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老師的行醫特點:不用葯,針灸取穴少,患者感覺舒服,療效突出。萬老師認為痛則不通,不通則痛,氣血滯瘀導致,通過銀針疏通經絡,以去百病。常用細針,一般疾病取穴1-5穴,肩周炎、腰痛、肋間神經痛、落枕、坐骨神經痛、偏頭痛等,一般一次可以治愈,完全偏癱則需要兩個療程左右。常用穴位總結如下:
“曲而不伸,病在三陰經,伸而不曲,並在三陽經”
一、陽光穴
1、風寒引起身體疼痛 2、腰部疼痛/腰肌勞損 3、肩部疼痛4、腎陽虛5、腰部寒涼性疾病
二、內關穴
1、胃痛2、胸部右上方痛 3、咽喉異物感(咽不下、咳不出、疼痛、發癢)4、+足三里:胃氣上逆《足三里是胃經的合穴,又是全身的強壯穴,內關可調節胃功能》 5、肋間神經痛 3-4肋間(胸肋若有病,速與內關謀)
6、深呼吸疼痛或者壓痛 7、癔症性失語
三、足三里
1、肚子痛 2、+陽陵泉:肩背痛 3、+ 攀登穴(天樞穴外1厘米,斜向中脘穴):上腹部脹滿、下垂、惡心欲嘔 4、吃涼食引起胃陰陽寒熱失調的腹瀉
四、合谷穴
1、頭疼 2、+風池穴:左側頭痛
五、陽陵泉+足臨泣穴
1、腳扭傷 2、同側陽陵泉:同側肩周炎
六、印堂穴(督脈)透攢竹穴
1、腰部疼痛2、頸椎疼痛
七、丘墟穴
1、腳踝扭傷
八、太沖穴
1、頭暈伴惡心 2、肝開竅於目,肝火盛導致眼壓高+足三里有利於眼睛的恢復降低眼壓 3、太沖+足三里+合谷:肝陽上亢,濁氣上升,侵入清竅,引起嚴重頭暈
九、安眠穴2
1、頭昏腦漲、頭發蒙 2、
十、太溪、三陰交、足三里(培補元氣,滋肝補腎,強體健身)
1、眼睛干澀
十一、曲池穴
1、眼睛疼痛,結膜和鞏膜嚴重充血,怕光
十二、三陰交
1、+足三里、百會、風池治療黃斑病變:肝脾腎問題
十三、風池穴+百會穴+足三里+合谷
1、鼻炎,鼻塞
十三、氣海、關元、三陰交、足三里、內關、照海
1、哮喘 2、腎不納氣 3、氣海、關元、足三里、三陰交、照海:尿頻、尿急 4、氣海、三陰交、足三里:雙手顫抖
十四、肺俞+腎俞穴+足三里+三陰交+尺澤
1、哮喘
十五:陰陵泉+三陰交+足三里+復溜
虛證、實證同時存在,陰陽、表里、虛實均失調:經常出汗,夜間盜汗,口干舌燥,不斷喝水,病灶在脾
十六、落枕穴(手針)
手上落枕穴,脖子痛,頭暈不適
十七:頭針療法:暈聽區雙側
1、神經性耳聾 2、葯物性耳聾 3、老年性耳聾
十八、瀉太沖,患側地倉投頰車穴治療面癱:10次一療程,開始連續針刺3天,然后隔一天或2天再進行針刺,每次2-5針,一般7-8次可以治愈。
1、太陽、下關、陽白、合谷、足三里、三陰交、太沖:幾個療程治療嘴歪眼斜
2、患側地倉透頰車:電風扇吹得嘴眼歪斜
3、太陽、下關、地倉透頰車,瀉太沖、足三里:面癱
十九、女膝穴:從足跟中央進針,向內上方,治療足跟痛
二十、雙側耳輪
座瘡
二十一、安眠2+足三里+三陰交+腎腧+尺澤
鮮姜塗患處,然后熱敷,梅花針扣刺,每日一次,一個療程:脫發
二十二、環跳、委中、足三里、三陰交:腰痛
二十三、內犢鼻穴或者外犢鼻穴
1、膝關節炎2、+實證、熱證:血海、梁丘、足三里、陽陵泉、鶴頂
二十四、頭針:視區
1、眼底充血、水腫、玻璃體混濁
二十五、內關+左側環跳、足三里、三陰交、照海、商丘、太溪、血海、鶴頂、曲池、內關、曲泉、高舉
1、偏癱
二十六、合谷穴、內關、氣海、足三里、三陰交(10次后)
1、阿爾茨海默病:能簡單語言交流,食欲增加,大小便正常,不再卧床不起 2、腦梗死帶語言不清、記憶力下降、渾身無力,右手麻木,大便不通暢 3、腦溢血顱內淤血
4、合谷、內關、足三里/太陽穴:
1、脾胃虛寒造成食欲不振 2、調節大腦,醒腦提神,疏通經絡,補氣補血,用於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