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http://blog.csdn.net/mingzai624。
如果用戶沒有對GeoServer的文件系統進行更改的話,那復制解壓上面文件完成后的文件目錄應該是:geoserver/data_dir/data/nyc_roads,然后就是四個所需的Shapefile格式文件。
新建一個工作區
部署地圖數據第一個步驟即為新建一個工作區,工作區(WorkSpace)是一個用於組織類似圖層數據的容器。我們常常會把一些相關的圖層數據放到一個工作區里。
新建工作區的操作流程為:
登錄GeoServer的Web管理界面,依次點擊右側的工作區–添加新的工作區,進入新建工作區的界面,在這里需要輸入工作區的名字和命名空間URL。
工作區名字就是一個標志符,用來區分你的不同的項目,而命名空間URL(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通常是一個與你項目有關的超鏈接,如果你的服務器接入了互聯網,做好了相關配置與發布,那么可以在互聯網上通過這個URL來訪問你的數據。
最后點擊提交完成創建。
新建數據存儲
為了添加nyc_roads中的Shapefile地圖數據,你必須建立一個數據存儲。數據存儲實際上維護着地圖數據和文件系統中的文件夾的映射關系。
點擊數據存儲–添加新的數據存儲,我們可以看到GeoServer支持的眾多矢量數據和柵格數據源:
因為我們要發布的是Shapefile地圖數據格式,我們點選Shapefile – ESRI(tm) Shapefiles (*.shp)即可。
然后按照圖中所示填寫好相關信息。
要注意的是工作區應該選擇我們第一步建立的,Shapefile文件的位置通過瀏覽選擇我們在准備工作中復制到數據目錄下data文件夾中的Shapefile。然后數據表的字符集應該和源數據一致,如果不知道源數據的字符集,建議選擇UTF-8,保證對中文系統和用戶的支持。
最后點擊保存完成創建。
創建一個圖層
新建數據存儲后,默認會停留在新建圖層的界面,我們直接在此開始建立圖層。因為只有一個圖層nyc_roads,點擊發布進入圖層編輯界面。圖層編輯界面定義了圖層的數據和發布參數。填入了名稱、標題、摘要等基本信息后,我們需要定義重要的SRS信息和邊框信息。
本機SRS是指地圖數據本身的坐標參考系統,這是由地圖數據本身的屬性決定的,也是不可修改的。GeoServer會自動從數據文件中讀取這一信息。
相對應的Native Bounding Box則是根據本機SRS自動計算出來的邊框,我們點擊從數據中計算就能計算出來邊框范圍。
定義SRS是指我們自己想要定義顯示地圖數據的坐標參考系統,我們通過右邊的查找按鈕進行查找選擇。
對於國內用戶來說,常用的坐標系統可以通過鍵入“beijing”、”xian”或者4326(WGS-84的編碼序號)進行查找選擇。選擇確定后,通過點擊“compute from nativ bounds”可以計算出在這個坐標系統下的邊界。
最后點擊保存進行發布。
圖層預覽
為了驗證我們部署發布Shapefile地圖數據成功與否,可以對剛剛發布的數據進行預覽,點擊左側的Layer Preview,找到我們剛剛發布的地圖圖層,點擊”Openlayers“進行預覽,如果成功你可以看到下圖所示的道路分布。
在這里,我們已經可以通過默認的控制條來進行放大縮小與平移,還能點擊圖中的地理要素來查看屬性。
測試得到的URL為:
圖層疊加呈現
在訪問WMS服務的時候通常都是將多個地圖圖層進行疊加組合,才能完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地圖界面呈現。在訪問WMS服務的時候圖層疊加非常簡單,就是在WMS請求地址的layers參數后面用逗號(“,”)將多個圖層進行分割就可以了。下面的WMS服務請求地址就疊加了3個地圖圖層:
http://localhost:8080/geoserver/newyorkroad/wms?service=WMS&version=1.1.0&request=GetMap&layers=newyorkroad:layer1,newyorkroad:layer2,newyorkroad:layer3&styles=&bbox=105.286,28.163,110.194,32.203&width=512&height=421&srs=EPSG:4326&format=application/openlayers
layers=newyorkroad:layer1,newyorkroad:layer2,newyorkroad:layer3,表示此WMS服務請求是由三個地圖圖層疊加組合而成的。
小結
至此,通過GeoServer部署發布Shapefile地圖數據已經介紹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