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OSI參考模型?
一般都叫OSI參考模型,是ISO(國際標准化組織)組織在1985年研究的網絡互聯模型。該體系結構標准定義了網絡互聯的七層框架(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即OSI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在這一框架下進一步詳細規定了每一層的功能,以實現開放系統環境中的互連性、互操作性和應用的可移植性。
OSI參考模型先有理論再去指導市場,但是失敗了,所以市場上並沒有按照這種模型。
由於參考模型是抽象的概念,所以它的七個層次也是抽象的概念
OSI參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開放式系統互聯)共分為七個層次:
7:應用層(Application)
6:表示層(Presentation)
5:會話層(Session)
4:傳輸層(Transport)—— 負責報文的分段與重組
SAP尋址:確保將完整的報文提交給正確的進程,例如:端口號
3:網絡層(Network)——負責源主機到目的主機數據分組交付
邏輯尋址(Logical addressing):全局唯一邏輯地址,確保數據分組被送往目的主機,如:IP地址
路由(Routing):路徑選擇
分組轉發:
2:數據鏈路層(Data link)—— 負責結點—結點(node-to-node)之間的數據傳輸,以幀為數據傳輸的單位。
組幀(Framing):數據加頭加尾構造幀
1:物理層(Physical)—— 解決了單一bit的傳輸問題,所以不用加頭加尾
二:TCP/IP參考模型
4:應用層
3:運輸層
2:網際層
1:網絡接口層
三:五層參考模型
它是綜合了OSI和TCP/IP模型的優點:
5:應用層 —— 各種網路應用:FTP,SMTP,HTTP 對應數據形式:報文(message)
4:傳輸層 —— 進程到進程的數據傳輸:TCP,UDP 對應數據形式:段(segment)
3:網絡層 —— 源主機到目的主機的數據分組路由和轉發:IP協議,路由協議 對應數據形式:數據報(datagram)
2:數據鏈路層 —— 相鄰網絡元素(主機,交換機,路由器等)的數據傳輸:以太網(Ethernet),802.11(WIFI),PPP 對應數據形式:幀(frame)
1:物理層 —— 比特的傳輸 對應數據形式:比特(b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