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如何過好自己這一生?


前言

想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因為最近讀了一些心理學的書籍,尤其是一本很有趣的書令我印象深刻,書名很奇特叫做《被討厭的勇氣》 ,為了讓大家也對這本書產生興趣,我把豆瓣上的簡介搬了過來,它是這樣描述書的內容:

你是否常常對繁瑣的生活感到乏味?

你是否時時為復雜的人際關系感到疲憊?

你是否認為人生的意義越來越模糊難見?

我們如何能夠在繁雜的日常瑣碎和復雜的人際關系中用自己的雙手去獲得真正的幸福?

這一切的答案盡在這本《被討厭的勇氣》中!

我們在人生的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總是會遇到很多的困惑,如果沒有人引導,那么自己試錯的成本極高,輕則摔跤流血,重則走火入魔,人生從此誤入歧途,而一本好書就像一個智者一樣指引我們正確的方向,我覺得偶爾讀一點心理學科的書籍,對我們走出人生的困境,讓自己重獲自由和幸福是很有幫助的。該書最近是作為心理學科的熱門書籍也是銷量 Top 1,我抱着強烈的好奇心認真讀完,收獲頗多,特此將書中 5 大正面的積極心理特征提煉出來跟大家聊聊,希望也能幫助大家勇敢的面對生活

本篇文章的 4 個章節,從這 4 個角度出發、可以描並且解決我們目前社會上大多數人正在面臨和即將面臨的心理問題,如果能理解這些內容,應該可以改變你面對生活的心態,讓你用非常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未來的人生,從而獲得勇氣,過上可以選擇過上幸福的人生。

  1. 原因論
  2. 自我接納
  3. 人際關系
  4. 活在當下

原因論

首選要面對的問題:和過去和解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大多數人都不可避免的經歷許多不好,甚至遇到人性陰暗面的事情,如果我們沒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去面對這些糟糕的經歷的話,這些不好的回憶可能會伴隨我們的一生,書中提到一個關於 原因論 的概念非常有趣。作者對 原因論的定義就是:因為過去發生了 XXX 事情,所以現在我才會 XXX ,是一種基於過去(已發生或者無法改變)的事情來定義你的現在甚至是未來。這就是對原因論的定義。

原因論會束縛你的內心

我們身邊總有很多人覺得自己過的不幸福,甚至覺得自己不配擁有幸福的原因是因為過去發生了 XX 事情導致,例如:

  1. 小 A 曾經在校園遭受過惡霸欺凌,甚至一度給自己貼上“軟弱”的標簽,這個標簽讓他一度覺得自己不配擁有勇氣,害怕面對沖突,凡事遇到事情總想着逃避,從而因為過去的事情影響自己現在和未來
  2. 小 C 曾經在一段感情中遭受過拋棄,自信心受挫,給自己貼上“不值得被人愛”的標簽,認為自己不配擁有美好的事物,失去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從此破罐子破摔,不負責任和消極對待以后的感情,從此過上糟糕的人生,等等……

為什么不要原因論

因為原因論無法解決你面對的問題,只會增加你的痛感,就像作者給出一個例子:

當你覺得身體不適應或者感冒了,你想去看醫生,但是醫生如果基於原因論的話,那么醫生只會告訴你:“你之所以身體不舒服,是因為你昨天出門衣服穿的太單薄了。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對於這樣的結論,你會覺得滿意嗎 ?

所以在作者看來 原因論是一種非常消極的心理狀態和思想,非常不值得提倡,因為太在意已經發生,無法改變的事情,只會讓你活的很痛苦,長此以往會容易陷入悲觀主義,基於“原因論”的心理,會讓你無法感受,甚至失去對幸福和美好的追求,還會影響你在成長的過程對自我的接納,從而對你現在的生活甚至是未來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如果你都已經自我暗示自己不配擁有幸福和美好的話,那么你未來的生活大概率就會過的不幸

如何擺脫原因論

前面我們了解原因論的定義,還有原因論對個人生活和心理的影響,那么想要擺脫原因論其實很簡單,只要改變對你過去的看法就可以了。這里其實完全可以武斷的說一句,如果你是因為原因論所導致的生活不幸,完全是由你自己造成的。這里你可能會好奇,既然都是已經發生,並且無法改變的事情,為什么還會由我自己造成的不幸呢?

