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7日14點20分,我寫下了這段話,同時距離2017年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截止還剩不到十個小時的時間。這次建模的結束,也將標志着我本科階段的建模生涯畫上了句號。
記得第一次參加建模時,與全國各地的大學生在同一時間開始競賽,心中充滿着激動與緊張。
每年建模競賽時期,總會涌現出許多個建模賽題討論群,剛開始大家會相互詢問解題的思路,源程序解析,中間也有參雜着有償販賣建模數據或賽題思路的“小商人”。最后要在服務器上提交論文的時候,服務器總會不堪重壓的奔潰掉,這仿佛成了歷年比賽的固定套路。
“建模從選題到換題,從換題到瞎編,從瞎編到提交”,這應該是每年搞建模最喜歡自嘲的一段話。是的,從前年B題的滴滴打車,到去年A題的船舶停靠系統,再到今年B題的拍照賺錢方案,每一年的建模題目,A題總是專業性最強,也最能嚇住隊員的,相反B題看起來總是那么親和,看起來好像是專門為自己量身打造的題目,然而當把B題深入探討后,才發覺並不是那么容易的,畢竟命題人不是傻子。因為B題要考慮的附加因素太多,而且數據量總是那么龐大,隊員在處理這些數據的時候,也逐漸地消耗着隊員的耐心和精力,最后是打擊信心。
建模最常用的軟件,就是MATLAB、Lingo、SAS這三件套了,當然如果有需要還可以用R、Python去解決。在建模期間,最常見的模型算法就是灰色預測、主成分分析、聚類分析、BP神經網絡、模擬退火算法等,還有Logistic回歸預測、馬爾代夫模型等。因為對這些模型的了解,讓我發現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同時也大概明白了為什么那些商場、運營商總是推出一些特別優惠的方案活動,反而生意更好,而不用擔心他們破產——原來背后他們都已經用數學建立模型,預測好了收益和風險。
參加了三次數學建模國賽,幾乎每年都像程序設定好了一樣,在第二天中午精神崩潰,充滿迷茫,心情壓抑。可是,當我問我自己,既然這么累,為什么還要堅持參加呢?——我想是因為我享受這建模的過程。
和隊友討論問題的解決思路,制定合適的解決方案,再配合一定的科學計算更具有說服力。我很喜歡那種帶着適當的壓力,在網速比較好的機房,現學現賣一些要用到的算法和模型,因為這樣我覺得我的效率比較高,也在學成之后更加有成就感。當然,有成就感也會伴隨着失敗,幾乎每次比賽進行到中后期時,我都會感到離完成論文的目標遙不可及,有好幾次想着中途放棄,但看到隊友仍然在電腦前處理數據,嘗試建模,演算過程,我就會不知不覺的堅持下去。或許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畢竟和一群小伙伴三天三夜共同做着一件事,也未嘗不是一次心靈上的旅途。
三天三夜的時光轉瞬即過,本科階段的建模生涯就此結束。在這里我不僅鍛煉了我的學習能力,與團隊的溝通,領導能力,而且培養了我嚴謹的求學態度,也對論文的寫作有了一定的熱身練習。最重要的是,它讓我懂得了,其實我們現在所走的路,總是在白夜中交替進行着,我們的能力也因此會在這希望與失望交織在一起的螺旋式樓梯上緩慢上升着。
-於2017年9月17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