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參考模型體系結構,其中可以分為以下七層:
1. 應用層 (為應用軟件提供接口,是應用程序能夠使用網絡服務,常見的協議有http(80), ftp(20/21), smtp(25),pop3(110),telnet(23),dns(53)等)
2. 表示層(數據的解碼和編碼,數據的加密和解密,數據的壓縮和解壓縮)
3. 會話層(建立,維護,管理應用程序之間的會話,對話控制,同步)
4. 傳輸層 (負責建立端到端的連接,保證報文在端到端之間的傳輸;服務點編址、分段與重組,連接控制,流量控制,差錯控制)
5. 網絡層(負責將分組數據從源端傳輸到目的端;為網絡設備提供邏輯地址,進行路由選擇,分組轉發; IP協議,工作在這層的設備:路由器)
6. 數據鏈路層(在不可靠的物理鏈路上,提供可靠的數據傳輸服務,把幀從一跳(節點)移到另一跳(節點);組幀,物理編址,流量控制,差錯控制,接入控制(mac地址) 交換機)
7. 物理層(負責把逐個的比特從一跳(節點)移動到另一跳(節點);定義接口和媒體的物理特性,定比比特的表示,數據傳輸速率,信號的傳輸模式(單工,半雙工,全雙工),定義網絡物理拓撲(網狀,星型,環型,總線型等拓撲))
路由器的作用:
1. 尋址
2. 路徑選擇(路由表)
3. 數據轉發
4. 廣播控制
5. 流量過濾
6. 連接廣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