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FM產品分析 | 純粹極簡的聽歌APP


2019年7月1日豆瓣FM6.0版本正式上線。對於這次大版本更新,官方的定義是:“極簡的頁面設計和交互方式,讓一切回歸於音樂本身”。聽上去挺不錯的,讓我們開啟對這款產品的體驗之旅吧,看看究竟有沒有那么神奇。

本文主要從以下幾點去進行分析:

  1. 產品功能模塊
  2. 產品定位
  3. 市場與竟品分析
  4. 用戶分析
  5. 功能分析
  6. 總結

產品體驗環境

  • 體驗設備:華為P20 Pro
  • 手機系統:EMUI 9.0.0(Android 9)
  • APP版本: v6.0
  • 時間: 2019-07-06

一、產品功能模塊

豆瓣產品功能模塊

豆瓣FM6.0版本功能聚焦,核心功能就是「聽歌」、「切歌」、「收藏」、「分享」。UI設計美觀,交互簡單。
產品理念:“這里的音樂沒有雜質,聽歌,就對了。”

新版豆瓣 FM 的交互,主要使用滑動、點擊兩種動作進行交互。操作過程的動畫做得比較細致,但是稍微感覺有些卡頓,不是非常流暢,時不時還出現歌曲無法播放,播放無聲,閃退的情況。

二、產品定位

定位: 最懂你的個性化音樂服務,既可以讓你在私人電台里與喜歡的音樂不期而遇,又可以獲取到精心為你挑選的最有質量的歌單。

slogan:與喜歡的音樂不期而遇。

三、市場與竟品分析

2013-2023數字音樂市場規模

隨着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音樂的儲存和傳播由最早的黑膠唱片到磁帶、CD唱片等格式再到現在的數字格式,傳播效率和普及率越來越高,市場規模也日益增長,但隨着市場日漸飽和,增長率也逐年降低。

2012-2018中國與全球音樂收入增長率對比

從收入結構來看,從過去以廣告收入為主轉化為以用戶付費收入和版權運營收入作為收入增長的雙引擎。用戶對於版權付費的意願和水平也逐年提高。音樂類產品商業變現的途徑和能力也得到了保證。

音樂產業的商業變現模式,從ToB上來看,主要是廣告、IP孵化(音樂產品IP開發贊助和分成),線下演唱會活動贊助和分成;ToC上主要是內容付費,包括付費下載、流量包、會員。另外還有直播打賞、虛擬增值服務購買,實體產品(耳機、音響、周邊)在線推薦銷售等方式。在目前這個流量為王的互聯網環境下,未來趨勢仍是以粉絲經濟為主。

但是從產品來看豆瓣FM的商業模式並未清晰,暫時未發現其商業變現的途徑。並且由於錯過了2015年的音樂版權大戰,導致豆瓣FM用戶逐漸流失。2019 年 2 月,重組之后的豆瓣音樂獲得了來自騰訊音樂娛樂集團(TME)以及摯信資本的戰略投資,在資金和資源上得到了極大的補充。后續版本中還將繼續和騰訊音樂開展版權及產品等方面的合作,有望重新回到國內音樂流媒體第一梯隊。

2018中國手機音樂客戶端滿意度穩定

中國音樂app發展歷程

目前市場上主流的音樂App主要有QQ音樂、網易雲音樂、酷狗音樂、蝦米音樂等。每款產品都有各自的特色功能,在AppStore上面的排行主要是網易雲音樂、QQ音樂、酷狗音樂、蝦米音樂,這幾款音樂App已經搶占了大部分市場上的大部分用戶,當然有一部分用戶是重疊的。豆瓣 FM在這些產品中算比較小眾,“非主流”的一款產品了。近一年來,一直在 App Store 音樂榜的一百名內徘徊——最好能到二十名左右,最差到了一百多名。目前豆瓣 FM 在AppStore上音樂類排名第20名,評分4.2分,接近4000個評分。在華為應用市場里截至目前有775萬安裝次,評價4.4分(滿分5分),評論數2450條。其中QQ音樂有16億次安裝數,評價4.5分,評論10.5w條;網易雲音樂、酷狗貌似暫時被下架了,暫時查不到數據 (手動滑稽),蝦米音樂有2億次安裝數,評價3.2分,評論2.7w條。咪咕音樂1億安裝次,評分4.5分,評論6300條。從以上數據(評分,評論數/安裝次比例)來看,豆瓣FM的用戶算比較忠實的粉絲。

再來從QQ音樂、網易雲音樂、酷狗音樂的產品功能上進行分析對比:

QQ音樂主要功能和特點

  • 音樂館(大量的音樂版權)

  • 發現(類似朋友圈,社交分享)

  • 獨家歌曲(歌手、夢想的聲音、中國新歌聲)