首先你要做出一些觀念和認知上的改變,你要明白的一個點就是:過去的事情已經發生並且不能改變,至於它會對你造成什么影響,其實完全取決於你如何去看待這件事情。怎么說呢?

使用積極和消極的心態面對原因論會有以下兩種區別:

  • 你用消極的心態去面對過去的事情,並且基於過去的事情給自己貼上某種“負面”標簽的話,那么你的這種心態無疑是在給自己現在和未來的生活設置障礙
  • 你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過往發生的事情,嘗試去接納它,把它當成人生體驗的一部分,但不要被過去發生的事情所定義,那么你的現在和未來就會有更多的可能性

其實歸根結底,原因論的影響終究是個人心態的問題,你用什么心態為過去賦予什么意義,那么你的過去那件事情,它就是一種怎樣的存在,積極的人生應該是定目標-向前看,不要被不能改變的過去所影響,你是否能感受到幸福終究是要由你的心態來解決

自我接納

其次要面對的問題:和自己和解

前篇講的原因論,是讓我們跟自己的過去和解,那么這篇就講講我們如何跟自己和解。

接受自己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重要的名詞叫做:自我接納,我們的人生想要感受到幸福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你是否發自內心的喜歡真正的自己

因為當一個人無法發自內心的喜歡自己(自我接納)的時候,大多數人會表現出以下兩種狀態:

  1. 討好型人格:你對自己的沒有信心會讓你害怕公開暴露真實的自己,你害怕被人討厭,或者你會通過成為討好型人格來滿足他人的期待,從而掩蓋和逃避真實的自己,但是活在別人的期待中,不僅會讓你喪失自由和自我,而且企圖滿足所有人的期待,這種 討好型人格是一種對自己和對周圍的人都撒謊的人生態度,不是一種健康的心理狀態
  2. 虛榮:對自己不認可的人,會通過跟外物(洋房,名車,名表,名牌,名人,就是大家普遍意義上認可的事物)進行綁定關系,其實內心的想法是通過跟這種大家普遍認可外物建立關系,從而來滿足他人對你的認可,這也是虛榮心來源的根本原因,虛榮心重的人大多內心自卑(通過一種自負的方式表達出來),本質上就是無法自我接納的人,但是他們沒有搞清楚的是,就算跟這些外物建立關聯關系,大家認可的還是這些外物,並不是你這個人本身,你想要大家認可你,首先你要認可你自己,敢於表達真實的自己。

可以通過以下兩點判斷你的自我接納程度:

  1. 你是否敢於展示真實的自己(不敢展示自己源自對自己沒有信心,所以害怕暴露真實的自己)
  2. 你是否一直想要成為別人 ?(不喜歡自己才會想成為別人)

史學大師許倬雲也曾說過:“眾生皆苦,唯有內求”,學會向內求,就要從自身開始改變,只有當你發生改變,你身邊的環境,人際關系也都會發生改變,只有學會如何跟自己相處,也才能過好這一生。

舍棄的決心

假如你已經發現自己的生活狀態過的並不幸福,但是大多數人還是無力去改變的。這里我們就聊聊:不改變的“決心”,也就是你為什么無法舍棄現有的生活方式。作者說過一段話:

大多數人目前過的不幸福,其實都是自己選擇的

另外他還補了一句話,原文是:

你可以選擇讓自己過的幸福,是繼續 or 選擇改變,這都取決於你

在原因論里面我們說過,你現在的幸福與否其實跟你過去沒有太大的關系,這取決於你對過去的看法和你現在的心態。那么為什么大多數人無法改變,或者沒有勇氣去改變目前的生活現狀呢?因為改變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氣,改變意味着未知和風險,即使對於生活現狀有諸多不滿,但是大多數人害怕冒險和面對風險,因為維持現狀更容易,不需要去改變,也不需要去冒險。

可能的獲得的機會相對比,改變會讓大家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對現有的自我和生活方式的失去,與此相對比,如果不去做出任何改變,雖然過的不幸福,但是起碼生活過的安全,舒適,不需要過多的去思考。但是話說回來,佛家常說:“舍得”,舍在得前,也就意味着,想要得到必須學會先放下,太多人無法得到,是因為對手上擁有的東西有執念,不願意放下,那么自然也無法做到“舍得”。這就是作者所說的不改變的決心,就是無法舍棄的決心。

