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oot各文件及文件夾分析


1、配置編譯

  uboot的配置編譯需要在linux原生文件夾下,因為在編譯過程中會生成符號鏈接。在windows中不支持。配置方法是:首先cd進入uboot源碼的根目錄,然后在根目錄下執行:make x210_sd_config。執行配置命令后,如果出現:Configuring for x210_sd board...說明配置好了,如果不是這個是別的說明配置出錯了。

2、各文件介紹

(1).gitignore。git工具的文件,git是一個版本管理工具(類似的還有個svn),這個文件和git有關,和uboot本身無關的,不用去管。
(2)arm_config.mk。后綴是.mk,是一個Makefile文件,將來在某個Makefile中會去調用它。
(3)三個Changelog文件,修改記錄文件,該文件記錄了這個uboot項目的版本變遷以及每個版本較上個版本修改的記錄。正式的項目都有這些記錄的。可以直接忽略,主要是給維護uboot的人用的。
(4)config.mk。和arm_config.mk差不多性質。
(5)COPYING。版權聲明,uboot本身是GPL許可證的。
(6)CREDITS。鳴謝,里面記錄了對uboot有貢獻的人,感謝目錄。
(7)image_split。一個腳本,看說明是用來分割uboot.bin到BL1的,暫時用不到,先不管。
(8)MAINTAINERS。維護者,就是當前在參與維護uboot源碼的社區工作者。
(9)MAKEALL。一個腳本,應該是幫助編譯uboot的。
(10)Makefile。這個很重要,是uboot源代碼的主Makefile,將來整個uboot被編譯時就是用這個Makefile管理編譯的,所以我們在下個課程中研究uboot配置編譯過程時就要分析這個Makefile。
(11)mk。快速編譯的腳本,其實就是先清理然后配置然后編譯而已。
(12)mkconfig。這個很重要,是uboot配置階段的主要配置腳本。uboot的可移植性很大程度就是靠這個配置腳本在維護的。我們在下個課程中研究uboot配置編譯過程時就要分析這個配置腳本。
(13)mkmovi。暫時不去管他,一個腳本,和iNand/SD卡啟動有關
(14)README。所有的軟件都有README,一般拿到一個東西要先讀README,這個東西其實就是個簡單的使用說明書。
(15)rules.mk。這個文件是我們uboot的Makefile使用的規則,本身非常重要,但是我們不去分析他,不去看他。

總結:以上這些文件中,對我們比較重要,需要認真看的有2個:mkconfig和Makefile。一個負責uboot的配置,一個負責編譯。

3、文件夾介紹

(1)api. 硬件無關的功能函數的API。uboot移植時基本不用管,這些函數是uboot本身使用的。
(2)api_examples. API相關的測試事例代碼。
(3)board。board是板的意思,板就是開發板。board文件夾下每一個文件都代表一個開發板,這個文件夾下面放的文件就是用來描述這一個開發板的信息的。board目錄下有多少個文件夾,就表示當前這個uboot已經被移植到多少個開發板上了(當前的uboot支持多少個開發板)。

(4)common。common是普遍的普通的,這個文件夾下放的是一些與具體硬件無關的普遍適用的一些代碼。譬如控制台實現、crc校驗的。但是更多的主要是兩類:一類是cmd開頭的,是用來實現uboot的命令系統的;另一類是env開頭的,是用來實現環境變量的。
(5)cpu。這個目錄是SoC相關的,里面存放的代碼都是SoC相關初始化和控制代碼(譬如CPU的、中斷的、串口等SoC內部外設的,包括起始代碼start.S也在這里)。里面很多子文件夾,每一個子文件夾就是一個SoC系列。
注意:這個問價是嚴格和硬件相關的,因此移植時也是要注意的。但是因為這個文件夾內都是SoC有關的,我們自己的開發板和三星的開發板雖然板子設計不同但是SoC都是同一個,因此實際移植時這個目錄幾乎不用動。
(6)disk。磁盤有關的,沒研究過,沒用過。
(7)doc。文檔目錄,里面存放了很多uboot相關文檔,這些文檔可以幫助我們理解uboot代碼。但是因為是純英文的,而且很雜亂,所以幾乎沒用。
(8)drivers。顧名思義,驅動。這里面放的就是從linux源代碼中扣出來的原封不動的linux設備驅動,主要是開發板上必須用到的一些驅動,如網卡驅動、Inand/SD卡、NandFlash等的驅動。要知道:uboot中的驅動其實就是linux中的驅動,uboot在一定程度上移植了linux的驅動給自己用。但是linux是操作系統而uboot只是個裸機程序,因此這種移植會有不同,讓我說:uboot中的驅動其實是linux中的驅動的一部分。
(9)examples。示例代碼,沒用過。
(10)fs。filesystem,文件系統。這個也是從linux源代碼中移植過來的,用來管理Flash等資源。
(11)include。頭文件目錄。uboot和linux kernel在管理頭文件時都采用了同一個思路,就是把所有的頭文件全部集中存放在include目錄下,而不是頭文件跟着自己對應的c文件。所以在uboot中頭文件包含時路徑結構要在這里去找。
(12)lib_開頭的一坨。(典型的lib_arm和lib_generic)架構相關的庫文件。譬如lib_arm里面就是arm架構使用的一些庫文件。lib_generic里是所有架構通用的庫文件。這類文件夾中的內容移植時基本不用管。
(13)libfdt。設備樹有關的。linux內核在3.4左右的版本的時候更改了啟動傳參的機制,改用設備樹來進行啟動傳參,進行硬件信息的描述了。
(14)nand_spl。nand相關的,不講。
(15)net。網絡相關的代碼,譬如uboot中的tftp nfs ping命令 都是在這里實現的。
(16)onenand開頭的,是onenand相關的代碼,是三星加的,標准uboot中應該是沒有的。
(17)post。沒關注過,不知道干嘛的。
(18)sd_fusing。這里面代碼實現了燒錄uboot鏡像到SD卡的代碼。后面要仔細研究的。
(19)tools。里面是一些工具類的代碼。譬如mkimage。

 

總結:文件夾里面比較重要的,后面會分析涉及到的有:board、common、cpu、drivers、include、lib_arm、lib_generic、sd_fusing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