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R在調度上和LTE不一樣,LTE按照每個tti來調度,但是NR調度可能不是TTI了。並且帶寬太大。引入了一些新的概念。從BWP開始:
BWP的定義
根據38.211 4.4.5,carrier bandwidth part的定義如下:
Carrier Bandwidth Part is a contiguous set of physical resource blocks,selected from a contiguous subset of the common resource blocks for a given numerology(u) on a given carrier. It can be illustrated as below.

Carrier bandwidth是系統的工作帶寬,而BWP則是它的一些子集。NR中最多可以分出4個BWP。圖中CRB(Carrier Resource Block)可以理解為一種全局編號的資源塊,它對整個工作帶寬進行編號;PRB(Physical Resource Block)可以理解為一種局部編號的資源塊,它僅對BWP內的資源塊進行編號。
BWP定義為一個載波內連續的多個資源塊(RB,Resource Block)的組合。引入BWP的概念主要還為了UE可以更好的使用打的載波帶寬。對於一個大的載波帶寬,比如100MHz,一個UE需要使用的帶寬往往有限。如果讓UE實時進行全帶寬的檢測和維護,終端的能耗將帶來極大挑戰。BWP概念的引入就是在整個大的載波內划出部分帶寬給UE進行接入和數據傳輸。UE只需在系統配置的這部分帶寬內進行相應的操作。
簡單的來看就是把一個帶寬的載波分割成幾個BWP,每個BWP包含一段連續的物理資源塊(PRB)。
有的BWP上有SSB以及關聯的RMSI,
有的BWP上有SSB但是沒有關聯的RMSI,
有的BWP上甚至沒有SSB。
當UE處於RRC空閑狀態的時候,只有在廣播SSB,並且有關聯RMSI的BWP才是可以配置的。對於RRC連接態的UE來說,上述三種BWP都是可以配置的。但不管配置了幾個BWP,在R15的版本中只有一個上行和下行的BWP處於工作狀態(激活的BWP)。對於BWP的操作可以通過高層信令配置、下行PDCCH調度、定時器控制三種方式實現。
當UE從RRC空閑狀態進入到RRC連接狀態的時候,所駐留的小區的BWP稱為"初始BWP",因為UE是在該BWP發起初始接入過程。

BWP自適應(TS38.300)
目的:
-
支持低帶寬能力UE能夠在大系統帶寬小區中工作;
-
使UE以低功耗監聽或發送控制信道(如在低數據周期),而能夠在數據高發周期以大帶寬接收或發送;
-
適配不同的numerology(參數集)。
圖中配置了3種不同的BWP:
-
BWP1:40MHz帶寬,SCS為15KHz;
-
BWP2:10MHz帶寬, SCS為15KHz;
-
BWP3:20MHz帶寬, SCS為60KHz。每個prb還是占12個子載波,所以每個prb的帶寬就變大了。那么這個狀態下prb個數就變小,只有24個prb。
T1: 系統初始配置給UE的BWP-1對應的帶寬是40MHz, 每個PRB占用15KHz*12=180kHz。
T2:當系統感知到UE的業務量降低時,通知UE使用BWP-2執行業務。 BWP-2的帶寬是10MHz,每個PRB占用180kHz。這期間UE使用較低的帶寬,UE消耗的功率隨之降低。
T3:當UE需要執行特定類型的業務,需要特殊的子載波帶寬時,系統配置BWP-3給UE。
https://www.jianshu.com/p/65df01dd379f
https://blog.csdn.net/GYK0812/article/details/90692150-----怎么配置BW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