如何能做到改變的決心呢?作者給出的答案就是依然是勇氣,就是對美好的人生追求的勇氣。勇氣會讓你敢於面對失敗,走出當前的舒適圈,去探索自己人生未來更多的可能性。因為幸福的人生是需要勇氣,所以不是每個人都能過上幸福的人生。幸福是對用勇氣的人一種獎勵。

改變的目的

開始我們講了要學會接受自己,后面我們又講要有改變的決心,你可能會困惑,覺得這兩種觀點有沖突。你可能在心理上全部接受自己就好了,然后就可以什么都不用做了。擔心你可能會陷入這種誤區,所以我們最后聊聊改變的目的。就是要懂得區分哪些是需要自我接納,哪些是需要有改變的決心

如何區分呢?按以下原則區分就可以了:

接納你身上無法改變的事情,例如:

  • 先天的身體缺陷、殘疾、疾病等等
  • 出生、成長環境
  • 自己的父母、親戚等
  • 過去已經發生的事情(原因論)

積極努力去做你能改變的事情:

  • 選擇你喜歡的生活方式和人生伴侶
  • 改變你的生活習慣
  • 你的學識、認知等
  • 身材體型、氣質修養等
  • 等等…………

只要你能做到的你都能改變,前提是你有足夠的勇氣和決心,你就能得到足夠的自由。

總結

作者提倡的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就是:

  1. 在不可改變的事情上面去接納自己,學會和自己相處
  2. 在能夠改變的前提下,用最大的勇氣和決心過尋找自己和自己想要的人生

當我們從這些(原因論、自我接納)中解脫出來后,就會發現,其實我們一直很自由,其實我們隨時都可以選擇和過上我們想要的人生和生活,讓我們裹足不前的原來是我們自己,承擔這些需要的是勇氣,這種勇氣是作者提倡阿德勒心理學的關鍵詞。

人際關系

前兩篇都是向內求,解決大多數人和自己的矛盾關系,接下來聊聊人和外部的關系,以及應對我們最大的煩惱根源:人際關系

自卑和自負

應對自卑的心態

前面提到很多人無法接納和喜歡自己,是覺得自己不夠優秀,源於發自內心的對自己不認可,害怕自己被人討厭,這種自卑感通常是來自於和他人的比較,也就是因為人際關系所產生的煩惱。如果想要解決這部分的煩惱,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去思考:

  1. 正視人際交往關系的本質:你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喜歡你,就算你再優秀,肯定也會有人討厭你
  2. 改變對自己的看法,回歸本質:你所產生的自卑並不是你本身有多差勁,而是由社會價值體系所建立的判斷標准,就像赫拉利所說的想象力所建立的標准,例如:就像紙幣、鑽石💎那樣如果脫離社會價值體系,本質不過也是一塊石頭和一張紙而已
  3. 自卑感本身也不是壞事:如果用正面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的話,自卑感是自我驅動和進步的良好契機。例如:你覺得身材不好就去運動鍛煉、你覺得自己學歷不好,就去付出加倍的努力去提升學歷。等等……

所以想要改變自我克服自卑,就要犧牲享樂的時間(玩樂,休閑)去改變提升自己,完善自身的不完美,這一切都需要改變自己的決心和勇氣

自卑衍生的另一種表現:自負

前面說自卑可以產生積極的心態,當然也可能產生負面的心態,就是由自卑所產生的自負。看似不好理解,但其實在我們身邊經常會看到很多人都存在這種現象,例如:

  1. 大力宣揚自己是權力者,或者宣揚自己結合了某某權勢者等(例如認識某某富豪、官員等等)
  2. 可以表現的虛張聲勢,營造某種誇張和誇大的場景,例如:虛報自己履歷等等
  3. 過度追求名車、名牌、名表等(並不是因為產品本身而追求)

這種特殊的心理現象,本質上是屬於,通過並不優秀的“我”跟一些優秀的外物結合(名牌,名車,名表,洋房等等……),來表現的好像自己很優秀,制造一種我很優秀的假象,繼而沉浸在一種虛假的優越感之上。但這種需要借助外物來提高自己的人,終究不是發自內心的認可自己,他們擔心如果不借助這些東西就會得不到別人的認可,終究還是活在他人的價值觀和評價體系當中。這才是值得關注的點。

