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於聽信了別人的“讒言”,心血來潮想試一試Arch,所以便准備在虛擬機上裝一個Arch來看看效果,也算是一次艱難的裝系統之路了吧。
那么下面打開虛擬機,進入安裝界面:
首先是分區,Arch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分區交互工具cfdisk
cfdisk #使用cfdisk進行分區
選擇第二個doc類型,這是將sda設置成MBR類型的分區,之前在遇到這個選項的時候,我下意識的選了第一個GPT,然后還去google了一下,說GPT很好,就使用這個吧,結果后面分區的時候和教程不一樣,裝好系統后怎么也進不去。
接下來你可以把整個硬盤設置成一個根分區或者分成一個根分區和一個boot分區。如果設置成一個根分區記得要把那個分區設置bootable;如果是一個根分區和一個boot分區記得要把boot分區設置bootable。
退出cfdisk后格式化新設置的分區
lsblk #查看存儲設備的狀態,sda1、sda2這樣的就是我們剛剛分出來的
mkfs.ext4 /dev/sda1
mkfs.ext4 /dev/sda2 #將根分區和boot分區格式化成ext4格式
然后就可以進行掛載了
mnount /dev/sda2 /mnt #將根分區掛載到/mnt
mkdir /mnt/boot #為boot分區創建掛載點
mnount /dev/sda1 /mnt/boot
接着修改軟件鏡像源
cd /etc/pacman.d #鏡像源文件在這個目錄下
#我們需要將China源放到文件頭的位置,下面先將這段源提取到temp這個文件里
grep -A 1 '##.*China' mirrorlist|grep -v '\-\-' > temp
#然后將mirrorlist的內容添加到temp的最后面
cat mirrorlist >> temp
mv temp mirrorlist #temp替換mirrorlist
然后刷新軟件倉庫列表就可以開始安裝了
pacman -Syy #刷新軟件倉庫列表
pacstrap -i /mnt base base-devel #安裝系統
接下來需要生成一個叫fstab的配置文件,在開機時候會由mount命令讀取並掛載其中的分區。在安裝完基本系統之后,就可以將fstab信息寫入新安裝的系統中了。
genfstab -U -p /mnt >> /mnt/etc/fstab
nano /mnt/etc/fstab #確認fstab文件真的生成了
下面我們就可以進入新系統進行配置了
arch-choot /mnt /bin/bash
passwd #設置root密碼
echo 主機名 > /etc/hostname #設置主機名
然后配置區域
nano /etc/locale.gen
將en_US.UTF-8
、zh_CN.UTF-8
、zh_TW.UTF-8
的注釋去掉,然后按Ctrl+x保存,退出,使用
locale-gen
生成區域,然后設置locale.conf文件
echo LANG=en_us.UTF-8 > /etc/locale.conf #如果在終端下使用中文會出現亂碼,可以裝fbterm來解決
下面配置時區
ln -sf /usr/share/zoneinfo/Asia/Shanghai /etc/localtime
安裝引導工具Grub
pacman -S grub
grub-install --recheck /dev/sda1 #將grub寫入系統,沒有提示錯誤說明寫入成功
grub-mkconfig -o /boot/grub/grub.cfg #生成配置文件
配置一下網絡
systemctl enable dhcpcd.service
到現在為止,系統基本上配置好了,現在退出新系統,卸載掛載的分區,然后重啟虛擬機
exit
umount -R /mnt
reboot
剩下來的安裝圖形化界面和美化的步驟可以自行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