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為誰工作——IT幫深圳分站2019年3月線下活動回顧


  對於工作,在每個人的心中,它所占的份量都是不一樣的。有的人活着是為了工作,有的人工作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在3月24日下午,北京、上海與深圳三地我們同步舉辦了關於工作這個話題的沙龍活動。
  我們深圳分站參與的人比較少,所以針對每一個問題,大家都敞開的聊,從下午1點半一直聊到晚上7點才結束。

 


  開場初,每位小伙伴在做自我介紹的同時,並認真思考與回答了上面的問題,對自己的工作進行全面的回顧。重新梳理自己這么多年職業生涯中,工作中發生的一些事情,思考自己工作的初衷,當前面對的問題。
  人都是在總結回顧中進步的,而直面自己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我們每個人進入職場后,幾乎一直都在忙忙忙,工作上的、生活中的、家庭里的、朋友的……好像每一天都有非常多的事情排着隊等着自己,時時刻刻都在忙得團團轉,沒有時間停下來。
  偶爾有點小空閑時間,不是拿着手機在刷這刷那的,看個沒完沒了,就是在追劇,就算休息時,也是在不停的想着過去發生的、當天看到的、或未來可能會碰到的事情,擔心這個擔心那個,生怕自己的大腦停下來,會覺得無聊,身處這個熱鬧非凡,卻處處充滿浮燥的社會當中,有時心中卻充滿着孤獨感,面向未來,卻不着將走向何處,整天忙着到底是為了什么?好像是在為着父母、兒女、伴侶、朋友、事業……等等在忙,但有多少是為了自己呢?在忙的過程中,自己的夢想已經丟在何處了?


  麻木而機械的,日復一日的忙碌着,沒有清晰的目標,沒有采用高效的方式,沒有了夢想,我們只不過是在每天重復着昨天的生活。
  而在這種繁忙的背后,很多人卻沒有看到隱藏的危機。現代社會進步的非常快速,每過5年就一個樣,新的技術層出不窮,新的概念也在隨時刷新着我們的觀念。而每一年新增的就業大軍也在隨時等候着,各行各業競爭異常的激烈。隨着年齡的增長,如果還是沒有前行的方向,漫無目地的茫盲忙,中年危機隨時可能提前到來。
  在大家的討論中,有的朋友講述了身邊工作了幾年的朋友在聊天時,經常會討論做程序員職業生命是35歲,對未來充滿着迷茫。而事實上,像我這樣即將步入不惑或已在奔五階段的程序員還有非常多,決定一個人職業生命的不是年齡,而是你的學習能力。當然這幾年在網上看到不少新聞,講述一些人步入中年無法承受各種壓力,放下家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哪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這一個個悲劇的呢?很多分析都指出,是由於在安逸中太久,或是在忙碌中占用了自己太多的時間,卻沒有留出自己學習成長的機會,當生活或工作出現較大變化時,面對房貸車貸、老婆小孩的生活開支、兩邊父母的贍養,還有各種其他預想不到的生活開支與壓力,生活或工作中的一件小事件可能就會成為壓倒駱駝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對於我自己來說,這么多年來危機感一直籠罩着我,當步入中年后突然有一天會發現,父母已老去,自己沒有了任何依靠,而自己卻是全家的依靠,一家中的頂梁柱時,再苦再累只能自己抗,自己倒了可能當下家里的幸福生活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只能逼迫着自己不停的向前奔跑,不停的學習,希望不要被社會所淘汰,希望能保持穩定的高薪收入,希望能給家帶去更多的保障,能享受更高質量的生活品質。
  所以當我有所懈怠時,它會增加我的壓力,而壓力也會不停的轉化為學習的動力,推動着我持續向前。因為我清楚的知道我要的是什么,我是為了什么為了誰在學習在努力工作。


  對於工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義,然而很多人看到的只是工作,卻並沒有思考工作背后的意義所在。工作不是目的,它只是一種實現目標的手段而已。我們需要清楚的知道,我們工作是為了什么?不同的角度帶來的意義完全不一樣,有的只能給你壓力,而有的卻能源源不斷的給你帶來動力。
你有認真思考過你在工作是為了什么嗎?


