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參考模型


OSI參考模型


 

1、OSI參考模型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開放系統互連模型。

  理論有多成功,市場就有多失敗的一個模型。這個模型沒有在實際中使用起來。

下圖,解釋一下在OSI參考模型下的通信過程。

 

通過2張圖,理解主機A經過中間系統和主機B進行通信。

 

任何端系統之間的通信,都離不開物理鏈路,也就是說任何數據都是通過物理介質進行傳輸的。那么也就注定所有的數據最終都會到達 物理層,經過物理層之間進行傳輸。

 

  在主機A和中間系統之間,主機A應用層的數據,依次通過表示層、會話層、傳輸層、網絡層、數據鏈路層的封裝,到達物理層,變成了一連串01數據,在物理介質上進行傳輸。中間系統遵循主機A物理層和中間系統物理層之間的協議接收數據。

  中間系統接收到一連串0101這樣的信號后,遵循主機A數據鏈路層和中間系統數據鏈路層之間的協議,對信號進行還原,還原后的數據交給上層,也就是網絡層。

  中間系統的網絡層,根據路由協議表記錄的,明確了數據的下一步傳輸方向,也就是主機B。中間系統的網絡層 會遵循其和主機B網絡層之間的協議,進行數據的再封裝,交給數據鏈路層。

 

  同理,中間系統的數據鏈路層也會遵循其和主機B數據鏈路層之間的協議進行封裝,交給物理層。物理層不需要任何封裝,直接就是一連串0101數據,經過物理介質傳輸到主機B。

主機B的物理層接收到的數據,依次向上層還原,直到還原出來主機A應用層的數據。

以上。

 

  在以上的傳輸過程中,傳輸層及其以上所有層次的數據,在經過中間系統的傳輸過程中,是不需要被拆開、重新封裝的,所以在邏輯上相當於直連的,也就是我們說的端到端的。(我理解的是從一端直接到另一端的。)

 

  主機A應用層的數據,在主機A中經過了層層封裝,變成了一一連串0101的信號,這樣就可以通過物理介質進行傳輸了。

 

  到達中間系統的數據,先還原,直到暴露出網絡層的數據,然后再根據中間系統和主機B的協議,一層一層封裝,變成一連串0101的信號,再經過物理介質傳輸。也就是說中間系統有還原、再封裝的功能。

 

  在主機B中還原出來主機A應用層的數據,也就是最原始的數據,比如應用層HTTP協議的數據(也就是用戶瀏覽網頁的請求)等。

 

  

 

  這就是OSI參考模型下,數據的傳輸過程。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