
建立,維護和終止虛擬的鏈路
確保數據傳輸的可靠性
通過錯誤檢測和恢復
信息流控制來保障可靠性
端連接
網絡層
尋址
路由數據
選擇傳遞數據的最佳路徑
邏輯尋址(ip)和實現不同網絡路徑的選擇
數據鏈路層
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一個鏈路,相當於一個局域網
定義了物理地址,原地址,目標地址,數據可以正確找到目標
對二進制數據組合合成字節進而合成幀,以便於傳輸(對無意義的二進制數據進行簡單格式化,使其有意義)
fcs校驗位
物理層
二進制傳輸
定義了一些設備的接口以及傳輸速率
定義了電氣規范、機械規范、過程規范和功能規范
建立、維護、斷開物理連接
TCP/IP五層模型各層常用協議
由於在實際使用中表示層和會話層協議比較少,就把應用層和會話層、表示層合並層應用層
應用層
TFTP、HTTP、SNMP、FTP、SMTP、DNS、Telnet......
傳輸層
TCP、UDP
網絡層
IP、ICMP、OSPF、EIGRP、IGMP
數據鏈路層
SLIP、CSLIP、PPP、MTU
物理層
ISO2110、IEEE802、IEEE802.2
常見面試題
1.簡述OSI七層
2.簡述三次握手四次揮手
3.TCP與UDP的區別,為何基於TCP通信比UDP更可靠
4.瀏覽器輸入鏈接請求的詳細過程
https://www.cnblogs.com/zx125/p/11680314.html
參考鏈接
詳細的傳輸過程
https://blog.csdn.net/xiayun1995/article/details/82380819
data(源數據)->segment(段)->packet(包)->frame(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