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頭看,若是非要挑出一個“學會了真是太幸運了”的技能,並且只能挑一個的話,那就只能是這個:
當眾演講
這種能力,以我的性格,在學校里是學不會的 —— 你知道學校里的演講都是什么樣的。雖然小時候,在東北老家,我的同學們都管我叫“大白話” —— 東北話,讀作“dà bái huo”,最后一字輕音,指那些平時話很多、也很能說的人…… 跟“話癆”差不多,含貶義。
即便真的是“大白話”,其實也沒什么用,我第一次當眾演講的時候,是以慘敗為終的 —— 還沒開始說話,突然之間低血糖,眼前一片耀眼的白光(不是“眼前一黑”),然后不得不后退幾步,背靠着黑板緩緩地坐在地上,暈了過去……
我倒是有個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優點,就是臉皮好像天然挺厚,竟然沒有因為這次的慘敗而從此永久放棄,而是又接着去試…… 凡事兒都是如此,第一次做不好的概率很大,甚至幾乎肯定做不好,然而,只要開始做了,不斷地做,總是會有進步;做很久,做很多,進步總是可以驚人地大。
然后…… 然后這個技能我就用了一輩子又一輩子。
自然,最初的時候,從未想象過這個技能竟然是如此威力無窮的東西,只不過是因為生活需要,就去做了,就去學了,就去進步了而已。
后來,做銷售的時候,經常需要做培訓,那我這種能演講的人,簡直占了天大的便宜。你想啊,你站在上面講,很多人坐在下面聽,所謂的“領導”就那么自然而然地產生了。
再后來,我去新東方應聘,去當一個所有認識我的人(其實包括我自己在內)之前都不可能想到我可能、我可以去從事的職業:“英語老師”。其后的一輩子里(七年),我在新東方能夠如魚得水,全仰仗着這個能力 —— 其實根本不是“英語能力”,因為“英語能力”實際上只不過是那個職業的最基礎能力。並且,“半路出家”的我,怎么可能拼得過那些科班出身的高手們呢?
實際上,回頭看這么多年我在互聯網上生存的過程,演講能力依然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 雖然寫文章這東西,看起來和“演講”風馬牛不相及,可實際上背后的機理是完全相通的:
與很多人溝通
只不過,演講者是用語音、寫作者是用文字去表達;而另外一端,不論是聽眾還是讀者,其實都是靠感官和想象去理解。
我經常演講,經常講課,對於揣摩、理解受眾(聽眾和讀者都是受眾)的感知與反應,我當然是積累了足夠多的經驗,隨着經驗的積累,我越來越知道自己說一句怎樣的話,受眾會有怎樣的反應,若是有多種反應,那么究竟可以分為幾類,哪些類別是必須回應的,哪些類別是可以提前消除疑惑的,哪些類別是我可以完全置之不理的……
所以,后來我寫的文章越來越可以適應“更大數量級的讀者”,其實是與不斷演講現場收集經驗有着緊密的聯系的。
寫一篇文章,然后有數萬讀者,做一場講座,有數萬聽眾,這背后其實是一樣的,核心就是:
溝通效率的極大提高
對我個人來說,“演講能力改變了我的命運”,這話一點都不過份。
我知道,在這個時代里,演講能力的價值將會幾何級數級別地放大。我猜,2017 年,我們會看到很多過去不可能見到的實例。
我自己其實是多少被“嚇到”了的 —— 2016 年最后一個季度里,我嘗試着做了幾次在線的講座,一場下來,幾千聽眾、幾萬聽眾,甚至十多萬聽眾,這在移動互聯網沒有徹底普及的時代是不可能的 —— 線下找個萬人劇場,不僅很難很難,也不太符合中國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