  • 獨家音效(Super Sound和綠鑽專享的dts音效)

  • 個性化電台

網易雲音樂主要功能和特點

  • 個性化推薦
  • 社交功能(@我、私信、評論、通知、分享、話題)
  • 心動模式
  • 各種榜單排行
  • 短視頻推薦
  • 聽歌識曲

酷狗音樂主要功能和特點

  • 直播平台
  • 在線K房
  • 電台聽書
  • 各種榜單
  • 聽歌識曲

每款產品的功能都有互相重疊的部分,但有各具特色。例如QQ音樂專注優質音樂資源及獨創音效,綠鑽體系。

網易雲音樂算是擁有最早的評論功能,熱鬧而正能量的評論,社區氛圍好,獨特的個性化推薦成為網易雲音樂最成功的幾個重要因素。營造社區→聚集評論→增加黏性,“音樂+社交“造就了網易雲音樂常年較高的MAU(Monthly Active Users月活躍用戶量)和DAU(日活躍用戶量)。讓用戶擁有參與感,用戶不僅僅是內容的消費者,更是內容的生產者。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戶原創內容)模式也是現在很多產品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例如微信、嗶哩嗶哩、抖音等產品。

酷狗音樂就比較接地氣,其獨特的直播功能也為它吸引了不少忠實用戶。

四、用戶分析

一直以來,豆瓣的產品給人的感覺與當前產品快速迭代變更的時代格格不入。就像一朵牆角孤芳自賞的花,緩慢、文藝而又帶着點小清新。在這個浮躁不安、人人追求一夜暴富的互聯網時代下,這種堅持慢節奏的產品從某種意義上也是挺難能可貴的,或許其管理階層的本意並非如此,他們也想要產品能夠得到全網用戶歡迎,畢竟資本的力量是無窮的。

原本豆瓣的產品分為豆瓣電影、豆瓣廣播、豆瓣小組、豆瓣閱讀、豆瓣FM等,后來也推出了“大豆瓣”——豆瓣App,這么多細分領域產品,但其面向的用戶卻並非一致。用知乎上評論說,“混豆瓣小組的和混豆瓣廣播的不是同一種人“,其實豆瓣本身堅持的使命是“無論高矮胖瘦,白雪巴人,豆瓣幫助你通過你喜愛的東西找到志同道合者,然后通過他們找到更多的好東西。”

從筆者個人對豆瓣的印象來講,豆瓣作為國內最權威的影視、書籍評分網站,平時剛需主要用PC端來查書籍、電影評價,對其他的廣播音樂表示無感,甚至為了這次體驗才專門注冊了一個賬號。

通過網上對豆瓣FM產品評價、某數據測評網站(不讓轉載數據)以及一些社區評論,我們大致可以得出產品的用戶畫像。

用戶畫像

  • 主要是一群受過高等教育的都市年輕人組成

  • 80、90后群體為主

  • 主要生活在1-3線城市

  • 單身青年占大部分

  • 文化水平高

  • 生活舒適,注重享受,渴望自由,追求個性化

  • “宅生活”,最喜歡的業余活動:看劇/電影+看書+刷微博,有點小資情調

  • 有自己的消費主見,不盲目跟風

    用戶主要為一些音樂發燒友,20~40歲喜歡音樂,想要發現更多好音樂,想節省時間、精力尋找好音樂的年輕人。

五、功能分析

首頁

首頁今天

首頁主要功能是每天四張歌單推薦,這些歌單由豆瓣 FM 專業的編輯團隊進行人工篩選,底部是歌曲播放條。每張歌單主要有推薦人頭像、推薦來源、歌單標題、歌單封面這些元素,每張歌單還有三個按鈕,點擊“耳朵”按鈕進行15s試聽,看看是否用戶喜歡的口味。另外還有“分享”、“紅心”收藏功能,”紅心“功能在其他頁面也反復出現,強調該功能的目的主要是促進用戶對喜歡的歌曲進行標記,養成用戶點擊“紅心”的習慣后,豆瓣FM后台就能根據算法進行分析,對用戶喜歡的歌曲進行標簽化,從而提高推薦算法的准確性,進而達到精准推薦、個性化推薦的目的。

通過下拉操作,可以按天查看之前推薦的歌單。點擊右上角更多圖標,可按時間線和編輯者查看推薦的歌單。

更多歌單

點擊每張歌單封面,進入歌單詳情界面,可查看歌曲播放列表及歌單介紹。點擊每張歌曲右邊的更多按鈕,分別有「紅心」、「下一首播放」、「加入歌單」、「分享」、「單曲詳情」、「藝術家詳情」、「所屬唱片」功能。

