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xxx系統的易用性和可用性分析,首先得了解可用性和易用性的概念,通常來說可用性與系統故障以及其后果有關,當系統不再提供其規范中所說的服務時,就出現了系統故障。而可用性是指系統正常運行時間的比例,他的比值為:平均正常工作時間/(平均正常工作時間+平均修復時間)。同時他也是一個多因素概念。而易用性有人將他歸為可用性的一部分,即用戶執行一項任務所達到的用戶滿意度,操作的難易程度等等。網站的可用性,網站的可用性一般通過可用性指標來度量,包括2個9, 3個9, 4個9等學習度量指標。它用網站每年最長的故障時間來進行度量。事實上網站的故障是不可避免的,我們要做的就是盡量降低故障發生的概率。首先我們要學會的就是對系統的分層,通常將系統分為3層,即業務層、服務層和數據層。
對於xxx系統而言,可用性體現在多用戶同時訪問,數據量巨大時,系統故障的時間以及修復系統所用時間的比值。因此在xxx系統設計時,應當做到必要的模塊分離,數據與程序的分離,只有這樣設計當出現故障時,才能最快的發現和處理出現的問題或者故障。在必要的時候,不止是需要以上的分離處理,對於大量用戶同時訪問,巨大的數據流量等問題,我們還應當采用,分布式,集群,緩存服務器等方式,提高xxx系統的整體穩定性,同時提高本系統的可用性,達到正常運作,故障修復時間不超過三小時的標准。
再來,對於xxx 系統而言用戶在完成xxx系統的主要目標,或者說xxx 系統的主要功能時,應當盡可能的減少用戶的重復操作,對於一些不必要的步驟應當適當刪減,對用戶的輸入操作也可以適當的更加方便和人性化,同時對一些xxx系統非主要的功能適當刪減操作步驟,簡化用戶操作量,同時提高界面親和度,提高用戶的使用體驗,進而提高xxx系統的易用性。
簡單來說,對於xxx系統而言,在滿足用戶量和數據量的基本要求之后,簡化用戶操作,提高用戶體驗,人性化的指導,是xxx系統提高可用性和易用性的基本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