  在工作中,我們會發現有一些小伙伴有着上面這些意識,為什么付出了這么多,收入卻不成正比?當出現這種情況時,我們更多要檢查自己,自己的能力真的這么棒,在公司是不可或缺的嗎?是核心骨干不可替代嗎?如果真是這樣,公司不重視你那是公司的損失,就不需要困在這家公司,隨便出去大把機會,找到更好的非常容易,因為你是千里馬是金子。如果不是這樣,那就得好好反思自己,而不是在抱怨。
  公司招聘員工進來,目的就是為自己創收的,如果成本大於收入,那招進來就沒有意義。所以都會要求員工能勝任多職。而員工的晉升,除了要求能完成本職工作外,還需要協調安排其他人員的工作,需要處理更多的事務。如果一名員工只會着眼於自己眼前的工作,那他自己已放棄了晉升的機會。當然也不排除個別例外,但是萬一更換新公司時,還有沒有這樣的機會就很難說了。


  為什么我們也曾經非常努力去改變,去嘗試學習嘗試更多的機會,但結果卻是徒勞無功?是努力的方向錯誤?方法不行?沒有堅持到底?還是我們並不需要這么多的改變?


  不同的思維層次,導致不同的努力結果。
  員工思維的人,在工作中只是機械的做事,以完成工作任務不目的,至於做的好不好,做出來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是否能產生價值,就不在考慮的范圍之內。停留在這個層次的人,更多的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出發,凡事以自己為中心,覺得付出一定要有物質上的回報,晉升的空間有限。

  而一位員工想要晉升為管理層,實現經濟與能力的共同增長,那么在工作時,需要更多的提升自己的思維層次,站在管理的角度來思考事情。管理不只是從培訓和看書習得的,更多的是需要平時工作的細心觀察與體驗,觀察自己的上級領導們,他們是如果組織會議、安排工作、協調溝通、跟進進度、處理疑難雜症、事后總結回顧的。學習他們好的工作習慣與方法。如果你沒有這種想成為管理層的思維,同樣在一個環境中,你看到的都是問題,看到的是大家的缺點,或大家工作上管理上值得學習的東西往往會視而不見。沒有觀察與思考,同樣的工作同樣的忙碌,收獲取千差萬別。而有了管理思維,你的世界就好像突然開了一扇不一樣的窗口,能讓你看到更多想的更多。你會嘗試站在管理的角度來思考同樣的工作同樣的事情,卻可以得出完全不一樣的結論。工作的態度與積極性也會有很大的不同,而表現出來的能力與態度,也會被更多人看在眼里得到認可,這時你就會擁有比別人更多的晉升機會。

  當然有一些朋友並不想做管理,只想在技術領域深入的發展,那么你就必須擁有成長思維。
  我們都想做出一款爆款產品,將它寫在我們的履歷中,在更換工作時可以很自豪的說某某產品是我主導的由我開發出來的。但是沒有做爆款的心態與這種態度去專注,除了運氣好剛好進入好的公司與團隊,剛好做出一款爆款作品外,有多少機會能真的由自己制作出來?且這個履歷當中,它只能說明你參與過,但並不表示你能力繼續做出另一款爆款作品。因為除了需要團隊配合外,更需要的是擁有做出爆款的這種工作態度。
  擁有成長思維的人,在做產品或提供服務時,就不會過多的着眼於自己的付出,而是將產品或服務當成自己的產品與服務去做,去思考產品存在的問題是什么?是否有更好的優化方案?用戶的痛點在哪里?是否能滿足用戶的需要?用戶的體驗怎么樣?產品的價值所在……等等,沒有成長思維的人會將這一切推到產品或老板那里,只做自己份內的事情,而有成長思維的人,思考的是如何做出一款更好的產品,與公司共同成長。
  當然當公司不能滿足你的發展時,擁有成長思維的人和員工思維的人,更換新的工作時,誰的空間與機會更大這個一目了然。

  如果你不甘心想出來創業,那就必須擁有創業思維。
  創業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參與創業的人當中絕大部分都是創業失敗的。所以創業需要很謹慎之外,還需要更多的學習,學習公司的管理與動作流程,學習行政與財務工作,學習市場與運營知識,學習對外合作的各項事情……
  而在別人的公司工作,應當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空間,有創業意識的人會主動觀察公司當中各個部門的運作情況,會主動與他們熟絡起來請教各種問題,有意識的學習各種知識,將公司當作自己開公司的練習場所。這種不需要付出成本,有穩定收入,卻可以模擬練習的機會,是非常難得的。如果在公司里都混不好,無法提升業績與工作效率,無法管理好相關項目,無法跟不同部門人員協作好,哪怎么能確定自己出來單干或與人合伙,就一定能夠成功呢?那時會讓你付出更多的時間與物質代價去學習。

