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圖解OSI七層網絡模型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OSI)定義了一個網絡框架:其以層為單位實現了各種協議,同時會將控制權逐層傳遞。

目前OSI主要作為教學工具被使用,其在概念上將計算機網絡結構按邏輯順序划分為7層。

 

 

1、較低層處理電信號二進制數據塊以及路由這些數據以便在網絡中的穿梭;

2、從用戶的角度來看,更高的層次包括網絡請求響應數據的表示和網絡協議。

路由(routing):是指分組從目的地時,決定端到端路徑的網絡范圍的進程;

OSI模型最初被認為是構建網絡系統的標准體系結構,今天許多流行的網絡技術都可以看出OSI的分層設計。

 路由工作在OSI參考模型第三層——網絡層數據包轉發設備

 

 一、物理層(Physical Layer):比特流

物理層是OSI模型的第一層,其職責在於通過網絡通信媒介將比特流數據從發送(源)設備的物理層傳輸到接收(終)設備的物理層。

 

第一層技術的例子包括以太網電纜集線器。此外,集線器和其他中繼器是在物理層起作用的標准網絡設備,電纜連接器也是如此。

 

在物理層,數據通過物理介質支持的以下信號類型進行傳輸:

 

  • 電壓
  • 無線電頻率
  • 紅外脈沖
  • 普通光

 

 

二、數據鏈路層(Data Link Layer):數據幀

 當從物理層獲取數據時,數據鏈路層會檢查物理傳輸錯誤,並將比特數據打包成數據幀。數據鏈路層還管理着物理尋址方案,

例如以太網的MAC地址,用於控制網絡設備對物理介質的訪問。

因為數據鏈路層是 OSI 模型中最復雜的一層,所以它通常被分成兩部分: 媒體訪問控制子層和邏輯鏈路控制子層。

 

三、網絡層(Network Layer)

網絡層在數據鏈路層之上增加了路由的概念。每當數據抵達網絡層時,就會檢查每個幀中包含的源地址和目標地址,

以確定數據是否已到達其最終目的地。如果數據已經到達最終目的地,第3層就會將數據格式化並打包為數據包交付給運輸層,

否則網絡層會更新目的地址並將幀推送到下層。

為了支持路由,網絡層需要一個維護邏輯地址,比如網絡設備的IP地址。網絡層還管理着這些邏輯地址和物理地址之間的映射,

IPv4網絡中,這種映射通過地址解析協議(ARP)完成,IPv6使用鄰居發現協議(NDP)。

 

 

 

四、傳輸層(Transport Layer)

傳輸層通過網絡連接傳輸數據。TCP (傳輸控制協議)和 `UDP (用戶數據報協議)是傳輸層比較常見且有代表性的協議。

不同的傳輸協議可能支持一系列可選功能,包括錯誤恢復、流控制和支持重新傳輸。

 

 

 

五、會話層(Session Layer)

會話層位於第五層,其管理着網絡連接事件順序和流程的啟動和關閉。它支持多種類型的連接,這些連接可以動態地創建並在單個網絡上運行。

 

 

 

六、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

表示層位於第六層,就功能相對來說是OSI模型各層中最簡單的。其着力於消息數據的語法處理,

如格式轉換和支持其上一層(應用層)所需的加密/解密。

 

 

 

七、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

應用層為終端用戶使用的應用提供網絡服務(處理用戶數據的協議)。舉個例子,在Web瀏覽器應用程序中,

應用層協議HTTP打包發送和接收網頁內容所需的數據。同時應用層也會向表示層提供或獲取數據

 

 

 

 

本文來自:https://www.howie6879.cn/p/%E7%AE%80%E5%8D%95%E5%9B%BE%E8%A7%A3osi%E4%B8%83%E5%B1%82%E7%BD%91%E7%BB%9C%E6%A8%A1%E5%9E%8B/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