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設計模式之十四命令模式(Command Pattern)【行為型】


一、引言

   今天我們開始講“行為型”設計模式的第二個模式,該模式是【命令模式】,又稱為行動(Action)模式或交易(Transaction)模式,英文名稱是:Command Pattern。還是老套路,先從名字上來看看。“命令模式”我第一次看到這個名稱,我的理解是,可能是一種行為或者一個操作就是一個命令。“命令”這個詞語在軍隊里面用的最多,比如:下達作戰命令,接下來就是上戰場玩命了。基於這些,我感覺“命令”就是任務,執行了命令就完成了一個任務。或者說,命令是任務,我們再從這個名字上並不知道命令的發出者和接受者分別是誰,為什么呢?因為我們並不關心他們是誰,發出命令的人發出命令,可以繼續做其他的事情,接受命令的人執行任務就可以,不需要你發出命令,還要監督我們完成,只要我們完成任務是合格的就行。這種行為也就是“解耦”。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可以拿來說明這個模式,我們還拿吃餃子這個事情來說。我的奶奶說了,今天想吃餃子,發出了命令,然后我奶奶就去看電視去了。我們夫妻倆收到命令就開始和面,做餃子餡,包餃子。餃子包好了,我們就休息一會,等下午5點就開始燒水煮餃子了,晚飯的時間到了,我奶奶按時吃上了餃子。還有很多例子,就不一一列舉了。

二、命令模式的詳細介紹

2.1、動機(Motivate)

   在軟件構建過程中,“行為請求者”與“行為實現者”通常呈現一種“緊耦合”。但在某些場合——比如需要對行為進行“記錄、撤銷/重做(undo/redo)、事務”等處理,這種無法抵御變化的緊耦合是不合適的。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將“行為請求者”與“行為實現者”解耦?將一組行為抽象為對象,可以實現二者之間的松耦合。

2.2、意圖(Intent)

   將一個請求封裝為一個對象,從而使你可用不同的請求對客戶(客戶程序,也是行為的請求者)進行參數化;對請求排隊或記錄請求日志,以及支持可撤銷的操作。                                      ——《設計模式》GoF

2.3、結構圖(Structure)

     

2.4、模式的組成
    
    從命令模式的結構圖可以看出,它涉及到五個角色,它們分別是:

    (1)、客戶角色(Client):創建具體的命令對象,並且設置命令對象的接收者。注意這個不是我們常規意義上的客戶端,而是在組裝命令對象和接收者,或許,把這個Client稱為裝配者會更好理解,因為真正使用命令的客戶端是從Invoker來觸發執行。

    (2)、命令角色(Command):聲明了一個給所有具體命令類實現的抽象接口。

    (3)、具體命令角色(ConcreteCommand):命令接口實現對象,是“虛”的實現;通常會持有接收者,並調用接收者的功能來完成命令要執行的操作。

    (4)、請求者角色(Invoker):要求命令對象執行請求,通常會持有命令對象,可以持有很多的命令對象。這個是客戶端真正觸發命令並要求命令執行相應操作的地方,也就是說相當於使用命令對象的入口。

    (5)、接受者角色(Receiver):接收者,真正執行命令的對象。任何類都可能成為一個接收者,只要它能夠實現命令要求實現的相應功能。

2.5、命令模式的代碼實現

    下面以生活中吃餃子為例來說說如何實現命令模式吧。在現實生活中,作為北方人都愛吃餃子,我奶奶特別愛吃餃子,我也遺傳了這個愛好。今天早上,我奶奶就發布了命令,說她老人家想吃豬肉大蔥餡的餃子。我奶奶腿腳不好,就讓我爸爸捎個話給我們夫妻倆,晚上要吃豬肉大蔥餡的餃子。我瞬間就明白了,這個偉大的任務就落到我們夫妻倆肩上了。說做就做,保證晚飯能吃上熱氣騰騰的餃子,具體實現代碼如下:

