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知道UML的全稱,統一建模語言(UML是 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的縮寫)是用來對軟件系統進行可視化建模的一種語言。UML為面向對象開發系統的產品進行說明、可視化、和編制文檔的一種標准語言。
我想問大家兩個問題:
一、什么是模型?模型是對現實世界的形狀或狀態的抽象模擬和簡化。
二、為什么要建模?最簡單的理由:為了能夠更好地理解正在開發的系統。通過建模,可以達到四個目的:
1、有助於按照需求對系統進行可視化的分析
2、能夠系統的結構或行為
3、給出了知道構造系統的模板
4、對做出的決策進行文檔化
本文我們重點講解UML每種圖的細節問題:
1、用例圖(use case diagrams)
【概念】描述用戶需求,從用戶的角度描述系統的功能
【描述方式】橢圓表示某個用例;人形符號表示角色
【目的】幫組開發團隊以一種可視化的方式理解系統的功能需求
【用例圖】
2、靜態圖
- 類圖(class diagrams)
【概念】顯示系統的靜態結構,表示不同的實體是如何相關聯的
【描述方式】三個矩形
【目的】表示一個邏輯類或實現類,邏輯類通常是用戶的業務所涉及的事物;實現類是程序員處理的實體
【類圖】
- 對象圖(object diagrams)
【概念】類圖的一個實例,描述系統在具體時間點上所包含的對象以及各個對象的關系
【對象圖】
3、交互圖
用來描述對象之間的交互關系
- 序列圖(順序圖)
【概念】描述對象之間的交互順序,着重體現對象間消息傳遞的時間順序
【描述方式】橫跨圖的頂部,每個框表示每個類的實例或對象;類實例名稱和類名稱使用冒號分開
【目的】顯示流程中不同對象之間的調用關系,還可以顯示不同對象的不同調用。
【序列圖】
- 協作圖(Collaboration diagrams)
【概念】描述對象之間的合作關系,側重對象之間的消息傳遞
4、行為圖:描述系統的動態模型和對象之間的交互關系
1.狀態圖(Statechart diagrams)
【概念】描述對象的所有狀態以及事件發生而引起的狀態之間的轉移
【描述方式】
- 起始點:實心圓
- 狀態之間的轉換:使用開箭頭的線段
- 狀態:圓角矩形
- 判斷點:空心圓
- 一個或多個終止點:內部包含實心圓的圓
【目的】表示某個類所處的不同狀態以及該類在這些狀態中的轉換過程
2.活動圖(Activity diagrams)
【概念】描述滿足用例要求所要進行的活動以及活動時間的約束關系
【描述方式】
- 起始點:實心圓
- 活動:圓角矩形
- 終止點:內部包含實心圓的圓
- 泳道:實際執行活動的對象
【目的】表示兩個或多個對象之間在處理某個活動時的過程控制流程
【活動圖】
活動圖和狀態圖區別:
5、實現圖
- 構件圖(Component diagrams)
【概念】描述代碼構件的物理結構以及各構件之間的依賴關系
【描述方式】構件
【目的】提供系統的物理視圖,根據系統的代碼構件顯示系統代碼的整個物理結構
【構架圖】
- 部署圖(Deployment diagrams)
【概念】系統中硬件的物理體系結構
【描述方式】
- 三維立方體表示部件
- 節點名稱位於立方體上部
【目的】顯示系統的硬件和軟件的物理結構
【部署圖】
九種UML圖詳解到此為止,下篇文章專門給大家講解UML中類間的關系,感謝您的訪問。
原文:http://blog.csdn.net/jiuqiyuliang/article/details/8552956/