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崗位替代——證券交易員


人工智能浪潮下,崗位及就業,技術分析

_證券交易員

作者:李雪

文章來源:百度百科

 

簡介:證券交易員俗稱紅馬甲,是在證券交易所大廳,通過大廳電腦,在交易主機上從事證券代理交易自營業務的專業人員。他們一般都是證券公司派駐的代表。一個好的交易員的要求是眼明手快,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交易任務,即在接到客戶的委托交易后盡快處理該筆交易。計划你的交易,交易你的計划是這個職業的著名格言。

在證券交易所大廳,通過大廳電腦,在交易主機上進行證券交易的人員,一般他們都是證券公司派駐的代表。由於證券交易所大多是會員制,只有取得證券交易所會員資格的證券公司才可以在大廳擁有自己的交易席位

工作內容:

1、根據客戶投資指令迅速有效的執行交易,進行風險控制;

2、研究、分析市場信息和走勢,即時向客戶反饋投資目標的市場信息,為客戶調整投資策略提供依據;

3、協助清算數據處理,提供交易分析報告及投資組合;

4、證券交易資金交付辦理及其他工作;

5、參與證券投資類信托產品交易,管理業務設計

 

職業發展路徑:一般來說,證券交易員在半年內有80%被淘汰,剩下的20%有一半也會在接下來的6個月被淘汰,即一年后僅剩下10%。如此高的淘汰率顯示了證券交易員這個職業的高門檻,由毛坯人才成為一名證券交易員是很困難的事。證券交易員要對宏觀金融市場的變化十分敏感,同時還需要對微觀金融市場機會的把握能力,這個就靠平時的積累與戰時的果斷。證券交易員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參加證券從業資格考試。取得資格之后,進入相關領域,從一開始的普通職位到經理等管理職位。也可以運用自己累積的證券從業經驗,像兩個方向轉型,一個是成為證券專家,到高等院校執教,或者到企業去,為企業服務成為投資顧問等等。

 

 

Alpha Go在對人類圍棋比賽中取得碾壓式的勝利,將全球人工智能熱推向高潮,而到了金融交易領域,能進行超高速運算的電腦似乎很快就要把所有交易員徹底送進博物館。

 

可以舉出很多例子來證明這一點,比如雇用交易員的成本很高,而且人類在工作上經常容易出錯,反應也不如電腦快等等。

但是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董事總經理、技術信息部上海負責人趙長飛女士趙長飛本周五(3月25日)在接受華爾街見聞采訪時表示,但一些復雜的交易還是要基於你對這個市場的直覺,基於對這個市場判斷,目前的技術來講還是只能做一些比較機械的東西。”

“按照目前技術來講把它應用到每天的金融交易上,我認為可能在未來的三到五年可能還做不到。”在摩根士丹利擁有15年IT研發經驗的趙長飛稱,比如大宗商品交易、石油交易,我認為可能在未來五年之內,或者是十年之內可能還是交易員會勝出。”

此外,以當下火熱的“機器人投顧”概念為例,趙長飛表示,從前的模式就是后台把信息輸送給投資顧問,然后投顧再去給客戶提供建議,而如今的機器人投顧直接面對客戶,這些客戶的年齡層往往較新。但在面對機構客戶的時候,人和人之間的聯系依然非常重要“機器人投顧的出現會改變交流的方式,但是我覺得不會完全取代這些人。”

趙長飛表示,人工智能“可以做到某一個程度,但是目前還是不認為它可以完全取代人類“如果你真的看交易,不止基於是數據,有很多的程序在里面,有很多的大眾心理在里面。”她稱,三到五年內還不太可能出現聖杯式的人工智能程序。

但不可否認的是,電腦程序作為輔助人類做出決策時的重要性在不斷提高在依舊是人類主導的金融交易市場,優秀的輔助程序將為交易帶來巨大優勢。

 

 

據澎湃新聞報道,今年1月份,高盛即將上任的首席財務官馬蒂·查韋斯在哈佛大學舉辦的一次研討會上說,高盛在紐約總部的美國股票交易櫃台雇佣了600名交易員已被削減至2名,他們的工作被自動交易程序接管了。消息一出,金融圈一片嘩然。人工智能構築了一個“實時信息作戰時”,能及時地用捕獲的信息分析市場動向,提高了金融工作效率,也極大削減了高額咨詢成本,向人類智能投顧發起挑戰。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在1月推出的一份報告中稱,金融和保險領域的工作,有43%的可能性會被自動化替代。

人工智能可能會取代一些工作,但也會創造出一些新的工作。交易員可能會被取代,但全人類不會失業。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