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問題
今天突然想聊聊最近對職場的一些感悟。
這段時間,小端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作為一個程序員,怎么才能成為團隊的核心?
還記得剛入職場那幾年,小端一直覺得,技術過硬,經驗豐富,敢打敢拼,就是答案。並且也一直踐行着這個認知,不斷的學習新技術,鞏固老知識。可是多年后回過頭看下,驚訝的發現,新技術更新迭代的速度能讓人發狂,老知識也逐漸成了海量,並且一旦一段時間不用,就仿佛自己曾經只是在夢里見過有沒有。為什么?難道那些“核心們”,真的就有一顆最強大腦?似乎並不是那么回事。
有了疑問,就要調查研究,就要深度思考。小端拒絕做一個蒙頭狂奔的莽夫。
通過與“核心”接觸過程中的觀察和感受逐漸發現,限制了自己高度的,是自己的認知。是自己把自己局限於一個很窄的領域,這就好比:我只要上了好大學就一定有個好工作。本是不相關、或者若相關的兩件事,硬扯到一起,建立了因果關系。那么結果可想而知,當從因出發,無法收獲果時,那種失落與無奈,其言難表。
分析問題
那么真正限制我們稱為“核心”的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我們得明白,在職場中,公司對員工的要求是什么?
是員工技術過硬?經驗豐富?敢打敢拼?顯然不是這些,說的直白一點,這都是我們自己對自己的要求。
公司要求的,其實很簡單,是能成事。是人效最大化。
而個人的自我要求,都是在匹配公司要求過程中產生的附加值。且這些附加值累加在一起,遠小於能成事這個要求。
那么問題來了,我們到底該具備什么能力,才能無限接近這個要求呢?
綜合素質
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概念,也是一個務虛的概念。但是一旦想明白了,實踐了,收獲絕不是看一本大部頭技術書能比擬的(聲明一點:我不排斥極客精神,相反,我認為如果兩者兼得是最完美的。雖然做起來很難)。
可執行的解決方案
嗯...進入正題,接下來將花費幾天的時間,和大家分享我通過讀《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后的對上述問題一些思考。
(這不是一個廣告)
在很多年前我就知道這本書,但是因為這個名字,我就一直很排斥。這還要追憶到早年間小端的一段奇葩經歷:在很多年前,在朋友的案頭看到有很多成功勵志類的書,抱着好奇的心態翻了翻,發現內容真的很糙,套路就是先列幾條作者自己都不相信的人生律條,然后就是反反復復的舉一些干巴巴的例子,什么小王&#¥@……,老張!@#¥¥,嚴重缺乏邏輯性,純粹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編的低劣小故事,后來了解到其實國內有那么一個出版行業,就是一堆編輯,利用網絡,東拉西湊一堆內容,然后就成功占有了各大書店最顯眼的位置。誰讓這個社會都喜歡成功學呢。這種成功學版物,真是一碗難喝的雞湯啊。
所以我先入為主的就給這本書打上了列“道理”,講“故事”標簽。
而真正開始認真讀,源自圈內一位高T大佬的熱情推薦(原諒我,也深刻的受這種成功者光環的影響)。
小端之前讀過《怎樣閱讀一本書》,按這個套路讀下來,在開始階段,不得不說,一直對書名+簡介目錄存疑。看起來毫不相關的幾個“習慣”,怎么就讓人高效了呢?
嗯,通讀下來,特別是反復讀的時候發現,原來這七個習慣,一脈相承,首尾相連。
首先,作者史蒂芬.柯維把個人的成就,建立在兩個模型之上:個人能力的精進+對團隊的驅動。
個人能力是基礎,是敲門磚,是大廈的地基,是未來一切可能的前提。
[對應前三個習慣: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
而對團隊的驅動力,則是決定高度的充要條件。作者反復強調,在如今的社會,靠大俠式的個人主義精神,終究難成大器,現在是一個到處充滿協作的環境。我們不要1+1<=1的效果,我們甚至不能滿足於1+1=2的效果,我們要學習書中的精髓,讓團隊協作效果是1+1>2。
[對應4,5,6習慣:共贏思維,知己解彼,統合綜效]
人生是一場修煉,這兩個模型,就是通往巔峰的秘籍。而人生的整個過程,又可以划分為三個階段:
-
依賴期:個人能力極弱,可以理解為初入師門的小白。
-
獨立期:精通第一個模型,即個人能力精進,能獨立成事。
-
互賴期:學成第二個模型,能驅動團隊的高效能,達到1+1等於8,等於16的效果。
對兩個模型的研習,始終貫穿於人生的整個階段。這也就是第7個習慣的精髓:不斷更新。只有這樣,才能讓成長過程,呈螺旋式上升。
下面用圖的方式,更形象的說明上述理論:
從圖中可以看到,人生每個階段,如若攀梯,困難必將伴隨整個學習過程。而每個習慣之間,每個模型之間,都是針尖對麥芒之態勢,深度學習過程中,預示着必將帶來思想的激烈碰撞。
言於此,標題中的問題:這本書是不是一碗雞湯?相信你也有了自己的答案了。
歡迎掃描以下二維碼關注公眾號:小端有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