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儲器(RAM、ROM、硬盤和內存)


RAM-隨機存取存儲器random access memory)

  計算機和手機中一般叫做(運行)內存。

  高速存取,讀寫時間相等,且與地址無關,如計算機內存等。

  通常用來存放操作系統,各種正在運行的軟件、輸入和輸出數據、中間結果及與外存交換信息等。

  速度快,運行程序在RAM中(而存放運行時不用的數據則在硬盤中),什么時候需要數據,便把數據從硬盤(外部存儲器)中拿到內存。

  手機中的RAM和電腦中的RAM的概念是相同的,RAM即內存越大,能同時在內存中執行的程序就越多,性能一般是越好的。

  RAM斷電會丟失數據,故主要用於存儲短時間使用的程序。

ROM-只讀存儲器Read-Only Memory)

  斷電后信息不丟失。

  一般用它存儲固定的系統軟件和字庫等,如計算機啟動用的BIOS芯片。

  存取速度很低,(較RAM而言)且不能改寫(由於不能改寫信息,不能升級,現已很少使用)。

硬盤

  硬盤分為兩種,一種是機械硬盤(即磁盤HDD),一種是固態硬盤(SSD)

  磁盤和ROM沒什么關系,但是固態硬盤就不一樣了,固態硬盤用到的顆粒也是基於NAND FLASH技術,和u盤以及手機存儲有點相似,所以說硬盤和ROM還是有關系的,固態硬盤是ROM技術發展的產物,但不能說ROM就是硬盤。

備注:

  早期,乃至現在,我們的主要存儲介質都是磁性存儲,也就是磁盤,但這種存儲介質有個缺點,就是不太適合做移動存儲,磁盤磁頭容易損失,不耐摔,且體積較大,所以就有了軟盤,但軟盤容量過於小,不夠用,而光盤雖然容量大但不易擦寫,同時體積也不夠小,這時就誕生了半導體存儲介質——ROM和RAM,ROM用來嵌入電腦主板或者做移動存儲介質就很合適了,其體積夠小,提供的容量可以比光盤和軟盤的大,但早期的ROM因為技術不成熟所以無法擦寫,出廠后就只能讀數據,所以叫只讀存儲器,后來隨着技術的發展,在ROM的基礎上出現了新的半導體存儲介質EPROM和EEPROM(帶點可擦可編程只讀存儲器),這兩種可擦寫,這就不符合ROM的命名,但是由於是在ROM的技術上衍變出來的,所以延用了一部分原來的叫法,此時非易失的半導體存儲介質開始得以廣泛應用,被大量用於電腦主板的bios和嵌入式存儲,而后來在這兩種技術的發展上又發展出了NAND FLASH閃存,這就是我們現在用的U盤中用到的技術,同樣,因為其體積小,容量和速度均不錯,現在手機存儲中的emmc顆粒也是用的這種技術,所以有手機廠商就把手機的存儲容量約定俗成為ROM,其繼承ROM斷電不易失的特性,而且有着較快的速度。

內存:

  內存包括主存(內存條,基於DRAM)高速緩存(Cache,基於SRAM)兩部分。

  內存條采用的是DRAM(動態隨機存儲器),即計算機的主存。通常所說的內存容量即指內存條DRAM的大小。

  Cache(高速緩沖存儲器)主要是為了解決CPU和主存速度不匹配而設計的。Cache一般由SRAM(靜態隨機存儲器)芯片實現。

Cache:

  Cache存取速度接近CPU,快於DRAM,存儲容量小於DRAM。

  它比主存的優先級高,CPU存取信息時優先訪問Cache,找不到的話再去主存DRAM中找,同時把信息周圍的數據塊從主存復制到Cache中。

  現代計算機系統基本都采用Cache-主存-輔存(即外存儲器)三級存儲系統。其中CPU可直接訪問Cache和主存,輔存則通過主存與CPU交換信息。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