 1 namespace 命令模式的實現
 2 {
 3     /// <summary>
 4     /// 俗話說:“好吃不如餃子,舒服不如倒着”。今天奶奶發話要吃他大孫子和孫媳婦包的餃子。今天還拿吃餃子這件事來說說命令模式的實現吧。
 5     /// </summary>
 6     class Client
 7     {
 8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9         {
10             //奶奶想吃豬肉大蔥餡的餃子
11             PatrickLiuAndWife liuAndLai = new PatrickLiuAndWife();//命令接受者
12             Command command = new MakeDumplingsCommand(liuAndLai);//命令
13             PaPaInvoker papa = new PaPaInvoker(command); //命令請求者
14 
15             //奶奶發布命令
16             papa.ExecuteCommand();
17 
18 
19             Console.Read();
20         }
21     }
22 
23     //這個類型就是請求者角色--也就是我爸爸的角色,告訴奶奶要吃餃子
24     public sealed class PaPaInvoker
25     {
26         //我爸爸從奶奶那里接受到的命令
27         private Command _command;
28 
29         //爸爸開始接受具體的命令
30         public PaPaInvoker(Command command)
31         {
32             this._command = command;
33         }
34 
35         //爸爸給我們下達命令
36         public void ExecuteCommand()
37         {
38             _command.MakeDumplings();
39         }
40     }
41 
42     //該類型就是抽象命令角色--Commmand,定義了命令的抽象接口,任務是包餃子
43     public abstract class Command
44     {
45         //真正任務的接受者
46         protected PatrickLiuAndWife _worker;
47 
48         protected Command(PatrickLiuAndWife worker)
49         {
50             _worker = worker;
51         }
52 
53         //該方法就是抽象命令對象Command的Execute方法
54         public abstract void MakeDumplings();
55     }
56 
57     //該類型是具體命令角色--ConcreteCommand,這個命令完成制作“豬肉大蔥餡”的餃子
58     public sealed class MakeDumplingsCommand : Command
59     {
60         public MakeDumplingsCommand(PatrickLiuAndWife worker) : base(worker) { }
61 
62         //執行命令--包餃子
63         public override void MakeDumplings()
64         {
65             //執行命令---包餃子
66             _worker.Execute("今天包的是農家豬肉和農家大蔥餡的餃子");
67         }
68     }
69 
70     //該類型是具體命令接受角色Receiver,具體包餃子的行為是我們夫妻倆來完成的
71     public sealed class PatrickLiuAndWife
72     {
73         //這個方法相當於Receiver類型的Action方法
74         public void Execute(string job)
75         {
76             Console.WriteLine(job);
77         }
78     }
79 }


   這個模式有點復雜,剛開始也不是很好理解,這種模式在我們現實的編碼中用的不是很多,可能針對特定領域的軟件或者系統需求更大,比如:文檔編輯等。在編碼過程中慢慢體會吧,仔細看看代碼的結構和模式的使用場景。這個模式的也有一些變形,某些角色可以合並或者省略。我寫的這個代碼實現,沒有突出命令的Redo和Undo,也沒寫命令的排隊,但是大家要知道,之所以把行為抽象獨立對象,就是要對其可以進行特殊處理。

三、命令模式的實現要點:
    
     1、Command模式的根本目的在於將“行為請求者”與“行為實現者”解耦,在面向對象語言中,常見的實現手段是“將行為抽象為對象”。

     2、實現Command接口的具體命令對象ConcreteCommand有時候根據需要可能會保存一些額外的狀態信息。

     3、通過使用Composite組合模式,可以將多個命令封裝為一個“復合命令”MacroCommand。

     4、Command模式與C#中的Delegate有些類似。但兩者定義行為接口的規范有所區別:Command以面向對象中的“接口-實現”來定義行為接口規范,更嚴格,更符合抽象原則;Delegate以函數簽名來定義行為接口規范,更靈活,但抽象能力比較弱。

     5、使用命令模式會導致某些系統有過多的具體命令類。某些系統可能需要幾十個,幾百個甚至幾千個具體命令類,這會使命令模式在這樣的系統里變得不實際。

      3.1】、命令模式的優點:

          (1)、命令模式使得新的命令很容易被加入到系統里。

          (2)、可以設計一個命令隊列來實現對請求的Undo和Redo操作。

          (3)、可以較容易地將命令寫入日志。

          (4)、可以把命令對象聚合在一起,合成為合成命令。合成命令式合成模式的應用。

      3.2】、命令模式的缺點:

           (1)、使用命令模式可能會導致系統有過多的具體命令類。這會使得命令模式在這樣的系統里變得不實際。

     3.3】、命令模式的使用場景:

          (1)、系統需要支持命令的撤銷(undo)。命令對象可以把狀態存儲起來,等到客戶端需要撤銷命令所產生的效果時,可以調用undo方法把命令所產生的效果撤銷掉。命令對象還可以提供redo方法,以供客戶端在需要時,再重新實現命令效果。

          (2)、系統需要在不同的時間指定請求、將請求排隊。一個命令對象和原先的請求發出者可以有不同的生命周期。意思為:原來請求的發出者可能已經不存在了,而命令對象本身可能仍是活動的。這時命令的接受者可以在本地,也可以在網絡的另一個地址。命令對象可以串行地傳送到接受者上去。
 
          (3)、如果一個系統要將系統中所有的數據消息更新到日志里,以便在系統崩潰時,可以根據日志里讀回所有數據的更新命令,重新調用方法來一條一條地執行這些命令,從而恢復系統在崩潰前所做的數據更新。

          (4)、系統需要使用命令模式作為“CallBack(回調)”在面向對象系統中的替代。Callback即是先將一個方法注冊上,然后再以后調用該方法。

四、.NET 中命令模式的實現

      由於.NET有了Delegate,它很少很少用到Command。它只要需要用到行為抽象,它都用Delegate去做。因為這是Framework,這是和業務領域相關度不大的基礎建設層面,它是不太需要用到OO的層面。對於我們來說,我們建議更多地用Command去實現。

五、總結

    今天就到此為止吧,該去接孩子放學了,小家伙剛上學,有點淘氣,不想上學,哈哈,這點和我小時候還是挺像的。命令模式是把一個操作或者行為抽象為一個獨立的對象,通過對命令的抽象化來使得發出命令的責任和執行命令的責任分隔開,也可以對獨立的命令對象進行特殊操作,比如可以實現命令的撤銷和恢復功能。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