弱者特權

在社會和人際交往關系中,我們對待弱者總會給予一些寬厚的政策優待、例如補貼、特殊補貼等等。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一種人特別懂得利用“示弱”的心理,來讓自己獲得利益和特殊的優待。他們經常把自己打扮成可憐的樣子,見人就訴訟自己如何不幸,如何痛苦。從而讓身邊的人對他產生同情心獲得特殊的照顧,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案例也是屢見不鮮,例如:

  1. 網上各種通過賣慘眾籌捐錢的案例(水滴籌發生過很多次,很多籌錢的人經過調查其實並不缺錢)
  2. 以前大街上隨處可見的“職業乞丐”(通過賣慘博取同情人,來讓自己過上光鮮的生活)
  3. 在感情里面通過示弱,裝可憐,從而向對方勒索更多的情感需求
  4. 等等…………

這里心理最大的特點在於,他們很懂得如何消費別人的善良和同理心,當然與之相反的心理場景,就是還有一種刻意制造營造一種虛張聲勢,張牙舞爪的場景,例如通過在一些公眾場合“鬧事”,本質上和弱者特權一樣,也是期望能夠受到特殊的照顧。所以健全的心理和人格應該是:不過度的炫耀和依賴外物,也不要過度的示弱

如何跟他人相處 ?

我們經常說人生的起跑線,但是如果你真的把人生當成一場比賽,那么你的人生會很難過的幸福。因為比賽是一種很緊張、激烈的行為。那么首先就注定不會輕松,然后就像前面所說,比賽的前提會產生比較,一旦和他人陷入比較心理,那么就很容易陷入自卑和自負(追求優越)的情節當中,所以不建議把人生看做是比賽,也不要和他人比較。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和解決這種心理問題呢,方法如下:

  1. 時刻反思自己,只讓自己保持進步就好了
  2. 通過不斷的超越昨天的自己,消除自卑感,逐漸去完成“理想的自己”

除了不要用比賽的心態來看待人生,也不要用比賽的心態來對待身邊的人。為什么呢 ?如果你把身邊的人都當成競爭對手的話,你甚至會把周圍的人都看成是“敵人”,設想一下,在一個充滿競對和敵人的環境下,你很難真正的放松和安心,甚至長此以往你會覺得世界是一個充滿絕望和恐怖的地方(當你遭遇挫折和失敗后)。

那么如何應對和改變這種心態的呢?其實很簡單,只要從主觀上改變你對世界和周圍環境的看法就可以了,例如:

  1. 對待身邊人的態度:把身邊的人都當成是你人生成長的伙伴(因為是伙伴,自己才能發自內心的去祝福和幫助他人,如果你把他人當成競爭對手,那么你無法給予這種祝福的)
  2. 對待周圍環境的態度:如果能誠心的把身邊的人當做朋友和伙伴,那么你對世界的看法也會截然不同,沒有了競爭的那種猜忌和危險感,那么你會感受身處的就是一個安全、溫暖和舒適的地方

課題分離

本節內容也是全書的重點。所謂的課題分離就是就是:不要去干涉別人的人生,也不要讓別人來干涉你的人生。馮侖也曾說過善於使用:關你屁事和管我屁事,就能解決人生 80% 的煩惱

那么為什么不能去滿足別人的期待呢 ?因為如果一味追求別人的認可,總想滿足別人的期待(老板除外),那么你的人生並不屬於你,你只是活在別人的人生當中。當你不能遵循自己的內容和自己意願去生活的時候,你的人生必然會過得充滿遺憾和不幸福

所謂人生課題,就是自己的人生是自己的課題,別人的人生是別人的課題。一切人際關系的矛盾都起源於:

  1. 你干涉了別人的課題
  2. 別人干涉了你的課題

如何區分是誰的課題 ?

只需要去考慮某種選擇帶來的后果由誰來承擔,那么就是誰的課題。

為什么我們大多數人願意活在別人的期待中?

真相是按照別人的意願和期待去活,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給別人,雖然沒有自由,但會覺得很輕松,很安全,也不會被人討厭

例如:

  1. 按照父母的安排而活,走在父母鋪好的道路上,過上自己不想要的人生
  2. 聽從老師和學校的安排,放棄自己喜歡的專業方向
  3. 聽從公司和上級的安排,放棄自己熱愛的工作,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如果不去滿足別人的期待,遵循自己內心選擇的人生道路,還可能會面臨迷路的風險,做這些決定都需要很大的勇氣。但是我想說的是,如果違背自己內心,為了滿足別人期待而活的話,是一種對自己撒謊,也不斷的對周圍的人撒謊的生活方式。而且你也不可能真的能夠討好所有人,不被人討厭,無論如何都會有人討厭你,你為什么不按照自己的意願而活呢 ?