  擁有創業思維並不等同於老板思維,因為未真正的出去創業,絕大部分人都只能停留在想象階段,關注問題的角度會有很大的差別。
  老板思維關注更多的是收入、成本與機會,看待任何問題都會從這三方面去思考。同樣跟別人聊天,大家聽到的可能是故事,而老板聽到的是危機或機會。
  比如說最近廣州琶洲會展有很多展會,老板會思考這些展會與自己有關嗎?哪些展會可以參加或參觀的?存在什么機會?能把握嗎?如果自己開展會的話,要開什么類型的展會?有哪些方面的成本開支?要有聘請哪些人來幫忙?展館有多大?可以分成多少小塊?租金多少?這個主題的展會,要怎么提升知名度?要邀請哪些專有過來?要如何邀約?怎么宣傳?通過什么渠道宣傳?需要邀請什么廠商參加?邀請什么客戶參加?會展流程怎么安排?如何管理?如果發生意外怎么辦?應急方案是什么?展會收益有哪些?如何虧本怎么辦?有沒有應急預案?展會結束后需要跟進什么?怎么將展會的利益最大化?如何維護好客戶關系,來年能更好的舉辦下一期的展會?……
  老板會將自己代入其中的角色,全方位結構化系統化的思考各種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提前做好各種預案與准備工作。
  當然聽到行業的信息或其他問題時,也會全方位思考問題,尋找對自己有用的地方給予利用。

  當然這里的各種思維,並不是讓大家都要提升到創業或老板思維,不是每一個人都想創業做老板。而是希望大家不要停留在員工思維層次,我們工作不只是為了老板,更多的是為了我們自己,我們為公司拼搏,而同時事業也成就我們自己。


  在工作中可能會出現錯誤與各種問題,會面對指責甚至背很多黑鍋,會心懷各種不滿。但同一件事情換個角度看待,也會有不同的結果。
  如果我們站在成長思維角度,我們所面對的一切困難與問題,都是我們學習成長的機會。接受責怪會讓我們學會寬容;承擔責任會讓我們更快速的成長。當你將問題的所有權歸於自己時,你思考的方向不是在找人承擔責任,而是在尋求解決方案。

  為他人做事時,事情是別人的,自己只是幫忙,出了問題也是別人的責任。我們只能被動的接受,就算有更好的解決方案,也不會主動去思考或行動,而是等待別人來解決。因為考慮到主動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與時間,有可能付還不一定有好的結果,甚至要不好結果所帶來的承擔責任。
  而如果將問題所有權轉為自己的,那就是在為自己在做事情,會主動的去思考問題,去解決問題,尋找更優的解決辦法。
  比如說你想要購買一本書,在網上沒有找到購買地方,一般人可能就直接放棄了。如果你內心非常渴望想要這本書,你就會想盡一切的辦法去尋找,比如說問遍身邊的朋友、主動加入各讀書群、線下到各大書店尋找、讓在一線城市的朋友幫助尋找、去賣二手書籍的線上線下市場尋找,如果有朋友有實體版的,會問他賣不賣,不賣的話借過來復印,甚至國內沒有,尋找國外的朋友幫助等等。
  對待同樣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不同思維處理辦法完全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從中學習到的東西與成長速度也不一樣。


