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計費業務:預后融合OCS到底應該實扣還是虛扣?


 

      

       引入OCS的初衷之一是為了讓計費系統能夠參與到用戶的通訊控制中來,也就是所謂的實時信控。用戶在沒有余額時,通訊就會被停止,不會造成”天價欠費 ”,一方面保障用戶的利益,一方面也保障了運營商的利益。由於OCS要進行實時信控,所以在通話結束后,會將產生的費用實際扣除,稱為實扣;而OFCS則不同,由於在后付費支撐那邊的慣性,需要支撐固網的后付費業務,所以余額就不能實扣,而是先將產生的費用累計起來,作為“當月實時費用”到月底對余額進行批沖,再將費用扣除,稱為虛扣。

 

實扣和虛扣已經事實上成為一種“業務規則”,。由於實扣和虛扣對余額的處理方式不一致,造成很多業務規則的實現上實際也不一致,最典型的是OCS和OFCS在用戶提醒上,按照OFCS的規則,用戶查詢余額時,需要提醒用戶余額,當月的實時費用,可用余額,這幾個值按照實際值填好即可,是按照用戶余額-當月實時費用=可用余額的邏輯。但是對於OCS,由於用戶的余額為實扣,則用戶余額是反算出來的,是用戶余額=當月的實時費用+目前余額的邏輯,所以,雖然給用戶的查詢結果一致,但是實際的處理方式確實不一樣的,發票打印上的本期余額和上期余額實際也有類似的問題。

 

這實際上已經成為統一服務的一個比較大的“負擔”。甚至有些問題,業務規則的制定者也不一定清楚詳情。比如OCS側帳務優惠的處理。假設某套餐存在滿100送20元的優惠,在OFCS的系統,帳務優惠是很清晰的,如果到了月底,用戶消費101元,送出那最終的計費結果就只有81元,月底再將這筆虛扣的錢進行銷帳。但是對於OCS,用戶消費的101元已經實扣,到月底的時候,就需要給用戶返20元到余額帳本中,問題就來了,假設用戶有多個帳本,按照什么順序執行扣費順序,又該往哪個帳本返還呢?這個規則實際很多人都沒弄清楚。

 

舉個極端的例子,比如說用戶有11元本金帳本,每月有個划撥的贈送90元(保底消費90元)的帳本,贈送帳本需要先扣,那贈送的90元的先扣掉了,本金的11元再扣掉,那么返還的時候,如果20元都送到本金,那么用戶本金平白無故增加了9元,這9元實際不是用戶本金存入的,用戶明顯占了便宜,財務上也會造成不平,如果全部返還到贈送帳本上,那也有問題,用戶的划撥帳本沖入20元后,又會被保底消費把這個20元扣掉,那等於給用戶沒贈送。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后扣費的先返還,先扣費的后返還。先給用戶返回11元到本金帳本,再給用戶返9元到贈送帳本,最后用戶划撥的90元帳本被保底消費扣完,而本金剩余11元。

 

       排除真正意義上的后付費用戶不說,准實時的預付費和實時預付費用戶的余額處理邏輯,應該要統一。那么到底該如何統一呢?下表中列了一下主要的處理差異:

                                                     
 

涉及差異

實扣

虛扣

改造難度

計費效率

效率低

效率高

信控規則

簡單

復雜

帳務優惠

復雜

簡單

發票規則

需改造

不需改造

用戶查詢慣性

不遵循

遵循

支持靈活帳期

簡單

復雜

實時出帳

簡單

復雜

             

   如果考慮現階段的業務,自然還是OCS改造為虛扣更加合適一些。首先是因為改造的難度,OCS改造為虛扣,對每一個帳本增加一個虛扣余額的字段,實時信控時也要參考這個字段,這一塊雖然改造難度以及涉及的周邊模塊的改動也不小,但是整體比OFCS做實扣的改動難度,還是要小很多。另外效率問題,帳務優惠的問題,用戶的習慣問題等都是用虛扣好一些。

 

   但是如果要考慮將來的話,應該會得到不一樣的結論,從業務的發展角度去考慮,業務將向數據運營方向發展,更加注重用戶體驗。這方面,OCS比HB在實時信控上存在較大優勢(如AOC和針對內容的信控),OCS應該是計費發展的主流;數據業務的收入也勢必會超過語音業務,原來在語音業務這邊慣性思維的帳務優惠的套餐會越來越少;靈活帳期和實時出帳也能很好的提升用戶體驗。從技術發展的角度去考慮,PC化、雲化也是計費這邊的大勢所趨,OFCS也需要具備消息計費的能力,計費的流程勢必要統一,OFCS每條話單也需要更新帳本余額,而不是原來簡單的累加。原來考慮的效率問題就變得沒那么嚴重,而且雲化給計費帶來的效率提升是顯而易見的。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