家庭關系是否也需要課題分離 ?

我認為因為是家人,反而更應該重視課題分離,尤其是父母和孩子的關系。中國很多父母把孩子看成自己的私有物品,甚至把孩子的人生當成自己的人生,隨意的操控和安排孩子的人生(當然不排除有某些自私的目的),最終造成很多親子關系矛盾的發生。早期在豆瓣還看到一個叫做“父母皆禍害”的小組,很多原因都是父母沒有做好和孩子課題分離。

我認為健康的親子關系中,父母應該把自己當做孩子的幫助者,幫助孩子學習,成長,獨立。但是在孩子面對人生選擇的時候,父母應該只能提供幫助和參考意見,並不要幫孩子做決定,那是孩子的課題。最終只能由孩子來決定。

倘若父母總是無視本人意願,而強迫其做出改變,改總是美名曰“為你好”,那結果只會是日后產生更多強烈的反作用。

總結:

懂得放下別人的課題,不僅你的人生輕松自在。而且遵循自己的內心做好自己的課題就好,不要在意別人會如何評價你,因為那也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所謂自由和幸福的人生,就是懂得課題分離。然后要明白你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期待。倒不如做真實的自己,然后要有被人討厭的勇氣。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人討厭,不追求他人的認可。

假如有兩種人生可以讓我選擇:

A:被大多數人喜歡,滿足周圍人的期待,但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

B:有人討厭自己,但是我想要的人生

我想,我會毫不猶豫的選擇 B 的人生。

活在當下

幸福的人生應該是活下當下就好,以下兩種狀態都無法改變你當下,只會讓你徒增煩惱:

  • 過分的沉浸在過去,糾結已經發生,無法改變的事情
  • 為還沒有發生的事情過分擔憂,因為誰也無法知道明天會發生什么事情

我們應該認真的活在當下,不追究過去,也會擔憂未來。更不要過分去追求什么人生的意義,去接受自己的平凡。不要去過分炫耀自己的優越性,也不要過分自卑。活在當下就好

人生無法規划

我們總是喜歡做各種規划,但當我們回想自己人生的時候,我們無法把人生理解為線性的電影那樣,我們能夠想起的都是一些讓我們感動的畫面而已,都是一些碎片記憶而已。所以我們的人生不應該過多的去計划,規划,而是活在當下,做好當下認為最好的選擇,不要讓未來留有遺憾就好。

從旅行來看待人生

假如你制定了一個旅行計划,從 A 出發途徑 B 和 C,最終到達目的 D,就像你為人生指定的規划那樣,如果你對旅行意義的理解是盡快抵達目的的話,那么你就會選擇最快的交通方式,盡快完成 A,B,C,D 的打卡,然后旅程結束了。也就像你的人生那樣,盡快完成規划,然后人生結束就好了。但是這樣的人生毫無樂趣。熱愛旅行的小伙伴應該也知道。旅行的意義從來不是盡快到達目的,而是旅途路上遇見未知的人和事情,可能它會讓我們停下腳步,駐留在此,也有可能因為某人讓我們改變人生的方向。所以我們不應該過多的去關注目的。人生是由多個精彩的瞬間組成的,我們只需要關注當下,認真的活下當下就好了。因為能對你人生起決定性作用的,不是過去,也不是還未發生的未來。而是當下,此時此時的你憑借自己感受所作出的決定。

人生的意義

人生的意義其實是一句謊言,不要過多去追求所謂人生的意義。人生並不存在普遍性的意義,人生的意義是你自己賦予的。人生的意義更多的是一個結果,過不是目的,你決定如何度過你的一生,你活在當下的每一個選擇都在為你人生賦予獨特的意義。當你生命結束的時候,你當下的所有選擇就匯聚成了你人生的意義。

你可以選擇充滿競爭、敵意的人生態度,當然你也可以選擇一個“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都是我成長路程中的朋友”的人生態度,這都取決你自己,如果可以,我會選擇后者,我想這樣的人生應該會過的很美妙。

最后一句話做全篇的總結就是:世界可以很簡單,人生也是一樣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