  我們要尋找工作的目標與意義,我們就需要跳出工作去思考,從我們人生的目標與意義中尋找答案。
  在活動中我們做了人生五樣的練習,每個人拿一張紙寫自己最重要的五樣。可以是特別具體的人或事,也可以是形容詞或名詞。然后,需要每次拿掉一樣你認為可以割舍的,到最后每個人都只能剩下一樣。
  例如:“兒子、愛情、快樂、健康、書”;“家人、愛情、工作、健康、旅行”等等。
  這個練習可以幫助我們進行深入的思考,對自己的價值觀放大后進行觀察。為什么最重要的5樣東西是這些?有什么可以替代的嗎?一樣一樣拿掉的時候其實蠻困難的,都是想要的,為什么要拿掉非常重要的其他幾樣?為什么留下的最后一項是這個?
  從練習的結果,可以清晰的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核心價值所在,而這個價值可能就是我們為之一生想要呵護的關心的人或事。只有明白了這個,我們工作才會有真正的方向與目標,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在活動中,大家都認真的繪制了自己的生命線圖形,回顧自己過去生命中所發生的,對自己有影響或重要的事件。
  從生命線中我們可以看到自己所經歷過的,起起浮浮的事情,清晰的知道那些事情影響了自己人生的走向,又是哪些決定哪些選擇,造就了現在的自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們可以從自己以及別人的經歷中總結出更好的經驗指導自己工作與生活中所面對的選擇。
  然而,我們能繪制出自己的過去,但未來呢?未來將會面對什么,很多人卻並沒有去深入思考,以至於沒有做好相關的准備,等待着壓力與危機的出現,卻毫無辦法,只能強抗。
  生命是一個輪回,生命中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特定的事情可能會發生,比如說20多歲進入社會,迎接的是融入社會融入公司,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隨着年齡的增長,會面臨買車買房,結婚生子,家境一般的話,這些開支是一個很沉重的負擔;由於我們國家教育體系並沒有夫妻關系與親子關系的教育培訓,人人都是新手上崗,靠從父輩中學來的經驗去經營家庭,需要花大量時間去慢慢磨合,必然會面臨各種挑戰,各種矛盾、爭吵隨時都會發生;隨着小孩的成長,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各種開支花費也讓不少人有着沉重的負擔;而進入30而立年齡之后,因多數人年青不太注意身體鍛煉,慢慢會出現各種亞健康問題;對於不愛學習,止步不前的人,35歲以后會慢慢感受到工作與生活中的各種壓力,中年危機隨着而來,而這時父母也慢慢年老,健康大不如前,稍微大病一場,沒十幾萬可能出不了醫院,嚴重的患各種癌症的,辛辛苦苦儲蓄下來的錢一下全部用完可能還不夠;如果還有祖輩的人,生病時想要好好陪伴,發現工作卻無法停下來,因為需要承擔的責任像一座大山一樣扛在肩上,讓你動彈不得;進入40后,發現招聘信息寫着各種年齡限制,可選擇的事業越來越少……


  可能每個人都不一樣,有少數人不需要憂慮上面所說的一切,但你能保證自己永遠可以跳出來笑看人生嗎?
  如果沒有提前考慮到可能會面對這么多不可預知的事情,沒有做好預防准備,事情來臨時你又會怎樣去迎接?
  面向未來,想要真正解決這些問題,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從現在開始,努力學習提升自己的能力,包括專業技能、管理能力、溝通能力、夫妻親密關系能力、親子教育能力、健康知識、幸福能力……這些知識都是人生成長過程中需要去學習與提升的能力。
  當你的各方面能力增強起來,收入自然就會跟着提升,你的抵抗風險的能力也隨着增強了。而收入與夫妻關系相處的技巧,直接影響到家庭的幸福感。穩定有保障,且並不低的收入,可以讓你減少家庭中一些不必要的雞毛蒜皮的事情發生爭吵,可以為小孩提供更好的成長環境與學習機會,還可以為自己的興趣愛好投入更多的空間。
  而學習夫妻關系與親子關系技巧,可以讓你減少家庭矛盾的發生,減輕孩子叛逆期的對抗。
  我們多數人辛苦工作,為的不就是家和孩子嗎?為了想要擁有幸福美滿的家庭嗎?如果為了工作,到頭來家庭矛盾頻發,等孩子長大后親子關系陷入僵局,等你再想回頭時,會發現一切都已太遲,沒有后悔葯可以吃。


  沒有目標就沒有方向,如果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么你怎么有動力且要怎么努力呢?
  哈佛大學利用25年跟蹤研究了一群人,最終得到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
  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也就是用大腦來管理自己的目標;10%的人有清晰但較短的目標;3%的人有清晰長遠的目標。
  經過25年的歲月變遷:
  27%的人在抱怨社會,抱怨自己的出身不好;60%的人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是一般的企業員工,或者已經失業;10%的人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3%的人成為了社會精英。
  這個研究的結論就證明了:擁有長達一生的清晰的夢想,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大家沒有清晰長遠的目標,那你也應該擁有一個清晰短期的目標,做一個一年的夢想就非常好。

  要定自己的目標,我們需要鍛煉與提升我們的思維層次,提升我們的眼界。知乎-富研社-謝春霖專欄中《成大事者,不做選擇題》有下面這幾句話說的非常好:
  如果你心中沒有大目標,就會糾結於眼前的小事,你仔細想想自己每天在糾結的事情,其實大多數都是屁點大的事;
  如果你竟然還覺得這些屁點大的事,就是天大的事,那么你最終只能做成天大的屁事;
  成大事者不糾結,不是讓自己做任何決策都變得果斷有效,而是讓這些小選擇,從此變得無關緊要;