兆赫

兆赫

通過首頁左滑操作,進入「兆赫」界面,設計風格清爽簡潔,左邊是一些根據算法隨機推薦的專輯,右邊則是專輯信息,右下方三個按鈕——垃圾桶、播放鍵和紅心。點擊「垃圾捅」歌曲就會被放進不再播放列表。界面左邊通過下滑切歌,至於上滑,就「回不去了」,聽電台,沒有「上一首」,這也是該產品的一個特色。如果后悔了手點太快,錯過歌曲了,其實還有一個補救的方法,就是到「我的」—>「更多」—>「我的播放歷史」中可以查找歌曲播放的歷史記錄。推薦的專輯歌曲不能進行快進,從這也體現了豆瓣產品“慢節奏”的特點。

總之,「兆赫」從交互及功能設計上,想要給用戶還原一種在音像店里一張一張選擇專輯的場景。

歌曲分類

當然,除了豆瓣后台算法推薦的歌曲,還可以通過左滑顯示隱藏的菜單——包含各大歌曲分類,其中有根據你的聽歌品味進行算法推薦的「私人兆赫」,也有專業音樂編輯精挑細選的「豆瓣精選」,還有區分心情、語言、風格等 35 個不同的具體標簽,隱藏的數十張歌單,足以篩選出你喜歡的音樂類型。

我的

我的

「我的」界面中主要分為「紅心」、「歌單」、「編輯者」、「更多」四大模塊,其中「紅心」就是個人收藏的歌單列表,默認使用隨機播放模式,可通過點擊底部播放條進入歌曲詳情界面

歌曲詳情界面

在歌曲詳情界面中,上方顯示專輯界面,點擊界面轉為顯示歌詞。並且此處的播放進度可進行快進、快退。點擊左下角的播放模式按鈕,分別支持單曲循環、隨機播放、順序播放。繼續下拉可查看歌曲作者、所屬唱片信息。

在「我的」頁面繼續右滑,進入「歌單」界面。在這里可新建自己的歌單,查看收藏的歌單列表。歌單詳情跟之前的界面一致,不再贅述。

再繼續右滑是「編輯者」界面,查看你喜歡的音樂編輯。

最后「更多」界面,一些輔助功能,可查看「我收藏的唱片」、「我分享的歌曲」、「我喜歡的藝術家」、「我的播放歷史」、「不再播放的歌曲」,根據菜單名稱就能知道該功能。

六、總結

試用體驗了這款產品幾天后,給我最大的印象就是,功能極簡(中性詞),專注於聽歌、選歌的核心功能,若你的個人口味比較“非主流”(中性詞),不像聽到爛大街的陳詞濫調,不妨進行一試。

此外,對於之前的功能提出一些改善優化建議,當然見仁見智,不一定正確。

  1. 默認進入的首頁顯示「我的歌單」界面,用戶想要使用聽歌應用的時候,一般還是喜歡優先聽自己喜歡的歌曲。直接聽歌比找歌的場景更頻繁。
  2. 增加歌曲評論功能。沒有社交,沒有用戶之間交流的渠道,沒有內容生產的平台怎么能獲得更多的用戶呢?怎么提高用戶黏性呢?
  3. 增加「搜索」功能,當前用戶只能根據平台被動推薦喜歡的歌曲,並不能主動進行全網搜索。當然產品設計者肯定不會想不到這點,也許其還是出於聽歌的純粹極簡的角度去考慮。但是我認為增加一個搜索功能並不矛盾。
  4. 可考慮引入等級和積分體系,對於用戶每日打卡、收藏、分享、自創歌單等行為進行獎勵,積分可用於解鎖付費版權作品,增加每日歌單推薦數量等,對於提高MAU和DAU也有所幫助。
  5. 增加排行榜功能,按紅心數進行排名。設置單曲排名、歌單排名、專輯排名、不同風格類型音樂等排行榜,好聽的音樂應該是具有普適性的。不一定要爛大街,但也不要太非主流。
  6. 商業變現方面可通過付費會員,付費歌曲下載,提供付費會員專享的音效等方式。

音樂類產品最核心的無非是音樂曲庫,在和騰訊進行合作后,相比原來只有數十萬首歌的曲庫,新版豆瓣 FM 的曲庫得到了極大的擴充,陳奕迅、蘇打綠、Adele、Jason Mraz 等當紅歌手的歌曲,在這里都能找到。從這點來看,也是給豆瓣FM注入了一股新的生命力。但在目前阿里、騰訊、網易等幾大移動音樂巨頭買斷版權,音樂類產品的市場已基本被瓜分殆盡,想要再分一杯羹,難度很大。唯有另辟蹊徑,從內容、社交和玩法上面去尋找突破點。當然最終還是希望能不忘初心——“這里的音樂沒有雜質,聽歌,就對了。”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