  我們的格局有多大,發展空間就有多大。
  設定目標並不是隨隨便便寫下一個想法,我們想要目標可以落地可以實現,就必須符合SMART原則,這個目標對於你來說必須要有價值和有意義才行。

  我們經常會聽到選擇比努力更重要,然而多數人卻不明白,選擇不是隨便選,靠運氣,而是需要方式方法的,需要你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了解背后的關鍵,了解歷史情況,了解當前基礎信息,預測未來發展變化,去設計出相關的公式與算法進行計算,最后通過計算統計出合理的不偏離實際的分值。“你在「選擇」這件事情上不花更多的精力,你怎么證明你已經把選擇看的比努力更重要?”——注:出自知乎-富研社-謝春霖專欄

  我們選擇了想要堅持的事業,如果它沒有跟我們的夢想關聯起來,那么你的堅持可能會讓你很痛苦,因為沒有足夠的力量支持你朝着這個目標或方向持續前行。能讓我們一直不需要堅持就可以做到的事情,肯定是我們內心喜歡的事情,它不需要外力去推動,就會持續向前演化發展。


  當問到有沒有自己的夢想或人生理想時,有部分小伙伴說從來沒想過,有的是沒有認真思考過。
  夢想不能當飯吃,但夢想卻是我們內心渴望得到的、想要實現的目標,有了它我們的人生有才駛向的方向。
  就像前面所說的一樣,如果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該往哪去且動力從何而來?
  好好想一想,你想要什么樣的生活?你有什么夢想想要實現?找個人一起制定計划去努力吧。
  夢想要落地,應當必須結合實際,需要思考為了實現夢想,你需要做點什么?做到了這些事情,是否就能完成你的夢想呢?然后再一步步的將具體的事情進行分解,分解到年、月、周,然后開始執行。
  夢想是我們人生中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如果你都不能為實現它去花上一點點時間,那么你的夢想只能是空想而已。


  回來工作上來,工作是我們實現夢想的工具,事業的成功可以讓我們更好的享受生活。對於工作,我們也需要好好的思考,設定工作的目標,然后一步步的將它實現。


  當我們已經有了明確的目標以后,還需要認真思考一下,對於我們自己來說,成功的標准是什么?每個人對於成功的標准都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要求很高,有的人要求比較低。就像敏捷開發一樣,我們需要定義我們的DoD,如果沒有成功的標准,我們就無法進行驗收,無法確定已經完成了。又比如說對於幸福這個話題,同樣每個人對於幸福的理解也是不一樣的,如果你沒有屬於自己的標准定義,你就很難體驗到幸福的感覺,你身邊的人也很難給予你想要的幸福。
  我們想要擁有屬於自己的成功,就必須去定義屬於自己的成功標准。


  有了明確的目標,同時對自己的現狀了解的足夠清楚后,我們就可以使用差距分析工具,來幫助我們制定具體的實現計划,分解任務,一步一個腳印的執行,這樣才可以實現我們想要的目標。


  當然,我們建議你在制定目標與方向時,就像前面所說的找到你喜歡的、享受的事情或方向,這是你的優勢或興趣所在,優勢與興趣會讓你不需要堅持就可以長期持續下去,讓你不停的學習成長,讓你變得更加的優秀。


  一個人只能是從優秀走向更優秀。在長短板理論當中,短板理論一直誤導了很多人,同時也包括我在內。我用了前面10多年的時間在學習如何改變自己,改變短板。而這種體驗讓我非常痛苦,經常要反思想與行為的去做很多自己並不喜歡的事情,然而做了這么多自己卻並沒有太大的改變,結果是讓我成為了普通人,努力了好多年卻沒有什么好的結果。直到有一天我醒悟了過來,開始專注於自己的興趣與優勢所在,經過這8、9年的努力,終於成為了今天的我。在發揮優勢的同時,發現沒有刻意去練習彌補的短板卻不知不覺消失了,在優勢成長的同時,它也在成長,並追趕了上來。


  對於職業優勢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要多去尋找那些可以幫助我們成長的,感興趣的,完成后讓自己有成就感的事情。反復的去做這些事情,會讓我們得到很多正面的反饋,讓我們“玩上癮”,在這個過程中經驗就會不斷的積累起來,直到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下面很多是周金根老師課程里講授的內容,具體就不在這里詳細解釋說明,有興趣的可以掃文章后面的二維碼參加我們組織的線上線下活動,一起參與學習。

 

 

4月份IT幫線下活動:完整而非完美生活系列二:❤️家庭❤️

   北京站報名二維碼            深圳分站報名二維碼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